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小便次數多 小伙失業又失戀 醫生:尿頻尿急能防也能治

2024-11-05   甬派

何建華在診治患者。資料圖片

「何醫生,我現在一次能尿350毫升了。我明天就要去單位面試了!」近日,26歲的小馮(化姓)來到寧波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盆底康復科負責人何建華主任醫師的診室複診。

此前,由於尿急尿頻,小馮失去了工作,和女友分手,他認為是小便毀了他的人生。在何建華的尿頻尿失禁專病門診中,和小馮這樣的年輕人還有不少,很多人就診前長期忍受痛苦或走了不少彎路。

「排尿日記」記錄治癒過程

兩個多月前,小馮來初診時,一小時內上了5次廁所。尿急尿頻給小馮帶來的困擾遠不止尷尬。他本來有一份不錯的工作,卻因為頻繁上廁所而被勸退。他痛苦地說:「部門開會,我進進出出上廁所很多次,同事們笑話我『懶人屎尿多』。」

小馮多方求醫,被診斷為前列腺炎、焦慮症等,病情一直沒有好轉。後來,女友也和他提出了分手。他的精神壓力越來越大,覺得自己「廢」了。

這次小馮由父親陪著來門診。在詳細詢問病史,結合3年來的就醫記錄和檢查報告後,小馮被確診為非器質性病變型的尿頻尿急——膀胱過度活動症。何建華告訴父子倆,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肯定會治癒的。小馮當天領到了一項「作業」——記錄排尿日記。這也是該專病門診每個患者的必修課。

第二天凌晨4點多醒來,他開始記錄:4:20至4:54這半個多小時里,小便了5次,每次10毫升。到當天上午8:30,他一共小便24次,最多一次75毫升,最少的一次只有5毫升。

小馮領到的第二項作業是儘可能地憋尿。小馮擔憂地問:「不是說不能憋尿嗎?會對腎臟不好。」何建華解釋:「你現在的情況是排尿習慣不好,過於頻繁,是膀胱在控制大腦要去排尿,應該恢復為由大腦指揮膀胱去排尿。」

此外,小馮還接受了藥物治療、物理治療、手法治療,減少膀胱的非抑制性收縮。治療過程中,何建華發現,小馮此前還走了「歪路」。和很多尿急尿頻患者一樣,他跟著網上視頻練習凱格爾運動希望提升盆底肌力量,結果動作不當,非但沒有提升盆底肌力量,反而導致便秘、肛門疼痛,導致尿急尿頻加重。治療期間,小馮正規學習如何做凱格爾運動,很快掌握了盆底肌正確放鬆和收縮的節奏。

小馮「排尿日記」的得分也越來越高了。最近一次,他幾乎每次排尿量都在350毫升左右。他已經停止藥物治療,接下去只需要再做一階段的鞏固治療就可以結束全療程治療了。

單次尿量少、夜尿多於兩次要當心

什麼情況屬於尿急尿頻呢?何建華表示,尿急是核心症狀。正常的成年人可以在一定限度內憋尿,而這類患者在意識到有尿意後,必須立即去廁所,不然會坐立不安,非常痛苦,擔心並容易發生尿失禁。

他介紹,在正常飲水的情況下,成年人一天正常小便的次數應該不超過8次,超過8次,則要考慮尿頻的可能。需要注意的是,小便次數受飲水量等液體攝入量、環境等影響因素較大,單次排尿量的衡量更為客觀。一般成年人單次尿量在350毫升以上,而很多尿頻患者的單次尿量遠遠低於350毫升。

夜尿也是尿頻的一個指標。一般來說,成年人夜尿次數不超過兩次(入睡後至第二天起床之間),對尿頻患者來說,夜尿五六次是常態,睡眠質量也會大打折扣。

臨床上,幾乎每個尿急尿頻患者在診療上都走過不同程度歪路。比如,被當成是前列腺炎、尿路感染、陰道炎等來治療。自行練習凱格爾運動等,由於沒有掌握好動作要領,效果往往也適得其反。

尿急尿頻大多由精神因素導致

何建華表示,從臨床上的情況看,大多數尿急尿頻患者的原因是非器質性病變的精神因素導致。這也是為什麼近年來,該專病門診年輕化趨勢明顯。年輕人壓力大、久坐、缺乏鍛鍊,這些都容易導致尿急尿頻的發生。

怎麼能預防尿急尿頻的發生呢?何建華結合臨床給出了幾點建議。

首先,要正確喝水,成年人每天飲水1500毫升以上。很多人以為,減少喝水,能減少尿急尿頻的發生,實際上恰恰相反,越不喝水,問題很可能越嚴重。

其次,養成好的排尿習慣。成年人白天一般每2小時-3個小時小便一次,不要過於頻繁,也不要憋太久,每次尿量在350毫升以上。

另外,注意飲食結構均衡,減少便秘。便秘會影響盆底肌,便秘患者往往合併有小便問題。

他提醒,如果有尿急尿頻問題,無需一味忍受。影響到正常的工作、生活的話,應及時就診。

寧波晚報記者 王穎 通訊員 龐贇 文/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