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鳴?打工者的真實狀態沒有那麼高大上

2023-03-28     青湖已

原標題:共鳴?打工者的真實狀態沒有那麼高大上

近日,從某社交網絡上看到一則鼓勵和宣傳打工光榮的消息,其中的宣傳圖片及其相關標語讓我大吃一驚。「打工不僅能致富,還能交友娶媳婦」,「愛情只能陪你走一段路,工位才是你永遠的家」。我不否認勤勞致富的精神,也不反對上班打工的選擇,只是這類似農村刷牆廣告的標語除了讓人付之一笑外,再沒有什麼興趣。反而從中讀出一種為生計奔波的心酸和無奈,一種迫於現實無可選擇的自嘲的味道。

共鳴?打工者的真實狀態沒有那麼高大上

「打工」這個詞彙是隨著改革開放從香港一路來到內的的,在產業變革與市場化的大潮下,基層百姓尤其是農村人離開家鄉到經濟發展較好的地方去勞動賺錢,到就業機會較多的地方去工作。他們背井離鄉,甚至攜妻帶子,在外地一呆就是一年甚至數年,辛辛苦苦攢點錢,希望將來回到老家蓋新房,做個體面的有錢人。

隨著社會的發展,打工者不再單指外出工作的農村人,受僱於人的勞動者也可以稱之為打工者。打工者是相對於企業主或者僱主的一種群體稱呼,是「職場人」的代名詞。

一般來說,打工者有以下三個含義:

其一,純粹依靠非資本的體力或者腦力勞動賺錢

打工者不會進行資本運作,也沒有資本投入,只能在市場機制下依賴自己的身體和腦力賺錢。打工者的投入就是體力和腦力付出。如果不勞動就沒有收益,如果不出勤就沒有收入。

其二,受僱於人,沒有利益分配權

打工者之所以打工,就是因為雙向選擇的條件下,自己只有不斷挑選僱主的權利,沒有僱傭人的能力與權利。打工者都是受僱於人,以這樣或那樣的契約形式,憑藉自己的技能和付出賺取相對固定的非增值性收益。

不僅如此,很多打工者還沒有保險,沒有五險一金。連將來養老都堪憂。

其三,打工者沒有鐵飯碗

打工者不同於持有股權的職場人,不同於國有或機關單位的工作人員,他們隨時面臨裁員與淘汰的可能,沒有鐵飯碗可端。隨時有更換工作或者變換職位的可能,打工者的薪水取決於僱主的意願與人力市場行情。

所以,我認為將打工者農村化或者將打工當作發家致富的工具、將打工當作一種高大上的職業奉獻,這些價值導向並不確切或者說說不到打工族的心坎里去。他們為了生計遠離家鄉和親人,為了一年幾萬塊錢的收入流淚流汗甚至流血,實屬不易。

共鳴?打工者的真實狀態沒有那麼高大上

打工者的不易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為了工作忍氣吞聲

不管在企業里工作的員工還是在工地上搬磚的工人,不管是身居良好環境的職員還是暴露在風雨之中的室外工作者,有誰沒有受過氣?有誰沒有受過委屈?面對不公正或者不公平地管理,面對挑剔與苛責的上級,有話不敢說,只能忍了又忍。

幾乎所有的打工者都是伴隨著忍耐與委屈一路走來。

其二,收入低

打工者幾乎沒有多餘的娛樂與生活時間,甚至連與家人相聚的機會都沒有。他們的工作時間最長,從年初到年末,從太陽還沒出來到日頭已經落山,披星戴月工作。但是,他們的收入水平確實相對比較低的。

一般的打工者一年能有個十萬八萬的收入就不錯,很多時候還要被拖欠工資。辛苦工作數年,即便不吃不喝,積攢的那點收入根本不夠在城市買房,到農村蓋房也勉勉強強。然而,年輕的打工者不願回到農村,較少的收入意味著既沒房又沒車,連娶媳婦的錢都不夠。

其三,居於被鄙視的底層

很多人不願意承認社會階層說,但是鄙視鏈卻是實實在在存在的。現實中,巨富鄙視中產,中產鄙視小資,小資或者普通居民鄙視打工者,城裡人鄙視農村人。為什麼鄙視?因為身份不顯、因為收入不高,說白了就是「窮屌絲」的代名詞。

共鳴?打工者的真實狀態沒有那麼高大上

現實中,太多人瞧不起打工者。鄙視事件也屢屢發生。不是有很多農民工被人嫌棄「髒」嗎?不是有很多基層工人被老闆罵作「窮鬼」嗎?打工者且行且累,仿佛看不到未來與希望,打工者窮其所有隻能換來微薄的收入,打工者努力多年卻未必贏得應有的尊重。我想,將打工一次美化得太厲害,或許是一種莫大的諷刺吧。

有一首《打工仔之歌》描述得很形象:

那黑壓壓的一片片

搖著希望的門鈴

遮蓋了半邊天,喊痛故鄉:

南下,南下……

雲層裹著轟隆隆的雷聲南下

跟莊稼打著招呼

跟那些古老的農具

跟那勤勤懇懇的老牛

告別家鄉,土地和深情

我們去遠方,打工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76e2ec824ede541a50cd58aa9c69d6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