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陵:穩住農業"壓艙石" 防疫戰貧不放鬆

2020-03-12   保山新聞網

驚蟄剛過,天氣回暖,萬物萌動。伴著桃花泛紅、黃鸝聲聲,農民已經忙活起來,龍陵農村一派熱氣騰騰鬧春耕的景象,購買化肥、良種,檢修農機具,給小春作物施肥殺蟲滅菌,大春作物育苗整畦,穩住農業「壓艙石」,認準增收「定盤星」,鞏固脫貧成果成為廣大幹部群眾的自覺行動。

農業農時不能誤

春節前後,正是蜂蜜熱銷時。今年受疫情影響,象達鎮勐蚌村貧困戶趙然望著銷售無門的蜂蜜,急得上了火。「老趙,別擔心,你家的蜂蜜,我們幫你銷。」昆明醫科大學駐勐蚌村工作隊員張玲和隊員們利用電商平台為村裡貧困戶家的蜂蜜找到銷路。

疫情發生後,省、市、縣派駐龍陵縣的不少駐村扶貧工作隊員化身網上推銷員、村幹部當上了農資物流配送員。暢通渠道、對接產銷、用活電商平台,讓疫情防得住、產品出得去、農資進得來。

受疫情影響,勐蚌村的脫貧戶鄭發科沒法出村買農資,可他依然在自家地里忙得起勁。「這兩天,4畝多蔬菜種子就能全部播完,地里有花菜、蘿蔔、青菜、白芸豆」鄭發科說,多虧了村幹部把種子送上門,否則地里只能長草了。

勐蚌村主任岳加強坦言:俗話說,人誤地一時、地誤人一年。農時一過,農民就是加班加點也種不出應季的莊稼。比起工廠復工、飯店營業,地里的活兒更是耽誤不得。村「兩委」把引導村民防控疫情和春耕生產兩手抓雙不誤有針對性地抓細抓實,正在全面恢復生產秩序,已經種植馬鈴薯1500多畝、豆、粟類作物500餘畝、蔬菜800多畝。

村民鄭太斌帶領幾位小工正在種植馬鈴薯,「交通堵點打通後,貨暢其流了,農產品運得出山,農資也運得進來了。我家種植17畝馬鈴薯,僅薯種就要2600多公斤,一個電話打給供貨方兩天薯種就運來了,眼下正是栽種季節,農時不能誤,按季節播種准能獲得好收成。」

脫貧增收不能緩

清晨,碧寨鄉梨樹坪社區年過四十的已脫貧戶趙勝維便來到位於怒江岸畔的責任田,開始播種今年的甜脆玉米。和趙勝維一起忙碌的有30多個村民,整地畦、施底肥、播種子、鋪地膜……大家保持著適當距離,熟練地在地里勞作。

「大夥各干各的,不要聚起吹牛聊天。」梨樹坪社區黨總支書記郭長生不時提醒著。他告訴記者,俗話說,到了驚蟄節,耕地不能歇。為搶抓農時,保證群眾增收,鞏固脫貧成果,社區早早開始籌劃、組織春耕,「現在種下去,畝產在2500市斤左右,6月底就能錯峰上市,能賣到好價錢,畝均產值達5000餘元。」梨樹坪社區共有建檔立卡貧困戶140戶,2019年全部脫貧。「不能讓已脫貧戶返貧,絕不能等到疫情結束了再來抓脫貧。剛剛脫貧的群眾抵禦災害的能力還不強,現在最擔心的就是他們的生產生活,兩個『戰役』一起打,疫情防控不能停,幫扶生產更不能等。」

梨樹坪社區「兩委」積極組織在外地打工的村民返崗,對一些無法外出務工的貧困群眾,開展了微視頻課,在線進行實用生產技術培訓和防疫學習,幫大家提升技能積極賦能充電。開設了香料煙、無筋豆、甜脆玉米、大豆、西葫蘆種植、水稻旱育秧、肉牛短期育肥等10多門課程,讓群眾學到真招實功。全社區5000餘畝大小春作物生產穩步推進,香料煙採收已近尾聲,大春生產拉開序幕。

去年摘去窮帽的村民宋國良在5萬元創業貸款支持和駐村農技員的指導下,種植了2畝無筋豆、3畝小筋豆、2畝甜脆玉米,無筋豆賺了2萬多元,小筋豆長勢不錯,豐收在望,剛下地的甜脆玉米蘊藏著新的「錢」景。「田裡看年景,場裡看收成,倉里定輸贏。看長勢我家的小筋豆畝產值不會低於1萬元,收完小筋豆甜脆玉米又接上茬,增收不掉鏈,疫情造成的損失一定會補回來。」宋國良信心滿滿。

田間管護不能松

3月初的平達鄉小河村乍暖還寒,一條條碧玉帶般依山纏繞的茶樹已發出嫩芽,鬱鬱蔥蔥,數十農民正在茶園裡除草,清麗悠揚的《採茶調》在茶山上空飄蕩,一掃疫情帶來的鬱悶,「驚蟄採茶正當時,採茶姑娘上茶山,茶葉長得綠茵茵,又是豐收好年景……」

年近60的村民楊生炳和妻子正在茶園裡除草培土,夫妻倆在小河茶廠打工,每天每人可以拿到100元工資。楊生炳一家曾是建檔立卡貧困戶,去年兩個孩子外出務工,一個在保山隆基公司工作,一個在昆明打工,全家4口人都成為「工薪族」,從脫貧困中出列。

「我和妻子復工半個多月了,兒子和女兒也返崗了。家裡脫了貧,好日子剛開始,想不到又遭遇疫情被宅在家裡不能上工,復工返崗咱很珍惜這份工作,每天都盡責盡力地干,多掙點錢,日子過得越來越好。」楊生炳說。

小河村黨總支書記陳家財介紹,全村茶葉面積2100畝,村域內有2家茶葉精製廠,廠家有茶園800餘畝,生產的產品俏銷市場。兩家茶廠常年使用的40多名工人和100多名季節工,90%以上是小河村村民,小河村在外打工及在村裡兩家茶廠上班的280多名村民全部返崗了。目前,村民全力以赴投入到茶園後期管理,為春分後開採春茶做準備。

村民楊從美有茶園6畝,連日來,楊從美和兒子起早貪黑地在茶園裡忙活,「茶葉有小河茶廠包收購,咱吃下了『定心丸』,把茶園打理好,爭取賣個好價錢。」

小河茶廠廠長陳必孝說,通過「公司+基地+農戶」模式發展茶葉產業,帶動村民通過土地流轉、務工、代管茶園等,公司每年能為當地村民增收800多萬元。現在正是茶葉發芽的季節,復工後主要是做好茶園管理和機器檢修,為加工春茶做好準備,疫情對我們影響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