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廈門鄉鎮不多的縣級文物,清代馬巷建廳的標誌,福建城隍廟

2019-12-11     視覺秀旅遊

 馬巷城隍廟,位於福建省廈門市同安區馬巷鎮同安第二中學南側100米處。馬巷鎮是閩南四大古鎮之一,曾於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設置馬巷廳,同年依制建造城隍廟於孔溝路頭,清嘉定十二年(1807年)遷建今址.馬巷城隍廟是清代馬巷建廳的標誌。1993年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公布為涉台文物古蹟。


馬巷城隍廟翻建於1989年—1991年間,廟為二進磚木結構,面闊三間,寬10.75米,總進深24米。前進明間為九脊筒瓦頂穿斗式結構,五檁出前後檐,中梁下枋及枋下為石構件,飾有龍、鳳、牡丹等浮雕,兩內牆嵌砌鏤空麒麟等神獸浮雕。

大門石柱有光緒十三年(1887)以「顯佑」冠頭的石刻楹聯:「顯戮冥誅任渠巧詐百端總難漏網,佑賢輔道鑒爾真誠一片取不善旌」。前後進中有六檁卷棚式拜亭連接,後進為七檁加前後廊,硬山頂,飾以燕尾脊。石柱刻鐫勸善題句。殿內供奉城隍公、十八司官和註生娘娘等。在城隍廟的左邊,還並排一座近年才新建的文武廟,規模大小與城隍廟相仿,一派嶄新面貌。


城隍 ,有的地方又稱城隍爺,是中國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只之一,為儒教《周官》八神之一。也是中國民間和道教信奉守護城池之神。


城隍是冥界的地方官,職權相當於陽界的縣長(是真正專門負責人一生福壽祿和惡罰明的官職,而且不是神,稱呼為城隍 判官等)。因此城隍就跟城市相關並隨城市的發展而發展。城隍產生於古代儒教祭祀而經道教演衍的地方守護神。城隍本指護城河,班固《兩都賦序》:"京師修宮室,浚城隍。"祭祀城隍神的例規形成於南北朝時。唐宋時城隍神信仰滋盛。宋代列為國家祀典。元代封之為佑聖王。明初,大封天下城隍神爵位,分為王、公、侯、伯四等,歲時祭祀,分別由國王及府州縣守令主之。明太祖此舉之意,"以鑑察民之善惡而禍福之,俾幽明舉不得倖免"。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72z3824BMH2_cNUgspc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