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滅亡時,「八十萬禁軍」去哪了?

2022-07-08     歷史新視角

原標題:北宋滅亡時,「八十萬禁軍」去哪了?

《水滸傳》里「豹子頭」林沖有個很拉風的頭銜——東京八十萬禁軍槍棒教頭。聽起來拉風,其實地位很低下,連軍官都算不上,只是在軍隊里負責訓練武藝的教練而已。

宋神宗年間,禁軍有教頭300人,其中弓箭槍棒教頭270人,都教頭30人。《水滸傳》中出現的教頭就有7人。

禁軍教頭雖在軍隊地位不高,但在江湖上還是很受敬仰的。畢竟吃這碗飯不容易,手上沒點絕活,還真混不下去。

那麼問題來了,這麼多武藝高強的教練訓練的「八十萬禁軍」,在金兵入侵、北宋亡國之際,都去哪了?

我們還是先從宋朝的軍隊談起吧。

宋朝的軍隊主要分為禁軍和廂軍,廂軍是地方軍,禁軍是中央軍。

和隋唐的府兵制不同,宋朝士兵是職業化軍人,他們平時訓練,戰時作戰,不再從事其他職業。宋朝軍人「當兵吃餉」,領取軍餉,從性質上說其實就是僱傭兵。

「天子,兵強馬壯者為之,寧有種耶!」禁軍將領出身的趙匡胤「黃袍加身」後,汲取唐末五代兵權失控而禍亂天下的教訓,對兵權高度重視,宋朝軍隊的最高統帥是皇帝,他可以直接指揮軍隊,在軍事制度上開始推行分權制衡原則。

其一,最高軍事決策上的分權。

重大軍事決策由中書和樞密院分別提出建議,最後由皇帝裁決。即分割宰相權力,也讓樞密院不能單獨負責重大軍務。

其二,調兵與統軍的牽制。

最高軍事機關樞密院有調兵權,但不負責統軍。禁軍統帥機構「三衙」負責統軍,但沒有調兵權。

其三,統軍權的分割。

宋禁軍最高指揮機構殿前司、侍衛親軍馬軍司、侍衛親軍步軍司合稱「禁軍三衙」,三司鼎立,只管統制訓練、番衛戍守、遷補賞罰。

其四,將帥與監軍之間的掣肘。

宋朝規定,出外征戰,主帥之外必設監軍。監軍雖地位低於主帥,但因受命皇帝而擁有監督之權,所以可以制約主帥。

其五,以文馭武。

宋太祖時,還用武將主持樞密院。宋太宗時就文武兼用,相互牽制。宋仁宗以後,逐漸以文臣取代武官,「以文馭武」成為國策,不僅文官把持樞密院,而且軍事指揮權也歸屬文官。

在軍事部署上「強幹弱枝」「內外相制」。宋初,禁軍約二十萬。其中,十萬駐守京城,十萬分駐各地。宋代的京城成為了士兵人數屯駐最多的地區,京城兵馬強壯,各鎮自知兵力不敵,一般不敢生異心,這就是「強幹弱枝」。如果京城有變,駐紮在各地禁軍和地方廂軍聯合起來,也能抑制京城之變,這就是「內外相制」。

這些措施層層設防,管控過度,雖避免了武將擁兵自重,但也大大降低軍隊戰鬥力。

宋朝的禁軍數量從太祖朝到仁宗朝是逐漸遞增的,宋仁宗時達到高峰,禁軍人數多達82萬,也只有宋仁宗時,才稱得上是「八十萬禁軍」。

等到宋徽宗朝以至宋欽宗朝,軍隊隨著政治腐敗而日趨瓦解,嚴重缺額。據崇寧五年樞密院的報告:「禁軍缺額二十四萬」,後增補後,還缺額十四萬。

本來河北地區是北宋的邊防重地,常駐禁軍有二三十萬。但在幽州收復之後,北宋改變了原來以河北為中心的軍事防禦格局,「河北將兵十無二三」。整個河北地區軍事防備,已基本上有名無實、形同虛設。

「強幹弱枝」「重內輕外」本是大宋的國策,表現在兵力部署上,就是禁軍數量充足軍力強大。而由於缺額嚴重,靖康年間,金兵入侵之際,京城只有正規軍3萬人,劃拉了一批地痞無賴、老弱病殘的充數,才湊了十萬人,這樣的軍隊戰鬥力可想而知。

造成北宋軍隊缺額的原因很多,一個重要原因是兵籍管理混亂,而兵籍管理混亂又是調兵權和統兵權分離導致的。

另一個原因是軍政腐敗。既然兵數「無籍可考」,也就為將領隱瞞虛占提供便利,既然將領們能從缺額中得到好處,那麼軍隊缺額就不會得到改善。

宋朝軍政腐敗還體現在私役士兵和刻剝士兵。將領私役士兵的勞作範圍極廣,蓋房、種菜、織緞、刺繡、奏樂…無所不有。搞得軍隊烏煙瘴氣,疏於訓練,軍不像軍,軍不成軍,極大損傷了軍隊的戰鬥力。

這支蕩平十國的虎狼之師,已經淪落到除了不會打仗,其他奇巧藝能什麼都會了。

徽宗宣和七年十月,金軍分東、西兩路入侵宋朝。僅一年多的時間,處於巔峰的大宋被孤軍深入的不足12萬金軍鐵騎所摧垮,京城陷落,萬民塗炭,宋徽宗、欽宗二帝及妃嬪、宗室等 3000 多人被擄去金國,這就是「靖康恥」。

「北宋絕非落後挨打, 實因極度腐敗而亡國」,所言極是。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6ee3eff58e7748440d19101fd786208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