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非遺故事,通古今未來,《非遺里的中國》讓傳統非遺綻放時代光彩

2023-06-04     深度文娛

原標題:講非遺故事,通古今未來,《非遺里的中國》讓傳統非遺綻放時代光彩

莽莽太行、巍巍呂梁,九曲黃河,婉轉流長。

「來王家大院實屬偶然,大院裡這些不說話的老師也總是讓我自嘆不如。為儘可能還原每一件老物件的樣子,我只能不斷精心地研究鑽研,刻苦地學習,這裡的每一幅作品我都歷歷在目,因為我跟它們有著深厚的感情……」在一陣陣叮叮噹噹的敲擊聲中,木雕、石雕、磚雕製作技藝的省級傳承人、被譽為王家大院「古建醫生」的任清文講述著自己研習非遺的故事,紅了眼眶。而《非遺里的中國》山西篇的非遺之旅也在這叮叮噹噹聲中漸入佳境,這鑽鑿聲不止敲開了當下山西非遺的發展坦途,更是穿過歷史迷霧,喚醒了中國人積澱千年的文化基因,奏響了非遺在新時代的青春旋律。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文明發展的寶貴結晶,也是傳統文化發展的高光時刻,不止蘊含著先輩們高超的工匠技藝,更是一代代工匠精神的傳承載體。而《非遺里的中國》的重點既然是透過非遺講述中國故事,那就更需要帶領觀眾知其所來、識其所在、明其將往。

從龍泉青瓷的雅致類玉到輯里湖絲的至韌至堅;從莆田木雕的精微透妙到福建白茶的清香醇厚;從紫砂陶壺的獨特氣韻到南京金箔的千錘萬鍛;從彝族梅葛的詩與浪漫到鮮花入饌的吐氣如蘭……《非遺里的中國》已經帶領觀眾走過了浙江、福建、江蘇、雲南四個地方,領略了眾多精妙絕倫的工匠技藝,從吃穿住用行等多維度詮釋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審美價值和創新應用後的實用價值,在主持人的帶領下、在好吃好玩好看中,遇見一位位非遺傳承人,聽他們講述他們與非遺之間的故事,感受非遺所承載的歷史溫度,引導大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關注點從傳承到創新,從相遇到融合,從優秀傳統文化的滋養中獲得堅定自信、砥礪前行的不竭動力。

最新一期《非遺里的中國》帶領觀眾來到了歷史底蘊厚重、民俗特色濃郁的三晉大地,在這裡,又會遇見怎樣的非遺故事?體味到怎樣的非遺情懷?看到怎樣的非遺未來?

「智」「技」結合,破除山西非遺刻板印象

在山西篇中,主持人龍洋、中國文物學會會長、故宮博物院第六任院長、中央文史館特約研究員單霽翔以及歌手蔡國慶一起相約山西省晉中市靈石縣王家大院,在青磚黛瓦間、高牆大院裡邂逅20餘項極具山西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在一步一景、一器一技的觸碰體驗中,感受晉地的人文風骨與歷史文化的歲月肌理。

在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里既有我們耳熟能詳的傳統麵食製作技藝、老陳醋釀製技藝以及鼓舞(稷山高台花鼓)、剪紙等,還有名揚天下的澄泥硯製作技藝、大同銅器製作技藝、木雕、石雕、磚雕製作技藝、平遙推光漆器髹飾技藝、人工吹制玻璃器皿等,有的恢宏大氣、有的精巧靈動,美輪美奐,令人嘆為觀止。

山西的非遺技藝通過一代代傳承人的守護與發揚,早已不是刻板印象中抱朴守舊、被束之高閣、敬而遠之的舊時模樣,如今,山西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在匠心中融入了時代元素,「智」「技」結合,在千年的歲月沉澱中,歷久彌新,打破傳統與現代的隔膜,綻放著屬於新時代的獨特光彩!

比如在節目中,古建築模型製作技藝傳承人祁偉成在現場展示了應縣木塔、佛光寺東大殿、鸛雀樓、黃鶴樓、岳陽樓、滕王閣等建築模型,榫卯之間,縱覽千年,飛檐畫棟,冠古爍今。

這些古建築模型製作技藝,不僅能讓觀眾一睹古人的瓊樓玉宇,感嘆先輩的匠心絕技,看到中華文化中最璀璨的文明勝景,更能讓其中的榫卯技藝活躍於今時文創、家具、裝飾品、珠寶鑲嵌、造橋乃至中國天宮空間站建設等領域,為現代經濟的發展貢獻智慧力量。

創新表達,深挖非遺「美學價值」

如何將非遺故事講得既好聽好看,還要富有教育傳承功能?

創新表達方式,深挖非遺「美學價值」,《非遺里的中國》為此類題材作品提供了新的解題樣本。

非遺的「美學價值」一方面體現在非遺器物的外在形態之美上。這種美不僅可以直觀的帶給觀眾以視覺衝擊,如木雕、石雕、磚雕的古樸生動,平遙推光漆器的黑亮如鏡等,還能通過嘉賓和傳承人之間的互動體驗、製作流程短片的展示讓觀眾一覽非遺製作全貌,近距離感受非遺製作過程中的難與易、精與巧,加深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整體發展脈絡的了解和體悟。

以人工吹制玻璃器皿為例,該項目是山西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在傳承人李健生的講解中,觀眾得以知道玻璃吹工技藝關鍵在於形隨人意,要把手裡的勁、眼裡的神、口裡的氣都傾注於玻璃管上,呼氣成型且氣象萬千,讓每一個玻璃製品都從心出發,讓平平無奇的砂,浴火重生,煥然一新。

非遺的「美學價值」另一方面則體現在非遺所承載的審美情趣和文化積澱上。在節目中,部分非遺技藝與中國歌劇舞劇院進行了「強強聯合」,將秀演的舞台搬到了茶園裡、繡扇上,甚至是雕刻的那些亭台水榭間,將不同非遺技藝樣態通過「情景演繹+歌舞+現代舞美科技」來予以展現,凸顯不同的審美情趣和文化積澱,讓巧奪天工的技藝與精妙絕倫的舞姿和美輪美奐的光影藝術充分碰撞,從而更深層次的引發觀眾精神上的審美愉悅和情感上的同頻共鳴。

用歌舞秀演來表現非遺作品主題與製作技藝,在秀演觀眾與非遺愛好者中尋求最大公約數,擴大傳播影響力,這是文化創新的體現,更是堅守文化立場、傳承文化基因、展現審美風範的現實實踐。

《非遺里的中國》山西篇中,用「情景演繹+歌舞+現代舞美科技」的方式展示非遺、傳承非遺,其間所表達出來的非遺的思想性、藝術性、實用性和創新性,既是對山西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傳承脈絡的一次梳理,也是對匠人匠心的一次全面致敬!

如山西木雕、石雕、磚雕三雕技藝的秀演節目《三雕妙趣游》,秀演伊始,青磚黛瓦、雕樑畫棟間《富貴長壽》《錦雞玉蘭 一品清廉》《獅子戲繡球》等雕刻作品次第展開,高牆大院裡兩個孩童正新奇地打量著這些神奇的雕畫,觸碰歷史。驀然,牆上的磚雕《漁樵耕讀》幻化成三人一躍至樓房瓦舍間,或逗趣嬉鬧,或躬耕勞作;而石雕《絲綢之路》兩個舞者也將中華氣度與大國儀態展現得淋漓盡致;木雕《五子登科》更是讓人感受到了「金榜題名」的喜悅與春風得意……三組角色,三種鮮活的生活樣態,儘管最後這些歷史故事都掩於塵埃,古人不再,但是秀演帶給觀眾的震撼卻久久難以忘懷,詼諧歡樂,以文治家,晉人晉地,「晉善晉美」!

探索創新,讓非遺煥發時代風采

「我是要把中國的雕刻,雕塑藝術跟動畫相融合,特別是磚雕,如果說我能夠像神筆馬良一樣,不僅僅讓自己的畫動起來,讓我們在建築上的精美雕刻,讓它活過來了,把它的影響能夠傳遍世界」。在《非遺里的中國》山西篇的王家大院裡,面對青磚扇面上的兩隻磚雕喜鵲突然「活」過來,雀躍在梅花枝頭帶來的新奇與驚喜,北京電影學院動畫學院副教授黃勇專心地向眾人介紹起了磚雕這一項非遺絕技的再創新。

不管是這一期山西篇執著於磚雕動畫的黃勇、創造「太陽光」的毛伊榮還是江蘇篇中讓蘇繡花開蝶動的張雪米海鵬、福建篇中讓「雪龍2」號破冰前行的趙振華、又或是浙江篇中製作「醫用蠶絲骨釘」的陶虎、讓台繡文創流行起來的王沁……在《非遺里的中國》里,可以看到一張張年輕的面孔正在讓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些古老的技藝煥發新的生機,在保護、傳承與創新中讓充滿歲月積澱的非遺產品,經青年之眼、之手、之心,跨越新時代,飛入每一個尋常百姓家中,成為日常生活中的時尚品。

楊秀仁——世界首創「全預製裝配式地鐵站」技術發明人,他首創的「全預製裝配式地鐵車站」就是運用榫卯結構原理拼裝,實現在工廠內流水化生產成預製構件,最終在施工現場一次性裝配完成。不僅能大幅縮短工期,還能減少現場施工人員、減少建築垃圾和碳排放,與傳統施工方式相比,可以說是革命性的創新。

「非遺+科技」「非遺+旅遊」「非遺+舞蹈」「非遺+文創」……在《非遺里的中國》可以看到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一代又一代人的熱血與堅守、碰撞與博弈、傳承與創新中更具生命力與時代感,手包、手錶、服飾、文創、健身器械等等每一個與我們日常息息相關的領域都能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創新載體,非遺在今後日常生產實踐中將蘊藏著巨大生產潛力與發展前景。

在《非遺里的中國》浙江篇中,面對世界首創青瓷屏扇,主持人撒貝寧總結道:「非遺說的不是東西,它是指的這些東西怎麼來的,這個當中蘊含著人的智慧以及千百年來一代一代匠人他們的傳承和創新,這才是非遺的精髓。」與其說非遺是中華民族先輩們智慧的結晶,不如說是先輩們為我們種下的一顆顆發展的種子,只有每一個人都願意去關注、呵護這顆種子,學習傳承讓種子生根發芽長大的技藝,這一顆顆小種子才會在未來開花結果,長成參天大樹,福澤後世。

古今交錯,新舊相融,《非遺里的中國》已經為觀眾開啟了一個全新的時空,在非遺故事講述中帶領觀眾見過去、思當下,展未來,實現著守正與創新的雙向奔赴。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752813a686d3da5e3a00cc1f639faee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