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捧紅這「平價國產之光」,它反手就漲價打臉所有人

2023-11-03     VISTA看天下

原標題:剛捧紅這「平價國產之光」,它反手就漲價打臉所有人

本周最讓摳門打工人感到破防的一條新聞——

剛剛被捧為「飲料屆土狗之光」的康師傅冰紅茶,居然漲!價!了!

最近網上流傳著一張帶有「康師傅飲品」標識的告知函,宣布將對旗下的冰紅茶、綠茶、茉莉蜜茶、冰糖雪梨等飲料的建議零售價進行調整。

其中500ml的中包裝從3塊漲到3.5塊,1L裝大瓶從4塊漲到5塊。

後續媒體分頭採訪了康師傅方面的客服,得到的說法不一。

有客服說並未接到漲價通知,海報是廠家的促銷行為;也有客服表示接到通知了,但線下具體執行價格調整可能還需要一些時間。

但這已經足以讓上個月還在夸它「更有性價比」的人,感到自己的一片真心被辜負。

「前腳捧你做『國窖』,後腳就漲價,你這簡直是危言聳聽!」

01

性價比飲料,

背刺「土狗」們

合理懷疑,如果康師傅的漲價傳聞發生在去年,哪怕發生在今年上半年,都不會引起如此大的輿論風波。

可它偏偏選在了這個時候——距離它靠「土狗飲料」的名頭在網際網路上翻紅,才剛剛過去兩個月。

消費降級的年輕人高喊「不是無糖飲料喝不起,是冰紅茶更有性價比」。

把這個曾被各種「高端健康飲料」擠到貨架角落的童年回憶,重新捧成了便宜網紅。

@向前的趙

那陣子無論是愛炫肥宅快樂水的大學生,還是平時只喝無糖的年輕女孩,都可能從超市提回兩瓶康師傅冰紅茶。

程序都是一樣的——先喝兩口,然後塞兩片檸檬變3塊錢的維他檸檬茶;

喝一半加滿水就成了6塊的紅茶茶π,再炫半瓶再加水,又成8塊錢的脈動。

最後來上一句:「花3塊錢喝四種飲料,這性價比真的歪瑞nice。」

就像當年的「蜜雪冰城不嫌我窮,我也不嫌它土」。

大家狂捧冰紅茶,欣賞的就是這份樸素實惠、不玩花樣。

沒想到夸它「這麼多年還是三塊錢」的聲音還沒落,對面反手就來了一波「謝謝支持,但我們得漲價」。

就仿佛你真金白銀捧出了一個平民偶像,結果偶像火了之後開始嫌棄這幫粉絲太low。

在其中一個版本的官方回應中,康師傅對漲價原因的解釋是:「因原材料、用工成本上漲等原因,全國零售價將統一調整。」

然而有媒體分析了康師傅的財報,認為漲價的原因與其說是成本壓力,不如說是為了提高營收。

康師傅的飲品業務,在眾多業務線中本就屬於毛利率較高的品類。

且上半年由於白糖和瓶子原料PET樹脂的價格波動,飲品業務的毛利率還增至32.7%,高於集團整體的毛利率。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於此同時,上半年康師傅飲料業務的營收也已經占到了公司總收入的65%。

比方便麵高出將近一倍,是品牌當下業績增長的核心動力

21世紀經濟報道在分析中寫,「這波飲料漲價似乎更多是為了營收增長,而非單一緩解成本壓力。」

從商業角度來說這是很正常的策略,但卻讓自嘲「土狗」的消費者無法原諒。

今天網友們對「康師傅飲料漲價」這條熱搜的吐槽,已經深刻詮釋了什麼叫愛之深、責之切。

曾經給冰紅茶拍過的彩虹屁,全都變成了批評康師傅漲價的「子彈」。

@丸子妹

「三塊(500ml)是面子,三塊五是不給面子。」

「你賣4塊(1L)我說這是冰鎮國窖,賣5塊我看這配料表好像不太健康。」

有人苦口婆心,試圖用前車之鑑勸康師傅「迷途知返」:

「知道那個XX牌子嗎?自從價格超過5塊之後我就再沒買過。」

也有人乾脆上演拉踩大戲:

「又不是只有你康師傅有冰紅茶,統一這次看起來真的可以統一平價飲料界了。」

畢竟這兩年流行的是消費降級。

就連喜茶、瑞幸們都已經不再削尖腦袋往「高端」的賽道里擠,而是齊齊邁進了20元,甚至10元大關。

在普通消費者眼中,康師傅這次可以說是放著自己的舒適區不呆,非要逆「下沉市場」的潮流而動。

「盲目給自己升咖,那就是掉粉的開始。」

02

「3塊瓶裝飲料時代」,

眼看就要沒了

相比於康師傅將1L裝的飲料從4塊漲到了5塊,這一波被罵得更凶的其實是「從3塊漲到了3.5塊」的500ml中包裝,儘管後者看似漲幅更小。

下午一個話題迅速上了社交平台的熱榜,「3塊錢已經買不到飲料了」

康師傅邁過了消費者心中一個重要的門坎——畢竟早在90後、95後的學生時代,「3元」在瓶裝飲料界就一直有著特殊的地位。

低於它代表著樸素的快樂,高於它則是炫耀的花頭。

記得我上中學的時候,像統一、康師傅出的各種果汁茶飲,以及可樂之類的碳酸飲料,零售價格基本都在2.5元、3元左右。

這些也是大家最常買的品類。

而高於3元的算是「奢侈品」,基本都有些額外的標籤,用現在的話說叫「賦能」——

比如4塊錢的脈動是「能夠補充體能的維生素飲料」,4.5塊的美汁源果粒橙里有真實的果肉,3.5塊的紅瓶「尖叫」有個酷炫的噴射蓋子……

但如今無論是連鎖便利店還是普通小超市,3塊以下的飲料都已經越來越少、幾乎難尋。

今年5月份有記者走訪北京某社區超市,發現貨架上售價不足3元的多是一些礦泉水及小規格可樂、雪碧、蘇打水等;

在某便利店的線上渠道里,低於3元的只有一款300ml隨身裝的可樂。

這一方面當然是源於走「高端」路線的飲料越來越多。

有超市店員就表示,「店裡5元以上的飲料,基本上都是近年來新出的牌子或者產品。」

當年元氣森林們靠著小清新包裝和「健康」這兩道標籤,打響了瓶裝飲料的高端之戰。

雖然初代高端飲料品牌本身這兩年的勢頭減弱,但後來者已經紛紛跟上。

從「微量元素豐富」的鮮榨果汁,到「0糖健康」的花式茶飲,再到號稱「真茶真奶」的瓶裝奶茶……

用料和營銷概念越來越卷,價格自然也低不了。

而消費者漸漸也接受了這套定價,以及它背後搭配的整套消費模式。

「土狗飲料」冰紅茶爆火那陣,多少人跟風買回去只嘗了一口,還是默默換回了常喝的無糖茶——「確實便宜,但現在真受不了那個甜度。」

但經常被忽略的一點是:很多平價飲料這些年來其實也在悄悄漲價,突破3元大關。

只不過在同行們動輒破十的售價面前,平價飲料標籤上多的那塊八毛,實在太不顯眼。

就比如今天有人用「可樂不漲價」來拉踩康師傅,但其實可口可樂的建議零售價早在2021年就已經從3元上漲到3.5元。

第二年4月,市面上常見的幾款碳酸飲料也跟著漲到了相同價格。

今年以來,寶礦力水特和養樂多的零售價都上調了0.5到1元不等,就連怡寶礦泉水都漲了一塊錢。

更不要說即使是像康師傅、統一這些原本靠平價飲料打響名頭的品牌,這幾年來從來沒有放棄推出高端線飲料的努力。

這是比冰紅茶、冰糖雪梨漲了5毛錢,更讓人鬱悶的事情——

或許很快,我們就真的無法在貨架上找到便宜又好喝的瓶裝飲料了。

03

「漲價了就去喝別的」,

結果發現沒別的了

這兩年來,幾乎每一個跟年輕人有關的消費潮流,都曾陷入過「太貴」「漲價」的爭議。

從高價酸奶到高價雪糕,從「圍爐煮茶」到「中式bistro」。

但不管商家們卷出多少種花樣,消費者總還有便宜實惠的選項可選擇——

超市貨架角落裡可以找到樸實的本地酸奶,家門口小賣部的冰櫃里有2塊5一根的綠色心情。

這屆消費者早就不羞於承認自己是價格敏感人群了。

看到公司樓下又開一家人均消費30+的奶茶店,大可以舉著一瓶冰紅茶說「不是奶茶喝不起,是康師傅更有性價比」。

然而當漲價的輪到康師傅,似乎又有點不同。

便利店裡最便宜的冰糖雪梨都賣到4塊甚至4塊5了,只能心酸地端起保溫杯,安慰自己「沒關係,白開水明明健康又好喝」。

其實從客觀角度來說,即使後續康師傅正式宣布調整建議零售價,也不會對消費者的錢包產生太大影響。

5毛、1塊放在如今的消費坐標系中並不算多。更何況在很多零售店裡,冰紅茶們的售價早就超過3塊錢了。

這類傳統瓶裝飲料的銷售模式是層層分銷的,廠家以較低出廠價賣給分銷商,分銷商再在保證自身利潤的基礎上向下一級售賣。

到消費者手中的價格幾何,其實要看銷售終端,也就是具體店面整體的利潤計劃。印在瓶子上的「建議零售價」,就的確只是建議而已。

一線城市寫字樓附近的連鎖便利店,冰紅茶通常會賣到3.5甚至四塊;

藏在巷子、小區里的夫妻店,卻可能只賣2.5塊。

由於各個渠道的進貨價並不相同,即使品牌公布的建議零售價上漲,也不見得所有店家都會跟著漲價。

之前可樂上調價格的時候,就有便利店老闆說如果進貨漲價幅度不大,他們願意犧牲部分利潤維持原價,「給消費者留下一種我這裡物美價廉的印象。」

「康師傅飲料即將漲價」的消息能引發大範圍吐槽,比錢包先痛、更痛的其實是網友們的心。

儘管只有5毛錢,卻以一種輕飄飄的姿態擊潰了「我愛的飲料永遠平價」的假象。

也擊穿了很多年輕人「只要我願意消費降級,美好生活就不是難題」的天真幻想。

如今大家主流的消費觀早已變成了「可花可不花的錢儘量不花」,希望儘可能剝除等消費主義在商品上附加的標籤。

拒絕「買了xx你就是中產」「用了xx你就是潮人」的虛無許諾,只願意消費那些實實在在的東西。

如今終於沮喪地發現,哪怕是「實實在在的東西」,也是會漲價的。

兩個月前我們那篇寫冰紅茶走紅的文章,結尾引用了一位工地網紅博主的話。

有人問他冰紅茶到底代表著什麼,博主很含蓄地回答:「這是生活。」

那是這瓶飲料曾帶給無數普通人的慰藉,卻在今天慢慢化作一個問號——

如果連「生活」都逐漸變成了高攀不起的東西,那你我手裡最終會還剩下什麼呢?

還沒看夠?快來看Vista看天下獨家專訪「宅男女神」,《完蛋!我被美女包圍了》女主角,如何走上演藝道路

· 一 周 熱 點 回 顧 ·

連冰紅茶都要漲價了,

便宜的快樂沒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70e13e9008e17be9603d8c5aeef96ef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