「招采新聞」帶量採購「衝擊波」:有藥企股價跌逾兩成

2019-10-08   有標網
導讀:「仿製藥在降價的大趨勢下,擴面招投標中不中標實際對有後續產品線的公司而言,影響有限。沒中標則讓我們更堅定地走創新的道路。」在電話中,信立泰董秘楊健鋒這樣回答《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的採訪問題。



9月24日,在國家醫保局等部門指導下,參與藥品帶量採購擴圍的25個省份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在上海開展聯合招采,產生了擬中選結果。按照規則,聯盟採購的25個品種將由入選的3家企業瓜分全國70%的市場。


信立泰流標的消息在當天11點左右傳開,信立泰是此前「4+7」採購中的中選企業,核心產品75mg規格的氯吡格雷(商品名泰嘉)報價比「4+7」低了0.05元,但原研藥生產商賽諾菲的「跳水價」直接將信立泰踢出局。

「他們的報價確實讓我們很意外,沒想到會這麼低,但未來仿製藥的趨勢就是降價。」楊健鋒如是說。記者也留意到,與三年前比,行業對於低價競爭的態度已經從原來的反對變為踴躍參與。

77家藥企的「驚魂兩小時」

「很緊張,非常緊張。」在華北某大型藥企負責政府事務工作的李晴(化名)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重複地描述著她9月24日時的狀態。李晴的公司沒有參加去年「4+7」(4個直轄市和7個副省級城市)帶量採購的招標,這次是她第一次感受這場令行業人直言「刺激」的招標會。

招標從24日上午8點開始,企業必須在10點前遞交投標文件。雖然很早就趕到現場,但李晴與同事還是等到9點半左右才上交材料。一家企業只能派出一名代表進去報價。十點以後,會場依次公布每家企業的報價情況,李晴與其他企業在外守候的人員,相互打聽著彼此的出價。

除了關心自己企業和競爭對手的報價,李晴格外關注信立泰——這家公司也參與了氯吡格雷的競標。「我們場外的人看到信立泰出局的消息都覺得太意外了,本來四進三就是十拿九穩的事,誰能想到外企會『跳水』。」

就連楊健鋒也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坦言,賽諾菲的報價的確出乎他們意料。今年信立泰給出的競標價是21.88元/盒,賽諾菲17.81元/盒,樂普藥業則是20.85元/盒。如果以片計算,石藥集團2.44元/片,賽諾菲為2.55元/片,樂普藥業為2.98元/片,信立泰為3.13元/片。

不過,在價格上「讓步」的賽諾菲並非個例,相比去年「4+7」中只有2家外資藥企中標2個品種,今年更多外資企業加入了價格戰:共有8家外資藥企參與9個品種的競標,最後有8個品種中標。

還有藥企代表接受記者採訪時不斷感慨對手的報價讓企業「沒法玩」。該人士表示,有些企業剛通過一致性評價,中標後可以快速打開市場放量,有些有原料藥優勢的也可以降低成本。總之大家都在使出渾身解數搶奪市場。

對於外企願意降價的原因,有本土中標藥企市場部人士告訴記者,這次招標的是25個省份的量,去年「4+7」是全國總量的20%,任何一個外企都不敢輕視如此龐大的體量,不中標就等於放棄了中國市場。

9月1日,全國藥品帶量採購聯合採購辦公室於上海陽光醫藥採購網發布《聯盟地區藥品集中採購文件》。按照規定,每個品種的中選企業最多可以為3家,25個省份提前確定採購基數,如有3家企業中選,約定採購量將達到基數的70%。信立泰出局後,剛通過一致性評價的石藥集團成功上位。而在當天下午的環節中,中選企業按照價格由低到高依次選擇供貨省區。李晴認為,這樣分配的好處是,企業可以結合自身產能、產品覆蓋及物流配送情況合理分配,有些配送成本高的省份就不太「吃香」。

但在李晴看來,沒有中標並不意味著信立泰的泰嘉完全失去市場,入選的3家企業瓜分全國70%的市場,信立泰還能在剩餘30%的份額上下功夫。

楊健鋒也認為,公司的實際情況並沒有外界猜測的那樣嚴峻。他告訴記者,一方面,信立泰目前的產品結構中不止有泰嘉,產品管線里明年可能有10億(元)級的品種。另外,公司還在創新藥的研發管線上有多個布局。另一方面,本次招標的採購周期為兩年,信立泰仍有時間為接下來的招標做準備。

招標現場的價格對壘,更像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給資本市場也造成衝擊。《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統計發現,中標企業股價在24日當天集體大漲,而有未中標的企業股價在最近5個交易日(截至9月30日)累計跌超20%。

行業態度悄變:對低價從反對到認同

來自稜鏡的數據顯示,在2015年6月發改委正式取消為藥品定價以前,我國在過去20多年共進行了32次大範圍的藥品價格調整,下發166個文件規範藥價,但效果不明顯。而在省級公立醫院招標採購政策上,各省推陳出新的二次議價、價格聯動、雙信封等制度,對降價的作用不明顯,反而飽受藥企質疑。

2015年1月底,中國醫藥創新促進會在官網發布《對2015年湖南省藥品集中招標採購工作的意見》,對湖南省藥品招標提出多點質疑,認為招標「僅以降價作為最終目的,主觀隨意的色彩較濃」。

而在2013年和2014年的「聲音·責任」醫藥行業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座談會上,企業連續兩年集體呼籲廢止或者修改藥品集中招標採購制度。

但五、六年前的畫面並沒有在今年重演,即便是去年極具衝擊力的「4+7」和本次擴面招標,藥企對於降價的態度已經有了鮮明的變化,大多數企業都淡定對待降價,並認為這是未來藥品的競爭趨勢。從聯名反對到主動報低價格,驅動企業態度反轉的原因是什麼?

一方面,仿製藥的高毛利時代已經遠去。益豐藥房董秘王付國表示,集采的多輪比價,使廠家的藥品毛利壓縮到極致,未來留給銷售環節的費用空間也將大幅度壓縮,導致醫生與藥品之間的關係發生實質性變化。醫院的藥房逐步轉變為醫院的成本中心,醫生對處方的把控日益弱化。

另一方面,以量換價能為企業省去二次議價的環節,在帶量採購招標的格局下,藥廠只要把藥品交給物流公司分發到有需求的醫院就可以,而且回款十分迅速。李晴對記者表示,「帶金銷售」的藥品回扣模式就發生在銷售環節,以前中標後,公司要花時間去一家家醫院溝通、談判,每家醫院都要經過藥師會的評估,之後再是科室主任、醫生,層層都要「公關」,費時、費錢也費力。

與此同時,在仿製藥低價「廝殺」的大環境引導下,越來越多優勢企業和有研發實力的科研團隊紛紛進軍生物製藥,向高端仿製和創新藥進軍。楊健鋒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強調,大量的研發投入是製藥企業在行業格局重塑中勝出的必經之路,沒中標使信立泰更堅定地走創新的道路。

另一位不願具名的醫藥分析師則對記者坦言,在帶量採購、醫保控費、仿製藥一致性評價等政策的共同作用下,不同藥企的發展策略會出現分化。創新藥研發風險高、周期長、充滿挑戰,但大力轉型創新已經成為藥企的共識,這將直接推動醫藥產業格局日益趨向合理。


圖片|來源網絡

文案|每日經濟新聞

侵立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