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天安門執勤,驕傲!
9月7日,天安門廣場俯瞰圖。
9月7日,民警在天安門城樓上執勤。
9月5日清晨,民警在升旗儀式現場值守。
在天安門 傾聽祖國心臟的跳動
北京天安門,在朝陽的照耀下迎來新的一天。身後,巍峨壯觀的故宮博物院,承載著燦爛的歷史文化;身前,天安門廣場上人民英雄紀念碑、毛主席紀念堂以及兩側的人民大會堂、中國國家博物館等一系列國家標誌性建築,見證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
紅牆黃瓦重檐飛翹,金磚白玉雄偉壯麗,天安門像一位歷史的巨人,靜靜地張開懷抱,迎接八方遊客,也見證著天安門警察忠誠守護祖國心臟、熱情服務群眾的鏗鏘步伐。
歷史見證
天安門,昔日是明清兩代皇城正門,始建於明永樂十五年(公元1417年),原名承天門,取「承天啟運、受命於天」之意,清順治八年(公元1651年)重建後稱天安門至今。
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這一震撼時代的強音劃破天空、激盪山河。幾千年中華民族的歷史,從天安門鋪開了嶄新的畫卷。
站在天安門城樓上的毛澤東主席,看到的是天安門廣場上的歡呼人群,是北京的中軸線,是新中國未來的樣子。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天安門廣場拓寬,廣場中央修建了人民英雄紀念碑,後又修建了毛主席紀念堂。
時光流轉,回到人民懷抱的天安門見證了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迎來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
天安門也以其豐富的歷史內涵、獨特的政治地位成為新中國的象徵,成為全國各族人民嚮往的地方。
為了做好安全保衛工作,服務八方遊客,1972年,北京市公安局設立天安門派出所;1999年,天安門地區分局成立。
「這枚國徽是1950年9月30日,也就是新中國成立一周年慶典的前一天正式懸掛在天安門城樓上的。」9月7日,北京市公安局天安門地區分局治安大隊城樓組民警直鳳新在巡邏中,一邊提醒遊客注意安全,一邊向在這枚國徽前合影的遊客講解道。
今年58歲的直鳳新已在天安門地區工作了37年,見證著這裡的點滴變化。37載歲月也沉澱出他謙和、寬厚、樂觀的性格。遇到遊客詢問和求助,他先是敬禮,然後耐心解答;看到坐輪椅上城樓的遊客,他眼疾手快,幫忙推一把。
長安街對面,天安門廣場南端,思念的長龍在毛主席紀念堂外排開。1977年毛主席紀念堂竣工並對外開放以來,各界人士、廣大群眾紛紛前來瞻仰緬懷領袖。
9月6日,記者在毛主席紀念堂外見到了正在維持秩序的天安門地區分局毛主席紀念堂警務站站長王罡。初秋時節炎熱依舊,細密的汗珠很快爬滿了王罡的額頭。
在毛主席紀念堂北大廳內,一位老人靠牆蹲坐在地上。王罡看到後立刻上前蹲下詢問情況,拿來小馬扎給老人坐。經詢問得知,老人姓劉,來自黑龍江,已經90歲了,「我就想過來看看主席,感謝共產黨感謝毛主席。」說著,老人流下了激動的淚水。王罡細細傾聽,寬慰老人。
從小就在天安門附近長大的王罡,1993年工作後成為一名天安門警察,天安門在他心中的地位舉足輕重,「見證著天安門歷史,幫助很多人圓夢,我感到自己的職業光榮而偉大。」
9月5日凌晨,民警引導前來觀看升旗儀式的遊客有序進入廣場。
神聖追求
1949年9月29日,對國營永茂公司業務科的宋樹信來說,是難忘的一天。
當天,他接到北京市委下達的任務,為新中國開國大典製作國旗。宋樹信和工人們一起忙碌著、興奮著。經過緊張而有序的工作,國旗終於被趕製出來。
1949年10月1日下午,伴著激昂高亢的《義勇軍進行曲》旋律,毛澤東主席按動電鈕,新中國第一面五星紅旗在天安門廣場冉冉升起。從那天起,去天安門廣場看一次升旗,成為中國人融入血脈的神聖追求。
9月5日凌晨3時,記者身處天安門廣場,看到這裡已經聚滿了等待觀看升旗的群眾。
「大家看好手機和孩子,注意不要擁擠。」天安門地區分局巡警二大隊三中隊民警彭玉松和同事們早早開始了一天的工作,維持秩序,疏導人流,「在廣場執勤,步數輕鬆過3萬。」
「您多費心,如果需要幫助,就及時給我們打電話。」夜色中,彭玉松精神抖擻。他把印有聯繫電話的「天安門警察在您身邊」安全貼紙發給遊客,發動群眾力量維護廣場治安。
東方漸白,伴隨著鏗鏘有力的腳步聲,國旗護衛隊隊員踏過金水橋,跨過長安街,走向升旗台。2萬餘名群眾屏息凝神,翹首期盼著國旗升起的莊嚴時刻。
「向國旗——敬禮!」5時45分,《義勇軍進行曲》響起,現場觀眾目視國旗緩緩升起,齊聲合唱國歌……當國旗升至旗杆頂部,大家自發揮舞著手中的國旗,許多群眾流下了激動的淚水。
飄揚的國旗下,是天安門警察徹夜未眠的身影。工作7年的彭玉松已經見證了600多次升旗,「國旗升起的那一刻,內心的激動難以言說。」
9月5日凌晨,民警在天安門廣場為遊客提供服務。
薪火傳承
1950年5月1日,首都20多萬名群眾在天安門廣場慶祝新中國第一個五一國際勞動節;
1976年1月11日,首都百萬群眾淚灑十里長街,沉痛送別敬愛的周恩來總理;
1997年7月1日零時,矗立在天安門廣場東側的香港回歸倒計時牌顯示出「0天0分0秒」,香港終於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
翻閱由北京市人民政府天安門地區管理委員會編纂的《東方紅——天安門圖史》,一張張老照片記錄下天安門地區的歷史巨變,記錄下新中國前進的步伐,記錄下中華兒女對祖國無限的愛。
細細想來,天安門離我們的生活很近。身份證上、人民幣上,國徽中的天安門時時刻刻出現在人們身邊。北京天安門,在中國人心裡有著特殊的意義,「到天安門廣場,感受偉大祖國的日新月異!」
如今,44萬平方米的天安門廣場每天吸引著絡繹不絕的遊人,節日最高人流量可達200餘萬人次。
如何讓天安門廣場的安檢工作兼具質量和效率?「我們不斷完善方案,將旅遊團和散客分流,增加團隊通道、優化安檢流程、提高安檢速度,保證瞬時大客流能安全有序進入廣場。」天安門地區分局防爆安檢中隊中隊長馮岩告訴記者,他們還專門設置了綠色通道,方便帶孩子的家長快速通行。
在確保安全有序的同時,天安門地區分局繼續在優化服務上下功夫。
停在人民英雄紀念碑東側的「為民服務車」由天安門地區分局在2021年設立,提供問詢指路、走散尋人、健康救助、臨時休息、臨時母嬰室等服務。
在「為民服務車」工作的「巾幗服務隊」推出的9款愛國主題印章也深受年輕遊客歡迎,車前排起了蓋章長隊。對於沒有帶筆記本的遊客,「巾幗服務隊」的女警會送上背面蓋滿9款主題印章的反詐宣傳單,一舉兩得。
為了讓群眾的「天安門記憶」不留遺憾,民警們可謂絞盡腦汁。天安門地區分局巡警一大隊一中隊的95後民警曹鵬偉之前在社交平台發布過一篇觀看升旗的攻略,列明觀看升旗的注意事項,「讓更多網友看見,少走彎路,避免遺憾。」
當被問到工作中有什麼絕招?天安門民警們哈哈一笑,告訴了記者他們的「獨門絕技」——掌握每天的升旗降旗時間、心裡有一張更快到達周邊景點的地圖,遊客一開口就知道來自哪裡。此外,他們個個都是調解高手,能夠快速化解群眾矛盾糾紛。
守護祖國心臟的接力棒代代傳遞。如今,在天安門廣場執勤的天安門地區分局民警是一支年輕的隊伍,平均年齡僅28歲。工作4年的曹鵬偉已經帶上了徒弟,9月10日,曹鵬偉帶著剛加入的新警前往轄區,實地講解地標性建築的歷史意義和崗位職責。
陽光正好,莊重恢宏的天安門前,高高飄揚的五星紅旗下,新警們認真、專注,他們將在國慶期間走上工作崗位,在這方光榮的土地上履行神聖的使命。
9月4日,民警守護國旗降旗儀式。
記者手記:用細膩傳遞溫度
初秋的北京,碧空如洗,登上天安門城樓,這一刻,緊貼祖國的心房。
重檐飛翹托起了600多年的歲月,如今,這座歷經風雨滄桑的歷史建築正以奮進的雄姿吸引世界的目光,見證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
那一聲聲在天安門城樓上發出的歷史強音此時迴蕩在耳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偉大、光榮、正確的中國共產黨萬歲!」「偉大、光榮、英雄的中國人民萬歲!」
向南眺望,眼前是一幅氣象萬千的時代畫卷。威嚴壯麗的天安門廣場國旗獵獵,遊人如織,厚重的建築群記載著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共同走過的風雨歷程。
在這幅恢宏的時代畫卷中,一抹抹藏藍色點綴其中,生動和諧。
天安門警察全面提升服務水平,讓遊客們倍感暖心——
打造車內母嬰室、提供充電服務、設置臨時休息區、「為民服務車」成為遊客在廣場上的「臨時加油站」;
線上線下解答八方遊客多樣問題,民警成為群眾身邊的「百事通」;
升級改造安檢棚,打造綠色通道,提升安檢水平,應對瞬時大客流民警有「絕招」……
一雙雙微笑的眼睛、一個個專注的表情、一次次貼心的回答……這些溫暖動人的工作細節,勾勒出人民公安為人民的生動場景。他們把對祖國、人民的熱愛,對肩上責任、心中信念的執著,書寫在天安門,銘刻在群眾心間。
金色的陽光下,天安門警察小麥色的皮膚閃閃發光,那是他們的榮譽勳章。
致敬!守護在祖國心臟的天安門警察。
9月7日 ,民警在天安門城樓服務來往遊客。
一線隨筆:國旗升起的那一刻
「我愛北京天安門,天安門上太陽升……」熟悉的旋律承載著中華兒女專屬的童年記憶,也承載著無數國人「到天安門去看看」的夢想。
東方紅,太陽升。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主席向世界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那是五星紅旗第一次在天安門廣場冉冉升起。從那一天起,升國旗成了國人心中最為神聖莊嚴的儀式。
9月5日,清晨5時45分,伴隨著第一縷陽光,五星紅旗在天安門廣場緩緩升起。我們難以想像,74年前當家作主的中國人民在那一刻會是怎樣的激動與自豪。但此刻,在這個平凡的日子裡,在天安門廣場升旗儀式的現場,我分明感受到一顆顆中國心隨著《義勇軍進行曲》而跳動。
從千里之外趕來的88歲老奶奶熱淚盈眶;剛結婚的小夫妻幸福地拍照留念;稚嫩的小男孩認真地舉起右手向國旗行少先隊禮……
即使時光流轉,這種心跳,亦可穿越時空發出動人的迴響;即使歲月更迭,這份自豪,早已浸潤於中華兒女血脈且愈發熱烈。
相比於常人,看升旗、天安門城樓,瞻仰人民英雄紀念碑、毛主席紀念堂,已經成為堅守在天安門地區的民警日常工作生活的一部分。
雖平常,終難忘。
從警37年的58歲老民警直鳳新,依然記得第一次站在天安門城樓前時的意氣風發;進入「不惑之年」的民警張劍細數著從警22年來在天安門廣場親歷的一個又一個重大時刻;95後民警周凌波已從3年前第一次在金水橋前站崗執勤時忐忑的「小白」成長為獨當一面的年輕力量……
雖無言,卻澎湃。
天安門廣場看升旗的人群中,正在巡邏的民警彭玉松停下腳步,面向國旗,敬禮。雖然他已親歷600餘次升旗,但國歌響起、國旗升起的那一刻,總有一股熱流在內心涌動,那是對祖國、對人民至深至濃的愛。
總策劃:孫福會
監製:邵清瀅 蔣熙輝 蘇傳庚 陳雪峰 孫軍 劉學剛
執行策劃:張耀宇 王麗雪
融媒體報道組記者:文字/付靜 劉暉 呂品璋 攝影/張錚 新媒體/馬汪瑩 視頻/郭垚 張慶揚
來源:中國警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