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大多數父母,養育孩子的道路上經常會遇到一些棘手的狀況:
比如:孩子特別粘人,父母一離開視線就哭;特別逆反,總是跟父母作對,甚至拳打腳踢;不愛學習,沒有上進心,自甘墮落······
其實,孩子這些顯性的行為並沒有那麼簡單,背後藏著更深層的秘密。
當孩子出現這些問題,如果不追根溯源找到緣由,很難徹底解決。所以我們常常看到有些父母用一些錯誤的方式糾正,反而讓情況變得更加糟糕。
著名心理學家珍·尼爾森博士在她的有關孩童正面教育的著作中指出:孩童的兩大主要需求是歸屬感和確認自己的重要性。
她在《正面教育》一書中提到:
當小孩的歸屬感和確認自己重要性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時,他/她就會覺得沮喪。
每個孩子感到沮喪的程度不同,但都會導致他們做出某種偏差行為。
行為不端的孩子並不是壞孩子,只不過是沮喪的孩子。
主要有以下4種偏差行為:
引起注意(你們快看看我呀)
權力鬥爭(你越讓我幹什麼,我越是不幹)
報復心理(你對我不好,我都會奉還給你)
自我放逐(反正我也不重要,沒什麼好努力的)
如果孩子從最親密的父母那裡,歸屬感和價值感沒有得到滿足,就會對這個世界都充滿不信任感、恐懼感,並建立起強大的自我保護屏障,敏感、攻擊性強。
終其一生都將在尋找歸屬感和價值感的道路上,處於不斷的內心衝突和自我消耗之中,無法獲得心靈的安寧與幸福。
一、歸屬感
歸屬感是指一個人感到被無條件的接納,無論表現如何,都感到自己被愛、被認同。
從父母那裡得到歸屬感的孩子的感覺是安全、滿足的,內心是豐盈、充滿勇氣的,會為他們各方面成長奠定穩固的心理基礎。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曾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層次理論",他認為,"歸屬和愛的需要" 是人的重要心理需要,只有滿足了這一需要,人們才有可能" 自我實現"。
心理研究表明:缺乏歸屬感的人會對自己從事的工作缺乏激情,責任感不強;社交圈子狹窄,朋友不多;業餘生活單調,缺乏興趣愛好。
這樣一來,潛能自然就得不到充分的挖掘。
有些孩子在家庭中無法獲得父母穩定、持續的陪伴和關愛,他對家庭、對親情就會比較冷漠,常常覺得孤獨。
於是會去別的群體中尋求歸屬感,或者只生活在自己一個人的世界、拒絕社交。
一個網友曾這樣描述自己的感受:「二十多年來一直感覺心在流浪」。
父母哪些行為會破壞孩子歸屬感呢?
父母感情不和,經常吵架;
語言暴力,破壞性批評孩子:「我怎麼生了你這麼沒用的」;
威脅、恐嚇孩子:「不聽話我就不要你了」;
總拿孩子和別人作比較:「你看看別人怎麼那麼優秀?再看看你!」
這些因素,都會在不同程度上導致孩子害怕自己被拋棄,缺乏安全感,心沒有歸屬。
二、確認自己的重要性(價值感)
自我價值感,是指個體看重自己,覺得自己的才能和人格受到社會重視,在團體中享有一定地位和聲譽,並有良好的社會評價時所產生的積極情感體驗。
有這種情感體驗者通常表現為自信、自尊和自強;反之,則易產生自卑感,自暴自棄。
當孩子覺得自己不被認可、不重要時,他還容易憤怒,會經常對家人發脾氣,甚至會對家人做出攻擊行為。
德雷克斯說:「一個行為不良的孩子是一個喪失信心的孩子。」
著名的羅森塔爾效應,揭示出老師的殷切期望和用心對待,會對學生行為產生積極影響。
心理學家來到一所小學,在18個班裡隨機挑選了若干名學生,擬定「最有發展前途者」的名單交給老師。8個月後,對那18個班級的學生進行複試,結果奇蹟出現了:
凡是上了名單的學生,個個成績有了較大的進步,且性格活潑開朗,自信心強,求知慾旺盛,更樂於和別人打交道。
其實,產生這種結果的根源正是在於老師的重視和「特殊對待」,讓學生確認了自己的重要性,提升了自我價值感,因此表現得越來越好。
當孩子能夠被認可,感到自己很重要時,他就會多了一股自信的力量,認為:我能改變自己、甚至改變世界。
於是孩子更加有勇氣和熱情去對外探索,敢於迎接挑戰,不斷挖掘自己的潛能,越來越優秀。
父母哪些行為會破壞孩子的價值感呢?
忽視孩子,不能做到積極回應:「我忙著呢,等會再說」;
冷嘲熱諷,喜歡打擊、否定孩子:「就你這樣的,還去競選班幹部?」
不相信孩子的能力,為他包辦一切:「你不行的,還是我來。」
孩子越小,越是會依靠別人的評價建立自我認知,尤其是來自最親密的父母的評價。
忽視和負面評價,會讓孩子感覺自己不重要、沒有價值,陷入自卑的旋渦,做什麼都提不起勁。
三、怎樣呵護孩子的歸屬感和價值感?
滿足並呵護好孩子的歸屬感和價值感,正是為孩子身心健康成長與一生的發展奠定穩固基礎。
父母應當注意這些問題:
創建一個溫馨和諧的家庭氛圍,不要總是當著孩子面吵架、互相攻擊,讓孩子對家庭充滿依戀與安全感;
多開展家庭活動,比如一起圍著餐桌吃飯、親子共同參與的讀書、遊戲、旅行等;
多花時間陪伴、常與孩子溝通,增強親子之間的情感連結;
不拿孩子與別人做比較、不威脅、恐嚇孩子;
允許孩子犯錯,不過分嚴苛、語言暴力;
正面管教,信任、肯定、鼓勵孩子勇敢嘗試、探索;
積極回應孩子,認真對待他說的話、問的問題,孩子會覺得自己被重視;
孩子做得好的地方,不吝惜認可,不要總是打擊孩子,他會通過被肯定找到自己的價值;
讓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並幫忙做一些事,賦予孩子責任,讓他有機會展現自己的能力,他會更加自信;
可以常開家庭會議,讓孩子參與進來,發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見,合理的予以採納······
如果在孩子生命早期,歸屬感和價值感能夠得到充分滿足,他會更樂觀豁達、抗挫折能力更強,在接下來的人生道路上走的更穩、更從容。
每一個孩子,都應該被用心對待。
作者|錢志亮,北京師範大學名師。86級畢業留校,1994年留學歸國,博士學歷。研究方向為兒童發展問題諮詢、特殊需要兒童教育。
微信公眾號:錢志亮工作室(ID:qzlgzs)周一至周五,每天推送一篇原創文章,致力於為家長提供專業、實用的育兒知識和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