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大慧
圖/源於網絡,侵權聯繫刪除
春節,對於有些人來說,是闔家團圓的日子,無論身在何方,都會回到家鄉,和家人團聚,提到歸家,就會滿懷期待。
而對於有些人來說,春節是和「催婚」繞不開的,回家後,不可避免地會面對父母以及身邊長輩的關懷,一想到又要被催婚,都不願意回家了。
有的人還沒有回到家,就已經被父母安排了好幾場相親。原本是想要趁著春節假期好好休息,卻還得應付相親的場面。
提到催婚二字,很多年輕人都很有感觸,到了一定的年紀,如果還沒有對象,都會受到父母的催促。
年輕一點的時候怕孩子早戀,想方設法阻攔,到了年紀生怕孩子不戀愛,怕他們剩下。
其實父母希望孩子們成家的初衷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年輕人卻越來越牴觸父母催婚了,究其原因,無外乎這些。
比起孩子幸福與否,很多父母更在乎自己的面子
大部分父母,之所以催婚都是希望孩子們能夠早點安家,希望身邊能夠有一個陪伴的人,可以彼此照顧。
一個人的時候,父母總是會很不放心,安下家來,多少會放心一點。
但是有些父母,他們之所以催婚,就只是為了自己的面子,根本不管孩子們是否幸福。
父母之間其實也在互相攀比,到了退休的年紀,父母攀比的內容自然就是圍繞著孩子。比孩子的工作,比孩子是否成家,比女婿,比孫子的成績。
你沒有成家,父母自然插不上話,難免會遇到一些多事之人的指指點點。
對於有些父母來說,這就有損他們的面子,你不結婚,讓他們在別人面前,都抬不起頭來,成為別人指點的談資,自然而然就會把矛頭對向你,巴不得你立馬找一個對象,趕快結婚。
至於這個人是誰,你喜歡不喜歡,幸福不幸福,根本不在乎,只要不給他們丟臉就行。
溝通不順暢,每一次催婚都意味著要發生爭吵
很少有父母,催婚的方式是心平氣和,大部分人催婚都夾雜著埋怨,甚至攻擊。
埋怨你一天不出門,就只知道窩在家裡,這樣能找上對象?
埋怨你工作太忙,沒有時間談戀愛,耽誤了自己的終身大事。
攻擊你工作不行,性格不好,就連婚姻大事都得父母操心。
攻擊你幹啥都幹不成,就你這樣的誰能看得上你?一天就是給人丟人現眼。
每一次催婚就意味著會發生一場爭吵,面對父母喋喋不休的抱怨和攻擊,年輕人心裡難免會覺得委屈和壓抑。
原本家裡應該是溫暖的地方,但是只要談及結婚這件事,就會是一場硝煙。
溝通不暢,一催婚就吵架,這也是很多人抗拒的原因。
對於愛情想要順其自然,不希望被催促
現在的年輕人,都比較獨立自主,有自我意識,根本不願意受到束縛。
尤其是對待愛情這件事,更加有自己的想法,信奉順其自然,相信緣分,不願意被催促。
家長們總是覺得年輕人心裡沒譜,其實他們心裡門清,知道什麼階段應該做什麼事情,到了年紀,看著身邊的人談婚論嫁,心裡也會有點羨慕,有點著急。
尤其是對於一些小城市的人,到了30歲的年紀,即使父母不催,心裡也會急。
只不過緣分未到,遇不到喜歡的人,所以才保持單身。表面上看著不痛不癢,心裡什麼都清楚。
面對父母的催促,心裡會很煩躁,畢竟感情這件事,不是著急就會來的。
緣分到了自然愛情就來了,緣分未到,催也沒用,這是他們的真實心理。
相互不理解,對於婚姻的理解有分歧
歸根結底,深層次的原因,其實是兩代人對於婚姻的想法不同,相互不理解。
對於父母他們那一代人來說,婚姻不過就是兩個人搭夥過日子,和誰結婚都一樣。
什麼愛不愛的,都太虛無縹緲,只要這個人沒有不良嗜好,是個踏實過日子的人就可以。
他們最常說的話就是「差不多就行了」,覺得沒有感情可以培養,婚姻也就是那回事,一輩子縫縫補補也就過來了。
但是對於年輕人來說,婚姻是絕對不能湊合的,根本不能有差不多的心態,與其湊合,不如自己一個人。
婚姻一定要有愛,一定要找一個互相喜歡的,可以聊得來的,靈魂能夠共振的人,才願意交付出自己的一生。
父母覺得遇到一個條件不錯的人結婚就可以,年輕人卻看不上,雙方勢必會發生矛盾。
年輕人牴觸父母催婚,無外乎以上這些原因。
站在雙方的立場上都沒有錯,只是因為想法不同罷了。
希望父母能夠對年輕人多一點理解,並不是他們不想結婚,而是因為沒有遇到那個對的人。別一直催促,婚姻之事,含糊不得。
兒孫自有兒孫福,不如心態寬一點,過好自己的生活才是最重要的。
也希望年輕人能夠理解父母希望孩子成家的心理,別總是對抗。
彼此多一些理解,很多事情都可以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