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信風暴:市場避險情緒加重 或影響投資者購買房企美元債

2023-03-22     樂居網重慶

原標題:瑞信風暴:市場避險情緒加重 或影響投資者購買房企美元債

  3月20日,美股開盤,備受關注的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Credit Suisse Group Ag(以下簡稱「瑞信」,CS.NYSE)跌近55%,瑞銀漲近5%。

  當日凌晨,瑞士聯邦政府宣布,瑞銀集團收購瑞士信貸銀行。根據交易條款,每持有22.48股瑞信股份的股東將獲得1股瑞銀股份,相當於每股0.76瑞士法郎(瑞郎),總對價30億瑞郎(約合223億元人民幣)。這一收購價,較瑞信上周五的市值幾乎打了四折。

  多位受訪人士表示,瑞士聯邦政府出面,可以說暫時度過了這場危機,但這一輪由歐美大型銀行出險掀起的市場避險情緒尚未平息。

  瑞信估值被壓低至四折收購,折價部分構成的損失則由瑞信原股東和債權人承擔。目前瑞信前兩大股東分別是沙烏地阿拉伯國家銀行和卡達投資局。

  此外,瑞信的額外一級資本債券(AT1)債券持有人也將被「犧牲」。瑞銀收購瑞信後,瑞士金融市場監管局(Finma)已確定瑞士信貸名義總金額約160億瑞郎(約合1184.4億元人民幣)的額外一級資本債券(AT1)將被減記為零。

  一位熟悉瑞信的基金經理在受訪時稱,瑞信由於自身內控存在問題,加上美元加息的外部環境,使其購買的國債虧損,進一步導致投資者蒙受損失。儘管該國政府在危機擴大前,迅速主導完成瑞銀對瑞信的收購,但當下銀行估值體系發生變化的事實已無可辯駁。

  值得一提的是,瑞信在中國房地產市場曾有多筆投資,此次瑞信風波的發生,出於風險規避的考慮,或在一段時間內增加中國房企發行海外債的難度和風險。

  「內憂外患」引發危機

  相比於矽谷銀行,瑞信是瑞士第二大銀行,其規模和業務普遍程度更像當年的雷曼兄弟。

  瑞信是位於瑞士蘇黎世的銀行和金融服務公司,成立於1856年,業務包括財富管理、投資銀行、銀行和資產管理,遍布全球50多個國家,是一家全球系統性銀行。截至2022年底,瑞信的資產負債表規模約為雷曼兄弟倒閉時的兩倍,約為5300億瑞士法郎。

  根據中金的研究,瑞信這次爆雷既有其本身內控不足引發流動性壓力的個體因素,也體現出全球便宜錢消失後,金融系統的薄弱環節。

  瑞信所謂的內部控制問題,與其在 2021 年的兩場重大投資失敗有關。

  其中,2021年,美國對沖基金阿奇戈斯資本管理公司的高風險投機產品發生爆倉,瑞信損失50多億美元。一項獨立調查證實,瑞信風險管理和相應監督機制徹底失靈。

  2022年,德國媒體披露一起涉及數萬名瑞信客戶的重大數據泄露事件,引起公憤。去年以來,瑞信客戶資金持續出逃,僅四季度客戶流出額已超過1100億瑞士法郎。

  此外,因涉嫌為罪犯客戶提供洗錢幫助,2022年,瑞信成為瑞士歷史上第一家在刑事案件中被判有罪的大型銀行。

  另一方面,在歐美等主要央行不斷的加息政策之下,銀行業在長期低利率環境下的結構性問題被不斷凸顯,這也讓投資者疑慮重重。與此同時,近期美國矽谷銀行、Signature 銀行的倒閉也讓全球市場風聲鶴唳,也讓市場" 雷曼危機 " 重演的擔憂加劇。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瑞信系在中國泛地產領域曾投資過天房發展的12億元公司債、常州東方新城的5億元公司債、萬達信息的9億元可轉債、蘇寧的6.12億美元私募股權融資等。

  協縱策略管理集團聯合創始人黃立沖表示,瑞信在中國的房地產市場有一定頭寸(指銀行、錢莊等所擁有的款項),這會增加未來投資者認購房地產債的憂慮。

  他表示,瑞信危機不會直接對國內的房地產業造成直接的衝擊和影響,但是,總體來看,如果瑞士信貸的額外一級資本債券(AT1)確定歸零的話,市場的避險情緒會比較嚴重。以後任何的房地產公司,包括國有、民營房企發行美元債,可能都會更加難,市場也擔心風險加大,所以,這一次波及的影響不僅僅是對中國房地產企業,而且是可能影響所有進行美元債務融資的企業。

  風險或繼續蔓延

  瑞信的狀況急轉直下並最終以被收購收場,與近期市場波動有直接聯繫。

  3月10日,美國矽谷銀行因資不抵債遭監管部門接管並關閉。這是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美國最大的銀行關閉事件,市場對西方銀行業的擔憂開始蔓延。

  14日,瑞信發布報告稱,該行對財務報告的內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此後,瑞信股票價格連續下挫。15日,盤中一度跌至1.55瑞士法郎,收盤價為1.70瑞士法郎,創下歷史新低。

  當地時間3月14日,瑞信在2022年年度報告中稱,在2022和2021財年的報告程序中發現「重大缺陷」,事關未能在財務報表中設計和維持有效的風險評估。並表示正在採取補救措施,包括加強風險控制框架,提高內部控制關注等。

  瑞信原本計劃於3月9日公布年報,但在最後一刻,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對該行之前的年報提出質疑,瑞信隨後推遲了年報發布時間。

  SEC的疑問跟普華永道出具的審計意見有關。該機構審計了瑞信2022年度財務報表,並對內部控制的有效性出具了不利意見。據其本周二發布的一份獨立聲明顯示,瑞信的管理層未能在其現金流量表中,對非現金類項目的分類和呈現的完整性進行設計和維持有效控制。

  瑞信在年報中也承認,這兩年「集團對財務報告的內部控制不起作用,管理層還因此認定,我們的披露控制和程序無效」。年報顯示,該行2022年歸屬股東凈虧損為72.93億瑞郎,這已是第二年凈虧損,並且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的最大虧損。年報還預計,2023 年瑞信將進一步「大幅」虧損。

  3月16日,瑞信表示,計劃以優質資產提供全額抵押,向瑞士國家銀行借入最高500億瑞郎資金。此外,瑞信宣布,瑞士信貸國際將向若干運營公司優先債務證券發起現金要約回購,規模最高約為30億瑞郎。瑞信自救三天後,3月19日,瑞銀敲定收購瑞信。

  這次收購或許只能緩解一時的危機。黃立沖認為,美元持續的加息,使得很多此前低回報的資產組合有可能大幅度減值,很多公司和金融機構由於信用收緊,過去的長期投資,在短期之內需要償還債務,也有可能導致危機產生。

  多位受訪者也表示,由於我國與歐美國家外貿金額較大,國內市場還有不少受此輪風險波及的情緒,短時間內無法清除。

【購房資訊輕鬆享,快來關注樂居網】

文章來源:中房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72758771206c8160705fa4b18784c71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