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成績出來了,大家又要開始選學校報專業了。每年到這個時候,我就想起了當年懵懂的我是如何選專業的,以及這個專業是如何影響了我未來的職業生涯。
我出生在一個一百八十線的農村。在我高考的那個年代,我們的長輩對高考的專業沒有任何的了解,所以我們那個年代的同學報志願不會有父母的參與,一切全憑自己做主(這比現在的很多同學幸福多了)。其實,不要說是父母了,連我們的老師對「志願本」上的各種專業也幾乎是一無所知,也就無法給我們專業的指導,我們這一幫人就懵懵懂懂的選專業,然後懵懵懂懂的上大學。
細想起來,我們一個班的同學裡報石油、地質和鐵道專業的比較多,這是因為這幾個專業畢業的學長較多,大家都知道這幾個專業是幹什麼的,而對其他專業則很少有人填報——大家都認識專業上的字,不認識專業上的字代表什麼意思。當然,報得最多的還是醫學、師範和農業,其實也跟對專業的熟悉程度有關係。
我現在已經忘記了我當時是如何「懵」專業的,只記得當時看到有個專業叫「塑性成形工藝及設計」,我就選了它。為什麼選它,是因為上面有「塑性」兩個字,我就天真的以為這個專業跟塑料有關。塑料我熟悉啊,這個專業肯定合我胃口!結果上了大學才知道這個專業的本職工作竟然是綽號為「打鐵」的鍛造,跟塑料有半毛錢的關係。而且這個專業還有個更高大上的名字叫做「材料」,對這個我更是一無所知(在我腦子裡的材料就是木材,除此之外沒有其他)。如果我一早知道「塑性成形」竟然主要跟鋼鐵相關,我的選擇可能就是另一種了。
至於為什麼選擇我的母校,是因為我選擇了洛陽這個城市。選擇洛陽的原因很簡單,是因為家鄉小曲《牧牛》(也就是大家熟悉的《小放牛》的家鄉版)中有「洛陽橋來幾道溝」的語句,對這個城市比較熟悉,另外洛陽是古都這點對我有很深的吸引力。但後來我才知道「洛陽橋」根本不在洛陽,就跟「塑性成形」跟塑料有半毛錢關係一樣。當然我的母校也算是建國初期老牌的本科,在目前看來也算是不錯的高校,在這點上我並沒有什麼後悔的地方。
再說回選專業。在我高考的年代是文理分科的,雖然我的文科一直不錯(英語out),但我最終選擇了理科,這是因為大家都認為理科比較容易找工作。當然,如果放到現在我仍然會選擇理科,原因仍然跟當初一樣,但我兜兜轉轉這麼多年卻回到了自己擅長的文科領域賣文度日,真是天意弄人!
吹個牛吧。我高考語文只考了一個多小時就完成了(原本似乎應該是兩小時)還得了全縣第二名(第一名那個同學的名字我記一輩子,哈哈),這是因為我得益於家族的遺傳和一路上的良師,我在以前的文章中曾經提到過。
書歸正文。當我大學畢業以後,我進了杭州的一家黑白電視機廠,在裡面做工藝員。我之所以強調黑白,是因為做這個電視機幾乎不要什麼技術含量。但是到工廠以後我才發現,他們讓我一個材料專業畢業的學生做電子工藝員,我連連二極體三極體都分不清楚,更遑論電路圖了。於是,我除了每天做跌落試驗摔電視機然後寫個報告,其他的時間就是不懂裝懂的到處轉轉,「指導」下產線工人,然後下班。在這之前,我還在產線上打了三個月的螺絲,它其實對我以後的研發工作有著非常正面的作用,雖然當時我是滿心的不喜歡。
也許有人會問,我當時為什麼不去國企或大企業做我本專業的工作呢?原因很簡單,那個時候的國企正在經歷下崗潮,現在我們都熟知的很多擠破頭都進不去的上市公司在那個時候連工資都發不出來,技術工人都在擺攤賣煎餅果子,自然就很少有人願意去大型的國企了。不過話說回來,那個時候要進國企是比較容易的,因為大學畢業生特別少,工資也非常低,不象現在還要考試遴選。
懵懵懂懂的選專業,到懵懵懂懂的就業。選了跟塑料有半毛錢關係的「塑性成形」專業,去了跟洛陽橋不在一個地方的洛陽上學,做了跟「機械材料」專業完全不相干的「電子技術員」,我的人生從選專業的那一刻開始錯配,然後一路錯配下去。
多說一句,我之所以到杭州也是因為耳朵里早就喜歡上了這個城市,跟當初選學校的初衷一樣。但是,「坑蒙拐騙」的做了半年的電子技術員之後我意識到線路圖跟我的緣分不大,這個工廠確實沒辦法再繼續呆下去了,於是就開始瘋投簡歷,後來就到了一家研究所。(未完待續)
文 西風獨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76f2253dbb3994ed2107c9a0970b45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