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縣魯山的八大古剎名寺,你去過幾個地方?

2019-05-04   風土人情話魯山

魯山縣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夏商時,魯山縣初稱魯縣,後改稱魯陽。春秋時屬鄭,後來隸楚。楚肅王三十年(公元前374年),魏伐楚取魯陽,魯陽屬魏,西漢置魯陽縣,歸南陽郡。三國時,屬魏,晉代,屬南陽國,南北朝永初年間,屬南朝宋。公元487年,北魏孝文帝南巡,改名山北縣,並置魯陽鎮。太和十八年(公元495年),為荊州治所,又為廣州治所。太和二十二年(公元499年),兼魯陽郡治所。

隋大業初(公元617年),改名魯縣。唐武德四年(621),為魯州治所。因縣東北十八里有魯山,貞觀元年(627),廢州,改魯縣為魯山縣,隸屬伊州。貞觀八年(634),屬汝州。明洪武初,屬南陽府汝州。成化十二年汝州升為直隸州,魯山縣直至清末民初仍隸屬汝州直隸州。

民國三年(1914),屬河南河洛道,民國二十一(1932)年到三十六年(1947),屬河南省第五行政區。1949年後隸屬許昌專區(後改地區),1983年歸平頂山市轄,至今未變。

魯山宗教文化包容廣泛, 有道教, 佛教, 基督教, 伊斯蘭教等。佛教文化源遠流長, 東漢時,有佛門弟子來魯活動。隋唐時,由於崇尚佛教,魯山佛教活動活躍漸,建有全佛寺、茂林寺、龍泉寺等。宋代逐漸發展。 民國時,全縣有寺院155個, 廟產2478畝。現在較有名氣古剎寺院有梁窪鎮全佛寺、熊背鄉龍泉寺, 觀音寺鄉觀音寺、瓦屋鎮雷音寺、庫區鄉明山寺, 四棵樹鄉文殊寺等。尤其以趙村鎮上湯村佛泉寺歷史悠久, 文化厚重。


1、佛泉寺

佛泉寺位於河南省魯山縣上湯境內,緊臨311國道,西靠堯山風景區,東臨昭平湖水上公園,南依秘洞山莊,是河南省伏牛山遊客集散地,天朗溫泉旅遊線的軸心。佛泉寺建於唐玄宗時期,盛於唐宋,後屢遭興衰,多次修葺。明萬曆年間,佛泉寺有僧眾200多人,信徒遍及中國,香火盛,人氣旺,是方圓其它寺院所不及。風雨滄桑,佛泉寺後被毀成一片廢墟。

1999年,經天瑞集團投資,由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傳承人、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協會副會長、莆田興勝工藝林勝標大師設計製作佛泉寺又得以恢復。景區占地11700畝,呈四景三區四最的黃金分布,規模宏大,青山綠水,靈韻秀色,莊嚴祥和。景區內龍首峰銅鑄"吉祥鍾"重116噸,工藝精湛、綿音悠長。通天河風光綺旎,山清水秀。高208米的中原大佛金身肅立,法相莊嚴。


2、文殊寺

文殊寺位於魯山縣西南部的四棵樹鄉平溝村,由於該寺建在海拔1112米高的俺窟沱山,又名"俺窟沱寺"。清道光二十五年《重修文殊庵俺窟沱碑記》中,對文殊寺專門進行了描寫,"魯邑西南偏山坳之間,舊有文殊庵俺窟沱寺,白云為藩,青嶂為屏,綠竹映階,銀杏封宇,即古之丹邱殊林無以過之"。可見當年文殊寺風光的優美和寺院的興盛。

文殊寺的銀杏樹系三雌兩雄,樹齡有說3000多年,有說2000多年,但所有說法都是千年以上,可見它們的古老。這些老壽星們雖歷經千百年風雲變幻,見證無數次酸辣苦甜,但它們依然枝幹挺拔,綠葉婆娑,為後人罩下滿地濃蔭。


3、雷音寺

雷音寺總占地面積一百多畝,北靠阿婆寨楚長城,龍脈蜿延束腰,開口結穴;東望青龍山,雄偉挺拔,山勢回頭成雙岸;西倚白虎嶺,脈脈有情而雙臥;寺前河水如彎弓盤迴,寺院紫雲繚繞,金碧輝煌,青山綠水,松柏鬱郁……

雷音寺院主體建築依山就勢,群樓高聳,崇閣巍峨。牌樓、山門、藥師殿、天王殿、大雄寶殿、接引殿、五重殿堂及觀音殿、地藏殿、方丈室、客堂、齋堂、寮房、財神殿、鐘樓、鼓樓、靜心亭等組成一個宮堡式寺院建築群。


4、觀音寺

觀音寺院位於河南省魯山縣二十五公里外,被依九龍山、阿婆山、雙獎金疊立護圍,楚長城舊址環山20公里保存完好,自然景點多處,旅遊客人天天不斷,左臨青龍鋸齒嶺,右伴碧波盪澤河,波求流玉帶環護,中貫魯山洛省道交通線,居魯山縣國家級風景區堯山——中原大佛景區很近,遊人可西進堯山—大佛景區,回來從趙村叉路,走土門經瓦屋到觀音寺院,現在的觀音寺院在原來的舊址由鄭州興亞集團總經理程道興先生無償投資1500萬元做了重新建設。


5、龍泉寺

龍泉寺,又叫背陰寺,距魯山縣城9公里,位於熊背鄉大麥王村,是較有名氣的寺院之一,千百年來,香火不斷。最近幾年,隨著魯山縣旅遊業的火爆,龍泉寺成了觀光、旅遊、朝拜的地方,天天遊人如織。

龍泉寺寺院建在老虎嶺北麓,寺門不大,但「龍泉禪寺」的匾額卻非常醒目。與其他寺院院門朝南相反,龍泉寺院門朝北。據說龍泉寺又名背陰寺的緣故就在於此。

寺院雖然建在高山上,可到處是泉眼,離地尺余就是水,這裡的泉水含有多種礦物質,能治好多種疾病,歷史上稱這裡的水為龍泉聖水。天再旱,這裡泉水也沒幹過,一年四季,天天如此。如今寺院下邊有個龍嘴還天天流著清泉。高山有古寺,古寺有清泉,這在全國其他寺院確實不多見。


6、全佛寺

位於魯山縣梁窪鎮桂營村東邊山坡上,50年前被群眾稱作「新廟」,原因是剛修建的廟宇。這座廟宇的始建時間無考,被稱為新廟的全佛寺實際上重建於清末民初,到上世紀五十年代,尚未完工就在反對封建迷信活動中被拆除了。拆除前,始終沒有僧人掛單,僅有一老者長期看守。每年的三月十九日有古剎廟會。


7、明山寺

明山寺始建於漢明帝永平年間,是繼白馬寺後興建一批較早的皇家寺院之一,坐落在河南省平頂山市魯山縣明山村境內,南鄰國家風景名勝昭平湖,東鄰劉氏始祖劉累公墓祠。古寺依山畔湖,田園牧歌,晨鐘暮鼓,清幽恬靜,實是觀光旅遊、休閒養生、念佛參禪、品茗居隱的靈山聖地。

據史書記載:西漢末年,王莽追殺劉秀,途至寺南1公里處,睏乏而憩,夢高僧點化:"爾見金光普照,可就帝業",醒後果感金光從昭平湖中金山環島飛來,繞其三周向西北飛去,劉秀大悅,便下馬發願:成就帝業,建寺謝佛;後果成帝業,臨終時忽憶起前願,詔告太子劉莊,完成遺願;後劉莊即位,用國庫黃金建成明山寺,故明山寺被稱為皇家寺院;又因是劉氏始祖劉累公的居住地和劉秀招兵之所和遇王莽之難得救之處,所以又稱為劉氏皇家祖寺;明山寺佑護著中華劉氏子孫的命脈,劉氏家族的功德也為千百年來的華夏子孫所尊崇。

在唐太宗貞觀年間,寺院香火達到鼎盛。僧眾多達三百餘名,有臨濟宗第二十五代方丈弟子釋智能大師,前來主持,後傳至臨濟四十八代;明山寺[/B]因戰亂動盪,幾經興廢,大部分建築損毀。

8、瑞雲觀

露峰山位於魯山縣城東八公里辛集鄉,孤峰獨秀,屹立平地,主峰海拔349米。椐明嘉靖《魯山縣誌》載:「魯山坡,在縣之東一十八里,平原突起山峰,為一邑之鎮,故縣以名。俗稱露山,蓋聲相近之誤也。」「時值雲覆其頂,占其為雨。」民間有俗話:「魯山坡戴帽,長工睡覺。」故此,又別名露峰山。露峰山山頂舊時有唐代建築瑞雲觀,並有高達三十米的元武塔。曾被古人贊為「魯山獨秀」。

露峰山海拔並不高,僅有三百多米,但山不在高,有仙則名。當年張三丰在露峰山結廬修行,參玄悟道,後受仙人點化南下武當設壇授徒,終成道教武當派鼻祖,露峰山也成為信眾膜拜的祖庭。

家喻戶曉的牛郎織女的故事就發源於此。織女是中國神話中天帝的孫女,她下凡露峰山,在九女潭與牛郎結緣,在牛郎洞裡琴瑟和鳴。牛郎洞被王母娘娘強拆後,牛郎即從山頂南天門升天,苦苦追趕,最終感動天帝,喜鵲搭橋,七夕相會,演繹了千古愛情。

2009年2月,中國民協命名魯山為「中國牛郎織女文化之鄉」,露峰山愛情聖山的稱號馳名華夏。也許是天意,世界最大的南水北調大渡槽就從露峰山南山腰牛郎洞前環繞而過,猶如天河,與露峰山相映生輝,為牛郎織女文化再添新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