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緣堂:改善命運之孝道文化

2023-09-28   汪緣堂

原標題:汪緣堂:改善命運之孝道文化

中國的孝道文化,是中國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國儒家文化的核心與中樞,對於幾千年以來的中國社會穩定,家庭和睦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因此,可以這樣說,中國古代之所以能夠創造出令世界驚嘆的光輝燦爛的文明;而且,生生不息,歷久不衰,也有中國孝道文化的一份功勞。

這是因為,孝道文化,維護了中國人的家庭穩定與傳承;為正確處理家庭倫理關係提供了思想體系與指導準則。

也正因為如此,中國人才能綿綿不絕代代繁衍,子孫眾多;即使歷經眾多戰亂、瘟疫,乃至外來入侵,也依然發展壯大,成為世界人眾最大的民族。

我想,有人之所以用反對封建文化為名,而反對中國文化精髓的「孝道文化」,核心還是對孝道文化的內涵不理解,乃至無知。

故此,才形成了這種激進的思想。當然,也不排除,有人本身就懷著搞亂國人心智的目的。

一、中國孝道文化的內容;

關於孝道,作為儒家經典十三經之一的《孝經》,一開篇就說得很清楚了。開宗明義章曰: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

可見,中國孝道文化觀念中,孝道是從孝順父母開始的。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百善孝為先。

兒女的孝意孝行,是一種穩定的倫常關係。孝,德之始也;悌,德之序也;信,德之厚也;忠,德之正也。千萬經典,孝義為先。

孝,一般表現為孝順、孝敬等,是為了回報父母的養育之恩,而對其權威的肯定,從而遵從父母的指點和命令,按照父母的意願行事。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勞苦莫教爹娘受,憂愁莫教爹娘耽。

時時體貼爹娘意,莫教爹娘心掛牽。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這就是中國孝道文化的主要內容。具體內容如下:

1、敬親和養親;

所謂敬親,就是尊敬父母,心繫父母,心想父母,心容父母。想父母所想,急父母所急。包括父母希望子女應該想到、學到、說到、做到的;

如何以公心、利他思維,正能量對待兄弟姊妹、他人、社會、國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作為,都是敬親的體現。

所謂養親,是說子女對父母的最基本贍養義務,這是人相天法地而產生的倫理。凡人,皆由父母所生,又在父母的精心照顧而長大成人。

這是生命創造及延續的客觀事實,幼小時依賴父母而成長,作為萬靈之首的人類,自然會由衷地產生了對父母長輩的報恩意識。

尤其在父母年老體衰、喪失勞動能力之後,要竭盡全力贍養父母,盡「反哺」義務,報答生養恩情。

2、順親與諫親;

所謂順親,不僅表現在態度上對父母長輩和悅,在行為上事之以禮,而且要順從父母長輩的意志,對父母長輩要「孝順」。

《論語•學而》中說「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意思就是說,父母健在,要聽從父母的話,按父母的意志辦事;父母不在身邊,凡事以父母的要求為準則行事,這是順的主要方面。

所謂諫親,意思就是說,雖然我們平時應該孝順父母長輩,但也不是毫無原則;如果長輩的言行和要求,是不對的,違背的國家、民族大義;

又或者,父母教育的,失去公理與道義;又或者當父母長輩言行有過失時, 這個時候,子女要委婉諫諍。

孔子在《論語•里仁》主張「事父母幾諫」,即委婉勸諫。亦即孝道的諫親,以提升父母修行,讓父母家內、家外得到更多尊重、更有分量。

3、喪親與祭親;

孝的基本含義是「善事父母」,它包括「事生」和「事死」兩個層面,後者是前者的繼續和延伸,表達了事親的整個過程。

《中庸》曰「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意思是,侍奉(供養)死者如同侍奉生者,侍奉已亡者如同侍奉現存者,這是孝的最高表現。

4、立身、立德、立功;

立身,是行道的一切,幾乎都被看作是孝。要立身必須首先存身,即保全自己的身體。

《孝經》上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意思是說,自己的身體是父母遺留下來的,不能任意毀傷,更不說自殺。

如果任意毀傷自己的身體,就是不孝。傳統的孝觀念,不僅要求子女立身,而且在立身的基礎上,要立德為他、立言為人、立功為國。

比如,從小寒窗苦讀、長大躋身仕途、求取功名,秉承父志,善繼善述,實現父母對子女的希望;

為的是傳承家風家教,秉持淳樸德行,維護家道興旺,光宗耀祖,光大宗門,這是傳統孝道對子女在家庭倫理範圍內的最高要求。

百善孝為先。一切根源於自己,說該說的話,做該做的事;感恩自信、樹立志向、興家立業,有所作為。

5、不孝有五;

前面四個方面,都說的是盡孝的內容,但任何時代,總會有忤逆之輩,故此,孝道文化中,也指出了不孝的五種行為:

《孟子·離婁下》中說:「世俗所謂不孝者五:惰其四肢,不顧父母之養,一不孝也;博弈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二不孝也;

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三不孝也;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鬥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意思就是說,不孝的情況有五種:四肢懶惰,不管贍養父母,是第一種不孝;賭博酗酒,不管贍養父母,是第二種不孝;

貪好錢物,只顧老婆孩子,不照顧贍養父母;或者不經過父母同意,也不告知父母就私自結婚、生子,是第三種不孝;

放縱聲色慾望,使父母感到羞辱,是第四種不孝;逞勇好鬥,使父母憂懼,是第五種不孝。

二、命理中應該如何理解孝道;

1、盡孝乃立身之本;

一個人要安身立命,首先就要懂得感恩,對自己親人都不能用感恩心態去處理,你就很難設想這個人,在社會層面能具有打的作為。

因為,即使有人想提拔你,但看到你這樣對待親人,肯定就會有戒懼,害怕你那天發達了,會反噬別人。

因此,現實社會上,你看那些不孝的人,在事業上大多會遭遇很多挫折,一旦失敗,往往沒有人拉扯幫扶。

2、孝道為最上風水;

一個不能盡孝道的人,大多具有叛逆的性格,處理家庭問題往往會失去和睦與幸福。與父母矛盾大,與兄弟姐妹咀唔多,家庭不穩。

而且,更為關鍵的是,這樣對待父母、兄弟姐妹,也會言傳身教,影響到子女的心理,導致自己晚年了,孩子會依葫蘆畫瓢,這樣對待你。

故此,這樣的人,自己的晚景大多比較可憐。就風水的影響而言,人與周圍環境,也是相互影響的。

一個家庭內部不和,必然會影響家庭內的風水環境失衡,導致破敗家居風水環境形成而不自知。所謂「善人定居福地」,是也;反之,亦然。

3、孝道是人倫,也是家庭秩序;

任何事情要順,得到遵循天地秩序,不懂得孝道的人,往往不能覺悟這種天地秩序,進而導致事事不順;

因為,他們從來就不會花心思,去理解任何事物與現象內部隱藏的這種秩序關係。所謂順與不順,就是不遵循事物秩序規則所形成。

因此,有人說,你懂得孝道,任何事情都可以變成好事,因為孝了,你就順了。認為,這種順,是因為感應到了天地。

不過,汪緣堂認為核心還是因為,人們經歷孝道的訓練,能迅速感悟到天地,萬事萬物存在的秩序與規則。這種規則與秩序,就是道、路徑。

4、孝的根本是敬懼心;

敬是孝的根本,如果不敬,就談不上孝,愛是感情的表現,敬才是理智的態度。愛而不敬,很容易怠慢。

子女對父母的怠慢,便是心中沒有父母的存在,就是把父母當作外人。這樣父母就體會不到你的愛與孝。

一個人之所以要有敬的態度,核心就是培養一個人行為處事的敬懼心。不能任何事情、任何人都可以由著性子來,得要有個界限,有所止,有所懼。

你想,一個天不怕,地不怕的人,任何事情都毫無畏懼,這樣的話,如果要幹壞事,那一定是大壞事,不說孝敬父母,恐怕存身都是問題。

故此,任何人要改善命運,一定要行有所止,心有所懼,禮有所敬,這樣的人,才能行穩致遠,事業有成,不容易遭遇失敗。

—END—

聲明:版權所有,轉載請標明來源 公眾號汪師傅批八字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