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州歷史上一對姑母侄女都曾貴為皇后,又都出家為尼,晚景悽慘

2019-10-03   聲宏紫閣

歷史上我們河北趙縣曾經出過兩位皇后,令人稱奇的是,兩位皇后系姑母侄女關係,她們連命運也十分相似,這就是南北朝時期平棘(今趙縣)李氏家族的李祖娥與其侄女李勝難。在大紅大紫時她們都曾貴為皇后王妃,失勢後都出家為尼,晚景悽慘,死後都未能與丈夫合葬。

關於李祖娥,我在今年8月18日寫過一篇網文《我的家鄉出過一位傾國傾城的北齊皇后李祖娥,可惜命運多舛》。李祖娥《北史》與《北齊書》均有傳,她十幾歲的時候,就傾國傾城,被當時還是太原公的高洋(528——559年)看中,明媒正娶,成為太原公夫人,高洋稱帝後,李祖娥成了可賀敦皇后。高洋死後,兒子高殷被叔高演廢為濟南王,命運多舛的李祖娥最終到妙勝寺出家為尼。

而其侄女李勝難卻不見史載。早在1975年邯鄲磁縣發現李勝難墓誌的報道,這樣李勝難的生平才水落石出。

當時的報道大概意思是:磁縣申莊鄉李家莊村西有一古墓,當地人稱為「小孩墳」文物部門在對其清理髮掘中,只發現墓誌一合,志蓋上勒有「齊故濟南愍悼王妃李尼墓銘」十二個字。報告未載基志銘全文,只摘引首行為「尼俗諱勝難,法號善行…….威宗後之侄焉。」後邊斷斷續續引有「天保十年冊為皇太子妃」,王遇難後,「入大妙寺落髮為尼」。由於尼出身高門,「精行樂說」,眾尼推其為「主持」,於「武平元年五月十四日」去世,因已為尼,故未與王合葬,「五月三十日」「永窆於鄴城之西一十里」 等內容。

李勝難生平雖不見史載,但「濟南愍悼王」卻能從《北史》與《北齊書》中查出,即北齊文宣皇帝高洋與皇后李祖娥的長子高殷高殷(545 - 561),字正道,天保元年(550)十一月,被立為太子;天保十年(559)十月,高洋去世,年僅15歲的高殷即位為皇帝。第二年正月改年號為乾明;八月,其叔高演篡位,被貶為濟南王。

皇建二年(561)九月,高演秘令將其殺害,年僅17歲。大寧二年(562)諡曰「閔悼王」(閔,墓誌為愍),史稱「齊廢帝」,史書中有傳,未提及其妻。不過,在《北齊書.李祖升傳》中,載有「弟祖勛……女為濟南王妃」句。李祖勛系李祖娥二哥,濟南王妃即為李祖娥的侄女,這與墓誌所載「威宗後之侄」相一致。「威宗」,系高洋的廟號,威宗後即李祖娥,也就是說李家的姑姑侄女做了高家的婆婆媳婦。

墓誌載天保十年李勝難被冊立為皇太子妃,即高殷的正妻,事實上應該為高殷的皇后。但北齊一代,特別是曾親下詔廢高殷的太皇太后婁昭君和繼位的高演、高湛等,一直不承認高殷這代皇帝,李勝難死於當代,當然更不會被承認其皇后名分了。事實上李勝難曾做了近一年的正宮國母。

按墓誌所載,李勝難也與其姑一樣,失勢後出家當了尼姑雖未見與其姑一樣肉體上倍受蹂躪的記載。但從其25歲左右即去世看,「短命皇后」李勝難精神上的痛苦與憂傷也是極為深重的。其姑李祖娥倒是孤影青燈,苦熬到隋江山一統,才葉落歸根,回到家鄉與娘家人團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