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年農村老漢要摸軍博館文物被呵斥,嚎啕大哭:這是我背回來的!

2024-10-10     一畫書畫

1976年,一名老人在北京軍事博物館參觀時,他趁沒人就想摸一下文物,工作人連忙阻攔,老人卻大哭起來,揚言這是自己背回來的!

1976年,北京軍事博物館內,謝寶金這位七旬老者,步履輕緩地穿梭在展館的歷史長廊間。每一步都是對歷史的敬仰,每一眼都充滿了對往昔歲月的眷戀。

他的腳步循序漸進,穿梭在一個個陳列著解放戰爭時期文物的展台之間。

然而,在他抵達陳列著手搖發電機的展覽台前時

,他的目光突然停滯,注視著那台沉甸甸的老式發電機。

手搖發電機,那是解放戰爭時期紅軍用以保障通信和照明的關鍵裝備之一。它不再僅是一個靜態的展品,而是謝寶金回憶起的歲月記憶。在這一刻,仿佛他回到了當年烽火連天的年代。

身邊的講解員正在生動地詮釋這台發電機的歷史,

向遊客們敘述著它背後的故事。謝寶金沉浸其中,仿佛置身於歷史的長河中,每一根脈絡都勾起了他心底深藏的回憶。

突然,博物館內響起了輕微的聲響,吸引了周圍遊客和工作人員的注意。一名年輕的博物館員抬頭掃視著展廳,目光最終停留在一個身影上,謝寶金正伸出手欲觸摸手搖發電機。

快步走上前,年輕的工作人員微笑著對謝寶金說道:

「先生,請您不要觸摸展品,這些文物都需要精心保護。」

謝寶金仿佛沒有聽見,他的手指輕輕地撫摸著發電機的表面,仿佛在尋找著什麼。在他老舊的眼眸里,涌動著一種難以言喻的情感,淚光在眼角閃爍。

「這是我背回來的!」謝寶金的聲音突然哽咽

,一種深沉的情感充斥其中,言語間充滿了激動和自豪。年輕的工作人員一愣,他沒有立刻打斷謝寶金,而是靜靜地望著老人。謝寶金的話仿佛喚起了一段不為人知的歷史,這個簡單的句子卻讓博物館內的氛圍變得凝重而神聖。

「您……您是說這台發電機?」博物館員小心翼翼地問道

,不敢打破老人心中的回憶。謝寶金點點頭,淚水悄然滑落褶皺的面頰,眼中閃爍著遠去歲月的光芒。他的手指仍然輕撫著發電機的表面,仿佛在感受著歲月的滄桑。

工作人員頓時驚訝了,不禁疑惑地看著謝寶金,不明白這位老者是如何與這台發電機產生如此深刻的聯繫。謝寶金擦了擦臉上的淚水,開始述說他與這台發電機的故事,一個令人震撼的抗戰歲月的故事。

謝寶金年輕時是一名普通的農民,生活在戰亂頻仍的抗日戰爭年代

。那個時期的中國,戰火連天,民不聊生,每個人都在承受著戰爭給予的苦痛。

謝寶金作為一名年輕的農民,身處鄉間,但他心中對國家的責任感讓他毅然決然響應黨的號召,投身到了紅軍的行列。

紅軍中,謝寶金被派遣到前線,肩負著保障通訊和照明的重要任務。這個任務看似平凡,卻涵蓋著重大的責任。

在那個時候,通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特別是在紛亂的戰事中,通訊聯繫更顯得尤為關鍵。

而為了保障通訊的順暢,一台手搖發電機成了至關重要的裝備。

這並非一台普通的機器,而是一枚136斤沉甸甸的責任,每一步都承載著對祖國的忠誠和對戰友的擔當。紅軍的使命艱巨而神聖,在轉移途中,這台發電機承擔著保障通訊的重責,而這份責任就落在了年輕的謝寶金肩上。

謝寶金回憶起當年,那個年輕而艱苦的時光。為了保護髮電機,他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在漫長的長征途中,謝寶金背負著這個龐大而沉重的機器,

無論是高山還是沼澤,無論是嚴寒還是酷暑,他都堅定地挺過來了。

湘江戰役是謝寶金生命中最艱苦的時刻。在戰鬥中,他與戰友們奮勇抵抗,為保護髮電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他的肩膀在抵禦敵軍時鮮血淋漓,但他仍然堅持著,不願讓這台發電機受到任何損害。

「這是我曾經守護的『老戰友』!」謝寶金說著

,他的聲音中充滿了對戰友的懷念和對那個歲月的熱愛。

長征勝利後,這台手搖發電機成為了紅軍的象徵之一,也是謝寶金的驕傲。然而,新中國成立後,謝寶金並沒有留在軍隊,而是選擇了回到家鄉,過上了普通農民的生活。

幾十年過去了,歲月的滄桑在謝寶金的臉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記。

1976年,因為病情惡化,他來到北京尋求治療

。這次來到軍事博物館,仿佛是時光隧道,讓他重溫了青春歲月。

在博物館內,當他再次看到那台發電機時,所有的記憶都湧上心頭。淚水模糊了謝寶金的雙眼,他想要觸摸這個承載著他青春歲月和戰友犧牲的發電機,表達對那個年代的懷念之情。

工作人員聽完這個感人至深的故事,也被深深地打動了。原來,每一個歷史的文物背後,都有著一個不為人知的故事,都承載著一個英雄的傳奇。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78bed326cba732e53fff1ccbb787f7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