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橋樑之父茅以升關於趙州橋的4封親筆信一份手稿在趙縣發現

2019-10-03     聲宏紫閣

馳名中外的趙州橋被譽為「天下第一橋」。蜚聲中外的著名橋樑專家、被譽為「中國橋樑之父」的茅以升先生,長期苦心鑽研、精心考察、熱心宣傳趙州橋,與這座千年古橋結下了不解之緣。

茅以升先生(右三)在趙州橋

早在1962年3月4日,茅以升就曾在《人民日報》發表《中國石拱橋》,滿懷深情地稱讚「趙州橋確實是世界上最偉大的石拱橋」,「結構設計非常科學化,施工技術更是巧妙絕倫」;「整座橋的輪廊和細節都非常均勻適當,堅強而美觀,充分發揮了拱橋的優越性,顯示出造橋技術的高度水平」。將趙州橋贊為世界上最偉大的石拱橋,茅以升是第一個人,他對趙州橋評價之高可以說是空前的。文章在《人民日報》發表後,被選入初中語文課本,對於將趙州橋推向全國、推向世界,茅以升功不可沒。

「文革」中,當地的造反派曾幾次衝上橋頭要砸橋毀橋,趙縣的老幹部們自發保護古橋,所幸古橋終未遭到大的破壞。

1969年,當時義務護橋的老幹部蘇明義,為了更好地宣傳古橋保護古橋,編寫了一本介紹趙州橋的小冊子。因書中涉及到一些橋樑建造方面的專業知識,一時拿不准,蘇明義萌生了向著名橋樑專家茅以升請教的念頭。便在8月12日冒昧地給茅以升寫了一封信,寄到當時還在鐵道科學研究院工作的茅以升手中。儘管當時茅以升處境困難,但憑著一位老科學家的良知和敬業精神,他還是在不到五十天的時間裡,親筆給蘇明義等同志回了四封信,並寄來一篇有關趙州橋《問題解釋》的手稿。

(一)

茅以升的第一封信寫於1969年9月25日,共計2頁400餘字。主要內容是對介紹趙州橋小冊子的四條建議。如對各專門名詞,「似可附加解釋」幾「孔」,「似可改為某幾道拱圈石」;「跨大弧平」,「似可政、改為跨度大而弧形平扁較易明了」;「可以說這座橋等於沒有橋礅一句,似可刪去」等。這幾條建議既簡易明了,又十分確切。信未還告知了具體的通訊地址,以便今後隨時聯繫。這封信雖然不長,但字裡行間隨處展示出科學家謙虛謹慎、平易近人的優良品質,語氣親切感人。

(二)

第二封信寫於同年10月12日,計2頁約600餘字。主要內容是對唐代中書令張嘉貞《趙州橋銘》的注釋。這篇橋銘是將趙州橋定為隋橋、並由李春所建的最早文字依據,因此在我國橋樑建造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歷來為專家學者們所重視。本橋銘不光為文言文,又引入很多典故,且又涉及某些橋樑專業知識,加之又有多個不同的版本,因此很難讀懂解透。蘇明義於8月25日去信向茅以升請教,茅以升「經查對古書」,做了較為透闢的解釋。他指出的「大通濟利涉」中的「大」字應為「夫」字。茅以升是橋樑專家,但他對古典文學同樣造詣很深。他的淵博知識,實在令人讚嘆佩服。

(三)

第三封信寫於同年10月18日,共計4頁約1500字,這是對蘇明義等人10月3日、4日兩封去信的回信。信中首先對蘇明義等同志保護和宣傳古橋的工作表示讚許,認為「對於宣揚古代文化,有重大意義」。接著提到13日曾寄去載有梁思成文章的《中國營造學社彙刊》一事。

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曾於1933年11月首次對趙州橋進行了科學考察,並寫了《趙縣大石橋即安濟橋》一文,登載在《中國營造學社彙刊》上,梁思成「將我所考察所測繪的作成報告,附以關於這橋建築工程方面的分析,獻與國內同好」。文中詳細介紹了趙州橋的歷史、現狀及建築特點,是篇全面介紹趙州橋的力作,影響極為深遠。

8月12日蘇明義給茅以升的信中,曾談到未看到過梁思成的這篇文章,9月25日茅以升回信中告知他保存有這篇文章,「如需要即可寄去」。蘇明義後來去信想借閱此文,茅以升即將自己保存了三十多年的珍貴資料慷慨相借,並在信中寫明「不必急於寄還」,體現出老科學家的誠懇熱心和無私奉獻精神。

來信中重點解答了「橋台的反應力「、「橋的載重量」、「如何看待關於古橋的民間傳說」等向題。他認為「這裡的耐壓力是每平方公分4.5——6公斤,橋台反應力是每平方公分約5——6公斤,最大反應力小於最大耐壓力,所以說這地基是可以勝任無疑的」。 8噸重的汽車在橋上行走時拱圈是安全的,但為了保存古文物的關係,我認為大石橋上行車不宜過重(最多五噸),也不宜太快(最快每小時五公里),以免意外出事」。

對於古橋的民間傳說,茅以升大膽地指出:「既能流傳多年,引起廣泛興趣,也可見它是人民喜愛的一種談助」,「還是可以介紹的」。「這些神話的精神,無非是強調這橋的堅固和造橋者的智慧,來證明我民族的優秀」。針對造反派把這些流傳於民間的神話說成是封建迷信的謬論,茅以升寫到:「我相信,任何聽眾都不會迷信那些『仙跡的』。這充分顯示出一位老科學家的膽識。信的後半部分,非常坦誠地談了對一本名為《趙州橋》一書的看法,認為「那是一本就梁思成、羅英和我所寫的材料中擇錄雜湊編成的,不但缺乏系統,而且觀點有誤」並在信中列出了多處謬誤,表現出老人對隨意剽竊他人成果並肆意曲解他人觀點的做法的不滿。茅以升在信的末尾寫道:「你們在修改大石橋介紹一稿的工作中,如有需我從旁協助之處,請勿吝示知,我必盡力而為,以副雅命。」大科學家的真誠、熱心、謙遜讓人感動。

(四)

第四封信寫於同年11月14日,1頁約300字。信中談到了趙縣的另一座橋一一永通橋的一些情況。永通橋位於趙縣城西清水河之上,亦為全國重點保護文物。建於唐代永泰年間(765-766年),這與茅以升在此信中推斷「永通橋建成於安濟橋之後,但不晚於宋代,是相一致的。對於趙州橋,茅以升在信中提出了一個特別有創意的建議:在「橋頭的陳列館內,可以展覽一個木製大石橋模型,尺寸比例十分之一,所有拱圈及每圈石塊都可拆散,在說明橋的構造時,觀眾就容易了解了」。

(五)

茅以升關於趙州橋《問題解釋》的手稿,寫於同年9月25日。這篇《問題解釋》是對蘇明義8月12日去信所提問題的解答,計5頁近2000字,並加有插圖。手稿用通俗的語言,深入淺出地解釋了關於「被動壓力」、「敞肩拱」「拱腳石」「橋寬收分」等八個方面的問題,具有一定的可讀性和較高的科研價值。

茅老用牆與堆土互相受力的形象比喻來解釋被動壓力,他寫到「同樣一座牆,同樣一堆土, 被動壓力比自動壓力大得多。大石橋的小拱,伏在大拱上面,大小拱之間所產生的;『自動壓力』和『被動壓力』,和牆與土間產生的壓力的情況,大體相似。」對於橋寬「收分」這一專業術語,他是這樣解釋的「即將每一道拱圓的寬度從下到上,逐漸減少,拱腳處大於拱頂處,使各拱圈都向『橋寬中心線』傾側,來抵制向外傾側的危險」,這橋的建造是故意使兩端闊至中間較狹的」。這是天才大師李春為防止拱圈向外傾倒的重要措施,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稱讚其「用心可謂周密,施工亦可謂謹慎了」。茅以升在這篇文章中再次肯定關於趙州橋的民間傳說「具有宣傳意義」,「介紹一些,似乎還是可以的」。茅老還建議,為了「說明我國古代造橋技術的發展,在介紹安濟橋的同時,也可以略提到祖國其他各地的特殊橋樑」,「以示祖國的偉大」。

茅老在他耄耋之年,還於 1980年6月8日、1984年4月10日兩次來趙州橋進行考察,並親筆題詞「歷盡滄桑一千三百餘載,李春的安濟橋依然為中華民族文化大放芒」。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7ChNkm0BMH2_cNUgxlm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