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透視丨王小廣:優化重大生產力布局 把握未來發展主動權

2023-12-25     中國經濟時報

原標題:熱點透視丨王小廣:優化重大生產力布局 把握未來發展主動權

優化重大生產力布局

編者按隨著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優化重大生產力布局的重要性正日益增加。近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會議強調,優化重大生產力布局,加強國家戰略腹地建設。本期熱點透視解析重大生產力布局的優化邏輯,探尋優化重大生產力布局的主攻方向,為在高質量發展中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提供更多思路。

——訪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原副主任、教授王小廣

中國經濟時報記者 王彩娜

中國式現代化,要求有與之相匹配的高水平生產力。近日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優化重大生產力布局,加強國家戰略腹地建設。如何準確理解和把握我國重大生產力布局面臨的新任務?優化重大生產力布局的主攻方向是什麼?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日前專訪了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原副主任、教授王小廣。

圖片來源/攝圖網授權

中國經濟時報:近日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優化重大生產力布局,加強國家戰略腹地建設。這傳遞出哪些信號?

王小廣:優化重大生產力布局,是黨和國家基於當前及未來發展而實施的戰略性舉措,是新時代統籌高質量發展、高水平安全、高水平開放的內在需要,其對縮小地區之間發展差距、提高經濟社會整體發展水平、提高產業鏈發展水平和增強發展後勁、促進共同富裕等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重大生產力布局實踐總體上經歷了相對均衡——有所分散——相對集中——趨於協調——注重協同5次重大調整階段。從我國生產力布局的轉變來看,生產力布局是在各地現實基礎和稟賦條件的基礎上,充分結合當時面臨的新形勢,服務不同時期國家總體發展戰略,著眼中長期的部署安排。

在外部風險上升、內部困難挑戰增多的環境下,重大生產力布局的優化,既要服務於國家發展總體戰略,又要基於我國能礦資源富集於中西部地區、主要產能集聚於東部沿海地區的發展現實;既要適應國際合作區域化、重大生產力內涵不斷豐富等新形勢,又要針對產業體系不完善、產業格局不平衡等重大問題;既要發揮市場機制的靈活性,又要合理利用政府干預的主動性。同時,也要把重大生產力布局的優化與國家國防安全緊密結合起來,強化對航空航天、海洋工程裝備、數據安全等產業布局和支持。隨著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深入推進,中西部地區和二三線城市的機會也將不斷增多。加強國家戰略腹地建設,是這次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政策取向的一個最大亮點。加快國家戰略腹地建設,是新時代重大生產力布局優化的新的戰略考量,即從創新引領的高質量發展來講,必須從三個層次依靠強化腹地發展來優化重大生產力布局。一是從大城市群和國家重點區域發展的角度看,必須在大城市群內或區內建設戰略腹地。大城市群或重點區域內產業競爭力和強大輻射力的建立,必須依賴群內或區內的腹地建設。腹地強則中心強,中心與腹地均強的群或區,才會真正成為世界級的創新、製造和消費中心。二是從東中西大區域格局來講,基於國家安全的考慮,加強國家戰略腹地建設就有點類似「三線建設」的新版本。為了增強國家經濟、國家安全戰略縱深,必須在中西部地區特別是「三北」地區建立與沿海中心區相呼應、緊密聯繫的大腹地、寬腹地、強腹地,這是國家整體高質量發展的需要,也是國家安全戰略的需要。三是為了進一步提高開放水平,形成高水平開放格局,需要建立與高水平開放格局相配套的開放腹地。

中國經濟時報:如何準確理解和把握我國重大生產力布局面臨的新任務?

王小廣: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我國重大生產力布局的基礎、條件和方式也都發生了重大變化。

特別是進入新發展階段以來,我國重大生產力布局的優化,不再局限於能源、冶金、化工、機械裝備等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性經濟部門,保障國家戰略競爭安全的高科技產業和保障國家民生安全的相關產業正在成為重大生產力布局優化調整的重要內容。比如,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生物經濟、高端製造、新材料、航空航天等高速增長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以及未來產業;大科學裝置、國家實驗室、新型研發機構等創新平台與創新基礎設施;特高壓輸電、西氣東輸等能源生產與運輸工程;工業網際網路、大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日益成為重大生產力布局的核心內容。

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區域重大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等深入實施,我國重大生產力布局發生了積極的變化,不均衡的問題明顯緩解,但是也要清醒地認識到,重大生產力布局的優化調整任務依然艱巨,比如部分關鍵產業、產業鏈關鍵環節分布過於集中;一些地區產業布局與資源環境的匹配性不足,差別化的區域產業政策亟待完善;地區間產業同質化發展、低水平重複建設等問題仍然突出。因此,要對重大生產力布局進行中長期的戰略性思考,支撐我國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

中國經濟時報:在您看來,優化重大生產力布局的主要途徑有哪些?

王小廣:重大生產力布局的優化調整,是一項注重前瞻性、系統性、協同性布局的系統工程。要立足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特徵,面向事關國家安全、民生保障、區域協調的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對我國重大生產力布局進行優化調整。

在深入分析各地生產力布局現狀以及發展差距的基礎上,加強中央和地方、計劃和市場、不同區域、不同領域重大生產力布局的統籌規劃和政策銜接,同時有針對性地制定差異化政策。重點是繼續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區域重大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等,研究建立區域合作利益分享機制,增強區域發展平衡性協調性。

在遵循市場運行規律和產業發展規律的前提下,不斷優化政策供給,打通各類已發現和潛在的堵點,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促進各類生產要素有序流動、高效集聚、優化配置。充分發揮經濟超大規模性和完善供應鏈體系等優勢,培育更多具有規模優勢和創新能力的產業集群以及一批世界一流企業,加快構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競爭力強的現代化產業體系。通過地帶間的產業梯度和城市間的產業協作,推動重點產業向中西部地區有序轉移,擴大國民經濟發展的迴旋餘地。

本公眾號版權歸中國經濟時報所有。如轉載或引用本文內容須經許可,並註明轉自中國經濟時報。

熱點連結

智觀天下丨中國能源轉型遙遙領先綠色認證將「護航」國際合作

關注丨民宿行業迎豐年特色化品質化是趨勢

劉世錦:現階段更需要理解保護弘揚企業家精神

圓桌丨城市高質量發展為中國式現代化激活創新動力

總 監 制丨王輝

監 制丨李丕光 王彧 劉衛民

主 編丨毛晶慧 編 輯丨陳姝含

【中國經濟時報--中國經濟新聞網 http://www.cet.com.cn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6e426432a9924f3fe4f2101a40ac022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