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有網友問我:「四柱中時辰的切換是瞬間的嗎?是不是從子時一下子就切換到丑時了呢」?對於這個問題古人已有詳細的說明,且聽我慢慢道來。(圖片來源於pexels)
我經常在傍晚的時候看著太陽慢慢地落山。看著紅輪緩緩西墜,天空由白變黑,心中就會有一種莫名的憂傷,於是就有了「逝者如斯夫」的感慨。我也喜歡在空閒的晚上看天上的星星,看著斗轉星移,更會有「冉冉年華吾自老」的感嘆。
紅輪西墜,斗轉星移,是在一瞬間完成的嗎?非也。年月日時的變化,均非瞬間之事,而是有一個切換的過程,只是其過程之緩慢不同而已。年月日時,只是人為的給時間做了一個分界線,無非就是方便大家記憶和使用罷了。
時分八刻
在《三命通會》中,萬民英說:「以時為低昂,時有八刻,初正之氣不同」,這段話中的「低昂」其意不明,因為「低昂」原意為高低起伏,放在此處似乎解釋不通,我們看後面的文字即可。萬民英認為,時辰分八刻(15分鐘為一刻),也要分初氣、正氣和朔氣,其中初氣中仍然有上個時辰的餘氣,所以要兩個時辰參看,朔氣也是如此,只有正氣才能只以本時辰而斷。
這裡要說明下,時有八刻,但不同時期的含義不同。在萬民英所在的明朝時期,一天分為100刻,所以一刻是14.4分鐘,清朝以後定一個時辰為8刻,所以一刻是15分鐘,兩者之間是有差別的,但對我們理解原文的意思沒有妨礙,不用太過在意。
古祿命法典籍《鬼谷遺文》中說:「凡一時有八刻二十分,故有淺深前後吉凶不同」,因為《鬼谷遺文》成書於唐宋時期,所以其中一刻仍然是14.4分鐘,一個時辰就是「八刻二十分」。這裡的分也是古代的時間計量單位,一刻為60分。《鬼谷遺文》這段話的意思,跟《三命通會》中對初正之氣的說明是完全一樣的,都認為時辰的變化是緩慢的,漸進的。
命理學為什麼不用「時分八刻」
那麼,這裡就有一個問題出現了。既然古人早就認為時辰的變化是緩慢的,不是瞬間的,那我們在分析八字的時候為什麼不採用古人的這種理論呢?甚至古人也不採用他們自己的理論呢?原因很簡單,因為用這種方法判斷四柱太過複雜,幾乎沒有可操作性。
年的變化是緩慢進行的,月的變化是緩慢進行的,日的變化是緩慢進行的,時的變化也是緩慢進行的。如果我們考慮年、月、日、時的進氣的深淺,我們就將一個八字變化成了十六個八字(2*2*2*2),然後將這十六個八字分別分析,然後再將分析出來的結果根據近期的深淺,按照進氣的百分比做出綜合分析,最後才能得出一個合理的結論。用單田芳先生評書中常用的一句話來說明這個工作量,那就是「這也太難點兒了」。
而且,如果我們要考慮進氣的深淺,那麼大運、流年、流月、流日是不是也要考慮進氣的深淺?當然也要考慮。這時一個八字就變成幾百個八字了,我們要將其分析出合理的結論就會變成幾乎不可能。因此,我們只能忽略其進氣的深淺,只用「正氣」進行分析。雖然這樣一來分析出來的結果有點偏差,但至少是個可行的方案。
說到這裡,我們的結論就已經非常明確了!時辰的變化是緩慢的,但從八字分析的可行性而言,我們只能將其認為是沒有變化的。今天的文章就寫到這裡,謝謝大家!
文|西風獨醉 探討命理藝術,弘揚傳統文化(請大家關注我,和我探討命理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