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軍世】在二戰中各種軍事裝備的發展速度非常快,比如說現代非常流行的「大8輪」,其實早在二戰時代,各國陸軍就已經研發和裝備,法國作為當時軍事科技和實力都比較強大的國家,在許多重型裝備的研發上,其實在部分理念和技術水平上甚至處於領先的位置,不過,結果都敗給了二戰中法軍降的太快了。
二戰中的「大8輪」:60毫米裝甲比坦克還厚,結果車剛造好,法軍降了
在一戰中,以坦克為代表的裝甲車輛,在進攻端已經顯示出了強大的潛力,在一戰後期二戰前的時間裡,各國在坦克等裝甲車輛的研發上下了一番苦功夫,法軍在坦克領域成功製造了雷諾FT-17坦克,基本定義了現代坦克的布局,在裝甲車領域,也成功研發了出了輪式戰車。
一戰後,部分有遠見的法軍軍官主張機械化,到1920年代,法軍騎兵部隊其實已組建了機械化戰鬥組,並提出了三種戰鬥車輛類型:A.M.R(短程戰術偵察車),後期列裝的裝備機槍的輕型坦克以之冠名;A.M.D(長距戰術偵察車),通常是輪式或半輪半履裝甲車以之冠名;A.M.C(自行機關炮),後期被稱為騎兵坦克或快速戰鬥坦克。
為法軍製造裝甲車的便是潘哈德公司,1928年時製造了AMC P16半履帶戰鬥車,到1930年代,更是成功的研發了A.M.D車輛:潘哈德165和改良底盤後的潘哈德175兩型裝甲車,這些裝甲車早在二戰之前,就已經隨法軍在北非使用了。
隨後的潘哈德178被視為二戰時代法國最好的裝甲車之一,1937年開始裝備法軍騎兵部隊,法軍編號為AMD35 ,作為一型4輪裝甲車,火力、防護與公路機動性能都很不錯,不過其越野能力比較有限,因此,1938年法國開始研發更新更強大的8輪裝甲車,用於替代潘哈德178,潘哈德的內部代號為:潘哈德201。
1、「大8輪」裝甲車:設計新穎,8X4布局非常特別
1939年研發出來的潘哈德201,設計思路非常新穎,為了減少中彈面積,其車身設計的非常低矮狹長,總高只有1.8米,長4.34米,寬2米,戰鬥全重9噸,車輛僅有駕駛員和車長2名乘員,車內布局為前部駕駛室、中段戰鬥室,後部動力室,搭載有1台85馬力的3.4升汽油發動機,公路的最大速度為每小時80公里。
最為獨特是其8X4布局:雖然是8輪結構,不過在公路機動時,中間兩組帶有防滑齒的全鋼輪會收起,前後的4個橡膠輪負責驅動和轉向,在越野時,中間的全鋼輪放下,分散全車對地面的重量,降低驅動輪的壓強,增加越野和過障能力。
其炮塔設計也很「浪漫」:最早採用了搖擺式結構設計炮塔,該炮塔分為上下兩個部分,炮塔上部通過耳軸連接於下部分,負責俯仰動作,炮塔下部負責旋轉運動。
2、能力超群:60毫米裝甲,25毫米炮能「剛」坦克
在防護能力上,潘哈德201的正面裝甲超越了當時許多坦克,威力提升正面防護,其正面裝甲最厚處達到了60毫米,要知道,二戰之前和二戰之初的坦克,大多都沒有這樣厚度的裝甲防護。
如二戰前,德軍1937年裝備的15噸級三號坦克A型,裝甲厚度僅5-14.5毫米,到三號坦克E型,正面裝甲才增加到30毫米(側面裝甲也增強到30毫米),而杜偉大一些的四號坦克,B、C、D型的正面裝甲也都只有30毫米(80度傾角),到1940年9月,四號坦克才引進了防護更強的E型。
不過需要說明的是,潘哈德201的車重有限,因此正面防護雖然強大,但是其他方向的裝甲防護都被削弱了,側面和後部的裝甲最厚處據說只有15毫米。
在火炮方面,潘哈德201搭載了一門25毫米哈奇開斯炮,還有1挺7.5毫米機槍,其25毫米炮的威力很不錯,部分數據顯示,其可以在500米的距離上,擊穿40毫米的垂直裝甲防護。
以這些數據來看,潘哈德201的部分性能已經超過了當時的坦克,具有一定擊穿坦克和正面防護坦克攻擊的能力,能「剛」坦克,不過這並不是說其真的能「剛」坦克,其僅9噸的戰鬥全重,使得其整體的防護有限,同時,炮塔空間狹小,僅有車長1人操作,指揮、瞄準、開炮、裝填等工作都要1個人來做,戰鬥效率較低。
3、一切都來不及了:車剛造好,開戰1個月,法軍就降了
1939年9月時,潘哈德201的原型車研發成功,法軍測試後對於機動性能非常滿意,到1940年5月1日,該車定型為AM-40P,並得到了600輛的訂單,但是此時二戰戰火在1939年9月就已經點燃,1940年5月10日,德軍開始進攻法國,法國戰役打響,最終僅僅1個多月「歐洲第一陸軍」就變成了曾經,法國降了。
而潘哈德201的建造也停止了,當然,在德軍占領期間,潘哈德201的總設計師德拉加爾德和他的團隊還在繼續悄悄研究,二戰結束後,法軍對於未來的輪式裝甲車提過了新的要求,隨後問世的潘哈德212,其實就是在潘哈德201的基礎上繼續研發而來的。
1950年潘哈德212獲得了法軍的正式命名EBR,到1960年停產時生產了1200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