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今天是農曆八月十五
中 秋 佳 節
一輪圓月融進綿綿思念
茫茫夜空流淌幾多牽掛
中秋
除了我們熟知的賞月、吃月餅
你還知道哪些習俗、美食呢?
這些和「中秋節」有關的知識
帶著孩子一起學起來吧
中秋起源
「中秋」,又稱「月夕」
最早見於《周禮》
早在春秋時代
帝王就已開始祭月、拜月了
後來逐步傳到民間
《唐書·太宗記》載
「八月十五中秋節」
到唐朝初期
中秋成為固定節日
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
到明清時成為我國最主要的節日之一
也是僅次於春節的
第二大傳統節日
中秋節與端午節、春節、清明節
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
中秋,充滿浪漫的色彩
丹桂飄香、銀月光滿、玉露初涼
秋日之美盡顯詩情畫意
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
瑰麗想像牽動綿綿情思
中秋故事
許多孩子肯定都聽過嫦娥奔月的故事,這個中秋節,家長可以給孩子講點不一樣的中秋傳說。
嫦娥奔月
相傳,后羿射日後,從王母娘娘處得到一包成仙藥,交給妻子嫦娥保管。不料這一幕被小人蓬蒙看見,趁后羿外出狩獵,逼嫦娥交出仙藥。嫦娥情急之下吞服仙藥奔月。
后羿歸來後,只能仰望夜空,對著月中身影呼喚愛妻,並擺上香案、放上果品,遙祭嫦娥。就這樣,中秋節這天祭拜月亮的習俗世代相傳。
吳剛伐桂
相傳月亮上的廣寒宮前的桂樹生長繁茂,有五百多丈高。漢朝西河人吳剛,曾跟隨仙人修道,到了天界,犯了錯誤,仙人就把他貶謫到月宮砍伐桂樹。
每次砍下去之後,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攏,幾千年來,這棵桂樹永遠也不能被砍光。李白有詩云:「欲斫月中桂,持為寒者薪。」
玉兔搗藥
玉兔搗藥,見於漢樂府《董逃行》。相傳月亮之中有一隻兔子,渾身潔白如玉,所以稱作「玉兔」。這種白兔拿著玉杵,跪地搗藥,成蛤蟆丸,服用此等藥丸可以長生成仙。久而久之,玉兔便成為月亮的代名詞。
玄宗游月
相傳唐玄宗與申天師及道士鴻都中秋望月,突然玄宗興起游月宮之念,於是天師作法,三人一起步上青雲,漫遊月宮。但宮前有守衛森嚴,無法進入,只能在外俯瞰長安皇城。
在此之際,忽聞仙聲陣陣,清麗奇絕,宛轉動人,唐玄宗素來熟通音律,於是默記心中。這正是「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日後玄宗回憶月宮仙娥的音樂歌聲,自己又譜曲編舞,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霓裳羽衣曲」。
中秋習俗
吃月餅
「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月餅一詞,源於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那時僅是一種點心食品。到後來,人們逐漸把賞月與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寄託思念。
祭月、賞月
祭月、賞月是重要習俗。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風。
如今,賞月成為中秋佳節老百姓最重要的活動之一,與家人朋友一道,坐而望月,享受秋天的涼爽,寄託團圓的期望。
賞桂花、飲桂花酒
人們經常在中秋時食用桂花製作的各種食品,以糕點、糖果最為多見。中秋之夜,仰望月中丹桂,聞著陣陣桂香,喝杯桂花蜜酒,已成為節日一種美的享受。(未成年人請勿飲酒喲~)
猜燈謎
中秋月圓夜在公共場所掛著許多燈籠,人們都聚集在一起,猜燈籠身上寫的謎語。
玩花燈
孩子們中秋節很喜歡製作柚子燈、南瓜燈、桔子燈,將柚子南瓜或桔子的瓤掏去,刻出簡單圖案,內點蠟燭即成,雖然樸素,但製作簡易,很受歡迎。
觀潮
「定知玉兔十分圓,已作霜風九月寒。寄語重門休上鑰,夜潮留向月中看。」這是蘇軾寫的《八月十五日看潮》。在古代,浙江一帶除中秋賞月外,觀潮可謂是又一中秋盛事。
中秋雅味
田螺
清咸豐年間《順德縣誌》載:"八月望日,尚芋食螺。"中秋前後,是田螺空懷的時候,腹內沒有小螺,因此肉質肥美,是食田螺的佳期。廣州民間,不少家庭都有中秋食螺的習俗。
藕盒
中秋食藕,有寄託團圓之意。江南人多將藕切片,每兩片間下端相連,中間夾肉、文蛤等餡兒,下鍋煎至金黃,稱為藕盒,或藕餅,與月餅有異曲同工之妙。
螃蟹
中秋宴俗,古時以宮廷最為精雅。明代宮廷中秋講究吃螃蟹。螃蟹用蒲包蒸熟後,眾人圍坐品嘗,佐以酒醋。食畢飲蘇葉湯,並用之洗手。宴桌區周,擺滿鮮花、大石榴以及其它時鮮,演出中秋的神話戲曲。
中秋節
願人月兩團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