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大慧
圖/源於網絡,侵權聯繫刪除
相信每一個老年人,最大的期望莫過於,可以安心養老,健康平安,子女孝順,家庭和睦。
想要有一個好的晚年生活,很多時候並不全依賴於運氣,更多的還是要通過自己的努力。
人到晚年,拼得不是兒女,而是這三點,全占的多半是有福之人。
老來有伴,才是福氣
人老了都是渴望有個「伴」的,這個「伴」,可能是老伴,可能是夥伴,也可能是精神層面的「伴侶」,比如看書、培養愛好。
第一種「伴」,是老伴。
俗話說:「少年夫妻老來伴。」
到了老年,子女都有自己的生活,真正能在我們身邊不離不棄的就是老伴了。
夫妻二人相互扶持走過風雨,知道對方的喜好、想法,兩人互相珍惜、照顧,日子過的溫暖了,心也會更加安定。
第二種「伴」,是朋友,是夥伴,是人生的財富,也是老年的依託。
朋友在精不在多,老了以後,能擁有知心好友二三足矣。相互信任,相互幫助,能讓老年生活過得充實豐富,有安全感。
第三種「伴」就是愛好,目標。人生需要目標,老年人也不例外,有了愛好、目標,能激發一個人的生命活力,讓冷靜人精神充實,充滿生命活力。
有一段時間經過河邊,經常看見一個老人在釣魚,卻一無所獲。我很不解,這老人圖啥啊,這麼冷的天,在家休息不好嗎?
老人只是笑著說,也不圖什麼,就是一個樂趣,辛苦了大半輩子,現在清閒了,兒女也孝順,自己給自己找樂子,把生活過好,就是最大的回報了。我才明白老人釣的不只是魚,而是一種心境,是晚年生活的閒適。
進入タ陽紅的老人們,最幸福的就是:有一個老伴,有幾個夥伴,找到一個適合自己的愛好,「伴」著健康,「伴」著幸福,「伴」著長壽,陪伴一生。
依靠自己,活得硬氣
老年人最幸福的活法,就是凡事靠自己,活得硬氣。」
老年人的硬氣,不僅是活得不卑不亢,進退有度。還包括積極的生活態度。
眾所周知,日本是老齡化比較嚴重的國家,在日本,老年人工作是很常見的。
經常看一些日本的影視劇,很多工作崗位都不乏老年人的身影,從酒店到便利店,早餐店,很多都是由老年人來提供的服務。
在影視劇里,看到老年的士司機,他們穿著很正式的西裝,戴著白色手套,手握方向盤,專注地開車,乘客上下車時,舉手投足都很有禮貌。
在他們的身上我們明白養老歸根結底還是要靠自己,靠自己硬朗的身體,靠自己內心的充盈。
很多人都覺得「養兒防老」,可是還有一句話叫「久病床前無孝子」,孩子也都有自己的生活,不可能會時時陪伴,歸根結底最後我們還是要依靠自己。
照顧好自己的身體,照顧好自己的心態,讓自己安然度過晚年生活,才是最重要的。
晚年有錢,才有底氣
人老了,尊嚴是自己給的,記得給自己攢點錢。
人到晚年,不管身處怎樣的境地,都得給自己留一些錢。
聽別人講過這樣一個故事:林阿姨和先生結婚30多年了,他先生過世,留下兩個兒女和將近100萬美金的遺產。
李阿姨想著錢反正以後都要給兒女,不如趁他們年輕,早點給,孩子們也可以拿來做點投資,做點事業。就把遺產分給了兩個兒女。
兩個孩子拿到錢以後,總是藉口工作忙,把她送到了養老院, 也很少去看望她,直到去世,孩子也沒有陪在身邊,晚年可以說是一片淒涼。
我的老鄰居張大姐,年齡雖然跟劉阿姨差不多,遭遇卻是截然不同。
張大姐也從過世的老伴那裡得到了一筆遺產,但是她並沒有把遺產給子女,而是用自己的名字存到銀行,過著很不錯的生活。
兒子、女兒和孫子女們常去看她,她也出手大方,經常給出厚厚的紅包。有的孩子隔得遠,來看她一回,要坐飛機,她也給報銷機票。她經常帶孩子們去高檔餐廳吃飯,和孩子們討論一些時尚潮流的話題,年輕人都喜歡她,一有時間就會去看她,和她一起聊天,晚年生活可以說是一片滋潤。
希望兒孫們常伴左右,並非難事,只要換個角度,用對方法,也才能夠充分享受天倫之樂。
對父母來說,孩子永遠是第一順位,但是老年人應該為自己打算,知道這世界上能靠得住的只有你自己,不要一味把希望寄托在兒女身上。
《小敏家》裡面的林老師,子女都在國外,她一個人在國內養老院生活,直到最後突發心臟病去世,子女都沒能趕來見她最後一面。
父母一心想要孩子有出息,可是當他們飛得越高,也就離自己越來越遠了。
到了晚年之後,才會發現,子女都有自己的生活,終究會明白,老來有伴,才是福氣;依靠自己,才會活得硬氣;晚年有錢,才有底氣。
餘生不長,願你我都能擁有豁達的人生,抓住擁有的一切,享受晚年的愜意與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