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三座千年古塔,一座重建的崇聖寺,建築文化有何出彩的地方?

2021-02-10     閱雲南

原標題:大理三座千年古塔,一座重建的崇聖寺,建築文化有何出彩的地方?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上下五千年的積累成就了璀璨的文化寶庫。

這一座寶庫中語言文化,禮儀文化,自然科學文化,古建築文化等全面開花,主要分為政治、軍事、哲學、經濟、歷史、文學、藝術、自然科學等幾類。

近千年來各種各樣的文化交織融合,讓中國文化成為四大文明古國文化中唯一一個依然還存在並且不斷創新發展的文化,古建築文化就是其中之一。

古建築文化是中國文化史中最璀璨的一頁!

從秦阿房宮到明清紫禁城,從西安大雁塔到大理崇聖寺三塔,時間穿越千年,地域跨越近千公里,但是依然能從中找到相似的痕跡。

這是巧合嗎?其實不然,它們的相似與存在都有跡可循。

順著古建築文化的發展脈絡,我們來看一看地處西南享譽國內的大理崇聖寺三塔,感受一下它的建築文化。

我們從三個方面了解大理崇聖寺,第一,建造背景;第二,整體布局;第三,文化內涵。

第一,建造背景。

崇聖寺三塔分為兩個部分,前半部分為三塔片區,後半部分為崇聖寺。

三塔是三座磚塔的簡稱,三座磚塔因建造時間的不一致,所以從風格和造型上看三座塔差異都很大。

大塔千尋塔建造於唐代,兩座小塔建造於宋代,大塔塔身呈紡錘形,塔身沒有複雜的浮雕,而兩座小塔塔型和大塔完全不同,塔身上雕刻了大量繁複、精美的浮雕。

近距離觀察三座塔,大塔給人古樸典雅的感覺,兩座小塔給人美輪美奐的感覺,都能代表當時最高建築水準。

崇聖寺曾是皇家國寺,位於三塔後方,建築密集,布局規整,氣勢恢宏。

崇聖寺中絕大部分大殿殿門大開,建築規格極高,立柱橫樑精美,殿中佛像眾多,外部樓閣高聳,有睥睨天下的王者之氣。

三塔和被毀之前的崇聖寺建造於唐宋時期,有一部分原因是因為當時大理乃至整個中原地區佛教文化發展到頂峰,且有當時的大理地方政權——南詔和大理國的支持。

其次,佛教文化在大理民間流傳開來,影響逐漸增大。

最後,當時的經濟和建築技術也逐漸成熟,這些原因疊加促成了建造三塔和崇聖寺的盛舉。

第二,整體布局。

在中國的建築文化中,通常蘊含天人合一的寓意,對於建築的選址和布局極其講究,其中規格最高的皇家建築規矩更加嚴苛,如北京故宮。

崇聖寺三塔曾經作為皇家國寺,也遵循其中一部分布局規律。

從崇聖寺正面的高空俯瞰整個崇聖寺三塔,你會發現令人震撼的現象:崇聖寺三塔的建築都呈現對稱分布!

繼續擴大範圍,以蒼山洱海和大理古城為參照物,看崇聖寺三塔,我們不難發現崇聖寺三塔背靠蒼山應樂峰。

蒼山有十九峰,應樂峰是第十座,從南向北數或者從北向南數,應樂峰都是十九峰的中心。

這也意味著崇聖寺三塔處於蒼山十九峰中心山峰的山腳。

進入崇聖寺三塔的正大門,千尋塔,存放重鑄的建極大鐘的殿閣、雨桐觀音殿,崇聖寺山門,崇聖寺大雄寶殿乃至阿嵯耶觀音閣都位於一條中軸線上。

而單看崇聖寺,從山門兩邊的財神殿和藥師殿到後面的殿閣也都呈現對稱分布。

正是因為這樣的布局使得遊覽的人一進入崇聖寺三塔,走在台階上就能感受到一種莊嚴肅穆的氛圍。

第三,文化內涵。

崇聖寺三塔從建造之初到現今都是大理文化的象徵!

深挖千尋塔的歷史,你就能發現它建築文化中建造技術的秘密。

前文講到千尋塔始建於唐,而後在一次加固中發現千尋塔是一座無地基的千年古塔。

千尋塔高69.13米,在沒有任何現代大型工具相助的唐代,在平地上建造一座如此高的建築,足以從側面說明當時建築技術的成熟和精湛。

去過崇聖寺三塔的人大多都知道佛殿中的關於佛像的故事或者傳說,而這些傳說大部分都融合了大理地區的文化。

例如:崇聖寺天王殿中大黑天神的傳說就讚頌了大理人無私奉獻,捨己為人的精神。

大黑天神是白族神話中舍己為民的天神。相傳,大黑天神原本不是這樣的面貌,他長相英俊,可是為了拯救大理的蒼生,把即將散布到大理的瘟疫吞下,因此全身發黑。

大理人為了感謝他,將他奉為白族的「本主」,並把他的塑像放置在崇聖寺中,世代供奉。

在崇聖寺三塔中關於這樣的故事數不勝數,或許一個塑像,一張畫卷,一磚一瓦里都藏著大理最神秘最有趣的文化。

崇聖寺三塔就如同一座文化生生不息的寶庫,越深入了解越覺得它文化深不可測,而我們僅僅看到了冰山一角,更多的文化只能留待後人挖掘!

【編輯】閱雲南 一靜

【備註】轉載本文請註明出處,圖片未經允許禁止用作商業用途,部分圖片由景區提供,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6uQ2jXcB9wjdwRpvtZR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