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正在往村裡的智能回收設施中投放垃圾
各村垃圾分類情況如何,打開手機就一目了然。近日,記者從吉利區獲悉,該區在全省率先依託手機APP構建農村垃圾分類信息化數據平台,通過大數據技術應用實現垃圾智能化處理,切實破解農村垃圾分類難題,人居環境得到很大提升。
日前,記者走進吉利區西霞院街道郭莊村,只見街道處處整潔,每家每戶門口都放有一個標註「可腐爛」「不可回收」字樣的分類垃圾桶。「有了垃圾分類,變化可大!村裡乾淨了,還能拿積分換生活用品,我們都特別支持。」郭莊村四組村民張忙高興地說。
作為吉利區農村垃圾分類試點之一,當地依託建成的智能化垃圾分類服務中心,對垃圾分類實施流程再造:源頭是帶有專屬二維碼的分類垃圾桶,農戶通過引導將垃圾分為有害、可回收、可腐爛和不可回收四類,然後經垃圾收集員—垃圾壓縮清運車—垃圾處理廠層層分類處理。標準化收運流程,壓實村民垃圾分類主體責任,從源頭上實現了垃圾「一次收集、徹底分類」,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優化流程加上數據利器,成為當地垃圾分類卓有成效的秘訣。吉利區自去年以來大力建設農村垃圾分類信息化數據平台,前端是政府委託科技公司開發的智慧型手機垃圾分類收集應用APP,村垃圾收集員只需每天掃描垃圾桶二維碼,對各家各戶垃圾分類情況進行現場打分並上傳影像資料。工作人員則通過後台數據管理,對回收流程進行追溯。
郭莊村試點運行半年以來,當地垃圾總量比之前直接減少40%左右,清運處理費用縮減一半,僅需配備1到2名垃圾收集員,人力成本大為降低。
吉利區副區長梁紀朋介紹,近年,該區運用「網際網路+」思維,通過「搭建一個數據化平台,構建兩大管理機制,實施三步標準化流程,建立四級聯動工作模式」,形成了「信息化管理、精細化分類、科學化運轉、資源化利用」的智能化垃圾分類新模式。
下一步,吉利區將在該項技術平台已經覆蓋全區各個鄉村的基礎上,持續探索農村垃圾分類新路徑。
(洛報融媒 記者 陳曦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