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一個大一女生的求助貼走紅網絡,剛進入大學的她向母親索要每月4500元的生活費卻遭到了拒絕,女生大吐苦水,言語間充滿對母親的埋怨。
女生認為:上高中報補習班的時候每課都要幾千元,母親從來都沒眨過眼,況且現在讀大學了,一年也要3萬多,我一個月不過就是要求4500元生活費而已,她憑什麼不能滿足我。
看過這樣一句話:中國父母最大的悲哀,是付出全部,卻養不出感恩的孩子。深以為然,這個女生只看到了媽媽為她掏學費時的爽快,卻看不到媽媽賺錢時的艱辛;只知索取,不懂感恩。
隨後記者走訪了四川幾所大學,實地採訪,大部分學生的生活費都是在1500-2000元之間,甚至還有1500以下的,3000以上的學生屬於個別富裕的情況。
花費在2000以上的學生表示主要的開銷是在買化妝品、電子產品、聚會還有打遊戲上,1500左右或以下的學生則說其實滿足生活需求只要1000左右就行了,剩餘的足夠應付一些突發情況。
據有關社會調查顯示:每月生活費高的大學生,他們的家庭生活普遍都不怎麼好,反而是家庭條件好的學生費用比較克制。
我們平時聽過父母們最多的感慨就是:再怎麼也不能窮孩子啊,自己不吃也不能讓TA喝稀。
網上句有流行語:父母儉衣縮食艱難度日,你卻在裝帥賣萌。
其實,父母們看似把所有的苦都吃了,實則是剖奪了孩子應對生活必經之苦的能力。
慣了TA花錢的放縱,卻沒有教會TA如何應對沒錢的窘境,還有通過努力去獲得要想的生活和物質,所以一旦遇到無法滿足輕則情緒低落、重則鋌而走險或是厭世輕生。
校園網貸學生輕生的悲劇時有發生,父母竭盡所有好不容易把孩子培養成天之驕子,卻在一夜間殞落,真的讓人痛心。
蔣方舟在《圓桌派》曾經分享過一件親身經歷的事,一位大學生因為著迷於各種品牌產品,每個月的生活費都不夠用,還借了不少錢,向她哭訴著說:如果這個月還不上利息,那些人就要去找父母。
蔣方舟支助了她五千元錢並且說不用還,希望她儘快還清,不要再消費那些消費不起的產品了,女生滿口答應。
可是蔣方舟持續好長一段時間關注她的微博,每天仍然不斷地曬各種奢移品。
虛榮心很容易彭脹,再退回甘於清貧的狀態就非常難了,大手大腳花錢是會上癮的,那種酸爽根本就是平日裡那些「摳摳索索」的人享受不到的。
曾經有一條新聞報道,一名大學生借了網貸被母親發現後幫她還了,不久又重複借,像上了癮似的,根本停不下來。
過度消費的行為除受周圍的影響外,最重要的原因還是來源於父母自小的教育和給予TA的成長環境。
就如那位要求每月4500元生活費的女生一樣,為什麼你以前都這麼縱容我,現在卻突然要對我這麼苛刻?
武志紅說過類以的話:中國父母教育的悲哀就是小時候放任不管,長大了又瞎管。
說的意思其實就是沒有讓孩子從小養成良好的習慣,長大了看著不對,才立馬想來個「一刀切」,親子間劇烈的矛盾就出來了。
盧梭曾說:「你知道運用什麼方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為不幸的人嗎?這個方法就是對他百依百順。」
多少不幸的孩子都是這樣被父母寵出來的,正如作家包豐源說,一切孩子的問題,都是父母的問題。
孩子窮養或富養最關鍵的是要教會他們正確的金錢觀,不要成為金錢的奴隸,有許多比金錢更值得追求的東西。
比如信仰和夢想,還有比金錢更可貴的是善良和真情。
尹建莉曾在《好媽媽勝過好老師》這本書中寫道:父母對待金錢的態度會耳濡目染地傳遞給孩子。如果大人在生活中沒有表現出對金錢的崇拜和追逐,而僅僅是當作生活的一種工具,那麼孩子也會學著去處理與金錢的關係。
在這方面的教育,郭晶晶和霍啟華夫妻堪稱典範,身家顯赫卻從來沒把自己當富家太太和少爺。
郭晶晶常被狗仔拍到用兩塊錢的橡皮扎頭髮、逛地攤、給孩子買不超一百元的鞋子;霍啟華背著編織袋逛市場,蹲在路邊吃小吃。夫妻二人還帶孩子去鄉下插秧、吃粗糙的飯菜。
全家給人的感覺就是和樂,而沒有一種言於表的浮華,他們的孩子不但物質富足,精神也一定是極其充盈。
金星說:孩子是最單純的,只懂得天氣冷了要穿暖和一點,如果大人沒有引導,孩子根本不會知道什麼是名牌,而孩子穿名牌不過是為了滿足父母的虛榮心。
不少父母把孩子當作秀裝,好像孩子吃差一點穿孬一些就倍沒面子,一味地追求品牌。竟相報各種興趣班,學美術看不起跳舞的,學鋼琴的看不起小提琴的,上外語學校的看不起普通學院的。
父母的各種攀比一定會將孩子的價值觀扭曲,而不會去追求最本質的精神需求。
《富爸爸,窮爸爸》的作者說過:如果你不能及時教孩子金錢知識,那麼將來就有人取代你,比如債主、警方、騙子,那時你和你的孩子恐怕要付出更大的代價。
因此,自小為孩子樹立正確的金錢觀很有必要,我們需要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應該注意做到幾下幾點:
中國很多父母對教育孩子花錢的觀念多半是含糊的,我曾經在公共場合聽到有孩子向爸爸媽媽要錢買玩具,立馬被喝:小孩子要什麼錢?
只是一味用家長的威嚴壓制,而並沒有給孩子作分析解釋,反而讓TA對金錢的價值和來源更懵懂。
猶大人在孩子3歲的時候,父母就開始向孩子解釋金錢的用處了,告訴他們為什麼可以在商店購買各種商品,說明金錢對生活的必要性。
自小讓孩子樹立正確的金錢觀有助於他們培養理性消費的意識,知道錢應該用到有用的地方,而且用掉一張就會少一張,沒錢就買不到想要的商品。
就像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
必須讓孩子知道生活里有一個困難的字眼,這個字眼是跟勞動、流汗、手上磨出老繭分不開的,這樣他們長大後,才會大大縮短社會適應期,提高耐挫折能力。
劍橋大學有一項研究表明,學齡前兒童的智力已經足以理解簡單的財務課程,大多數孩子在7歲之前已經形成了基本的理財習慣。
有很多幼兒園會定期舉辦「跳蚤市場」的活動,讓孩子們將自己不想要的玩具書籍拿出來出售,初步感受做買賣的樂趣,其實也是培養孩子們金錢觀的行為。
也可以通過做家務、參予父母工作的體驗來了解錢的來源,是要通過艱辛的勞動才能獲得而不是變魔術而來,更不是隨便就能在取款機里按來。
這樣培養出來的孩子不但能提早接觸理財也更能體諒父母的艱辛,才能養出感恩的孩子來。
心理學家李玫瑾說過:
「孩子3歲你不滿足他的要求,他最多就是滿地打滾;可當他15歲時,他可能會自殘、自殺和你爭吵;但當他20歲時,可能會怨恨你,甚至攻擊你。」
可悲的是,我們很多父母總是都要等到孩子成年以後才發現問題的嚴重性。
在孩子第一次要求你的時候就要讓TA知道不是你想要的就一定能得到,在滿足合理的要求的同時也要告訴孩子你為什麼可以得到滿足。
孩子的哭鬧不會對他身體造成多大的傷害,如果不聽道理,要鬧,就要TA鬧,等冷靜下來再跟TA談,態度一定要堅持,不行就是不行。
懂得克制一生都受用,具有這種品性的孩子一定不容易掉入各種利誘的坑。
孩子的明天其實就是我們今天教育的結果,教育孩子放縱比偷懶更不可取,小樹苗小的時候不糾正,長大成了歪脖子樹就已經是不可改變的事實了。
所謂「根正苗紅」在現代人教育孩子的觀念上也可以理解成上樑正了下樑就歪不了。放縱的給予就像慢性毒藥,必定給孩子埋下禍根,千萬不要讓我們今天的「偽寵愛」毀了孩子的將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