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音綜成往事,垂類音綜爭天下

2023-09-13     深度文娛

原標題:大音綜成往事,垂類音綜爭天下

這個夏天的音綜市場依舊火爆。

很久沒看到這種S級音綜輪番登陸的景象:導師陣容大換血的《中國好聲音2023》、主打舞台+生存戰的《舞台2023》、樂迷等了整整兩年的《樂隊的夏天3》以及以音樂劇演員為刻畫主體的《愛樂之都·青春季》等。

大批有話題度的音綜接踵播出,也激發了觀眾對於音綜的觀看及討論熱情。而業內外,則再次出現關於「等一個爆款」的呼聲。

誠然,所有綜藝人都希望做出爆款節目。特別是在音綜這個已經很成熟很「卷」的領域,做出「大爆款」幾乎已經成為綜藝人的一種執念。但伴隨著觀眾偏好的改變以及傳播方式的發展,或許我們該重新審視這個問題:還有沒有必要做大爆款?觀眾需要什麼樣的音綜?

爆款音綜消失記

每一年都會有關於音綜不火了的聲音出現,但實際統計節目類型及數量就會發現,音綜始終是市場上數量最多的一類。從節目本身品質來看,其實這些年市場上的優質音綜並不少,但一個無法忽略的事實是:能夠引起全民追捧的,所謂「國民爆款」節目,已經在市場上消失太久了。

音綜爆款不在,與音綜數量爆發是互為表里的關係。因為有缺位,所以亟待補位者才會前仆後繼。

在具體分析為什麼爆款音綜會消失之前,不妨先來回顧一下爆款音綜本身。

在電視台占據主導地位的時代,音綜是很容易成為全民爆款的,這與人們當時的娛樂消遣方式相對較少有關。同時因為電視台時代的音綜具備強大的市場號召力,或者直白點說更容易成名,所以吸引著大量優質的音樂人參加節目,節目的質量也跟著水漲船高,走向良性發展。

《星光大道》《超級女聲》等節目,都是電視台時代爆款音綜的代表,也確實有不少優秀的、至今仍活躍在台前的藝人,因為這些節目走向大眾。

隨著網絡的興起,成名的途徑變多,電視台開始走向沒落,音綜風光不再,而海外舶來的節目模式在那個轉型陣痛期為音綜打了一針強心劑。

2010年,被稱為「節目模式」之國的荷蘭,推出了一檔名為《the voice》的音樂競演節目。這檔節目一經播出,在荷蘭本土引發熱議及追捧,節目影響力也跟著輻射至歐洲其他國家。很快,這檔節目模式成為世界各國競相採買的對象,而國內購買了這檔節目模式後,製作了一檔名為《中國好聲音》的節目。

選手在演唱時,導師的轉椅是背對著舞台的,只有導師認為選手的歌聲打動自己,才會按下轉身按鈕,一窺選手真容。這種舞台設計,讓節目有了不同於傳統音綜的刺激感,特別是轉椅的音效,導師轉過身與選手的互動,更增添了不確定性與戲劇張力。

如同原版在荷蘭大獲成功一樣,在後電視台時代,《中國好聲音》成為新的全民爆款,其他電視台則也紛紛模仿這種形式,推出不同的類似節目打擂台。就像當年電視台時代的爆款音綜吸引了大量優秀選手一樣,在《好聲音》前幾季,因為大量優秀選手的加入,使得節目本身的張力與看點都很足。

但伴隨著短視頻時代的到來,成名的渠道再次被拓寬。而且與錄節目——播出——被人認識——被人喜歡——成名,這種相對較長的鏈條相比,在短視頻平台發布作品一炮而紅,時間成本與門檻都更低,這也是為什麼不少綜藝人感慨,現在做音綜想邀約選手,對方聽說錄製時間長達幾個月而且要簽保密協議就婉言謝絕。

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以素人或新人為主的音綜很難再像過去一樣出現所謂的全民爆款,而且選手也很難再讓觀眾感受到驚喜。

被改變的審美口味

爆款音綜在市場上越來越少,那麼就能認為觀眾不需要音綜了嗎?恰恰相反,觀眾對音綜的需求其實更強了,只是他們需要的或許不是曾經的大音綜。

大音綜在某種程度上等同於過去的爆款音綜,即節目不針對某一特定垂類受眾,而是希望囊括所有年齡、愛好的觀眾,《好聲音》就是大音綜的典型代表。

如前文所說,大音綜並不是不好。以《好聲音》為例,作為一檔已經播出了12季的「元老音綜」,它每一季節目都在尋求創新與突破,作為觀眾也能感受到製作團隊的誠意。但是,大音綜遇冷,是因為觀眾的口味需求發生了變化。

娛樂方式的改變,特別是短視頻平台的興起,使得觀眾的審美偏好發生了深刻改變。15秒視頻帶來的接連不斷的刺激,提升了觀眾的興奮閾值。而綜藝節目不是短視頻段子合集,它是有導入,有鋪墊,有高潮及收尾的,也就是說它無法源源不斷地給觀眾提供興奮刺激,節目遇冷也就在情理之中。

而且節目從立項到製作再到播出是存在時間周期的,可能在立項時受歡迎的一些熱點及拍攝方式,在播出時就已經「過時」了。但短視頻卻不一樣,拍攝者可以隨時根據市場風向對內容進行調整後輸出,這也是為什麼觀眾會說出「短視頻比音綜好看」的原因。

有意思的是,我們不難發現在短視頻平台上其實有很多音綜的片段在流行著。短視頻創作者將音綜中最具備戲劇性的部分單獨拿出來,觀眾也很愛看。這說明,其實音綜本身還是對觀眾有吸引力的,只是觀眾的觀看習慣發生了變化,他們不再有耐心去等待著節目依次遞進直達高潮,而是想一上來就看到最具備刺激性的地方。

那麼把大音綜做成短視頻的方式是否可行呢?答案是否定的。綜藝節目本身的長度、拍攝手法以及劇本,都不允許它像短視頻那樣只拿出最吸睛最刺激的部分去撩撥觀眾情緒。所以最終呈現的結果就是,我們看到不少昔日的爆款大音綜在遇冷後,不斷對節目進行優化,希冀再創輝煌,但觀眾卻並不買帳。

當然這幾年也出現了許多以選秀為主體的爆款音綜,他們的火爆其實是擊中了人們對於「選秀」的需求。而且從觀眾構成來看,它們的受眾其實算不上「全民向」,只是眾所周知,秀粉向來聲量大,加之網際網路的放大效應,使得節目看起來很爆。

實際上,即使是這些爆款選秀類音綜,也不可避免地面臨著走下坡路的命運。有人戲稱每一檔選秀都是由「八百追星女孩」維持熱度,從實際播放情況來看,很大一部分節目的關注度都在逐漸下滑。

這說明越是主打全民向的內容,被短視頻衝擊的烈度越強,因為短視頻根植的土壤更廣袤,創作者更多,他們的集群創作能力是任何一個綜藝製作團隊都無法比擬的。

但全民向內容受阻的同時,垂類內容卻正是起飛之時。

一鯨落萬物生

從市場反饋來看,大音綜成往事已成事實,但伴隨而來的是各類垂類音綜的崛起。

今年的音樂市場上,不僅有千呼萬喚始出來的《樂隊的夏天3》,還有瞄準電音品類的《星電音聯盟》,主打影視OST的《劇好聽的歌》以及以國風為主題的《少年行》等。

這些節目單獨拎出來,我們很難說他們是全民爆款,但必須承認的事實是,這類主打垂類的節目能夠很快積蓄一批屬於自己的忠實受眾,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逆向激活產業。

比如《樂夏》之於搖滾樂,說它是「年輕人第一檔搖滾科普節目」並不誇張,而且搖滾樂也確實受益於這檔節目,從地下走到地上,樂隊也真的賺到了錢;再比如《劇好聽的歌》,它將ost與音樂聯繫在一起,找到了另一種激發觀眾對音樂人提升興趣的方式;又或者《愛樂之都·青春季》,滿足了對音樂劇感興趣的觀眾,對新演員、對音樂劇行業的探究心理。

與大音綜及秀綜星光熠熠的陣容不同,這些主打垂類的音綜對明星效應的依賴性並不高,但因為內容本身做得足夠深,自然也能吸引到觀眾。

更關鍵的是,現在的音綜已經不僅僅停留在好歌好曲好舞台,觀眾希望看到能夠引發情感共鳴的真人秀,又不希望真人秀分量過大喧賓奪主。其實這種「既要又要」的需求,對製作團隊的要求很高,一方面真人秀內容要夠紮實,足夠引起觀眾的共鳴,另一方面真人秀又不能比重太大,壓縮表演部分。

這裡存在著操作難點:如何在有限的分量中做出足夠打動人心的內容。一般來說,越是人們熟悉的領域,越不容易找到打動人心的內容。即使有也需要長篇幅的前期鋪墊及講述,觀眾才能進入狀態。

但垂類卻不一樣。對很多觀眾而言,垂類內容是陌生的、新鮮的,因為陌生觀眾在觀看的時候注意力會更加集中,也更容易被節目內容打動。一旦這種情感連結成功建立,節目也就擁有了忠實受眾。

從今年的音綜整體情況我們也能發現,除了《好聲音》這種已經形成品牌效應的音綜IP之外,優愛騰芒及衛視平台都開始在垂類方面做文章,挖掘更多音樂細分領域的題材做內容。

如果跳出綜藝產業,站在綜藝與音娛的協同發展角度來看,這種垂類音綜發力的情況,對綜藝行業和音娛產業是雙贏的好事。更垂類的小眾音樂及從業者,因為綜藝有了被看見的機會,他們的經濟情況改善後又能做出更好的內容;垂類的音樂內容,則能為綜藝市場提供更多新鮮感,讓觀眾看到新內容的同時,各個節目之間也避免了同類型扎堆,惡性競爭的情況出現。

當然小眾的垂類細分領域從業者,配合度相對更高,加上他們與已經成名的明星相比,顧忌更少,節目也更容易呈現出一種「野生」的趣味感。

總之,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產品的特徵。大音綜的輝煌已經屬於過去,但多姿多彩的垂類音綜時代才剛開始。與其追求打造每個人都愛看的全民爆款,不如做出服務好一部分人的垂類經典。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79d0ac90244b30499f2fc576dc8c8e4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