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梆子《一串念珠》觀後感

2024-10-31     櫻花細雨話文字

《一串念珠》觀後感

作者:韓建輝

河北梆子<<一串念珠》是石家莊市河北梆子劇團演出的一個小戲,它以「一串念珠」作為線索,以「援藏」作為背景,以畫家張大民捨身拯救藏民,藏族學生卓瑪報考內地大學,尋找張大民家人,在大學門口與張大民妻子 女兒相見作為中心事件。深刻揭示了「漢藏一家親」這一深遠主題。故事結構緊湊,情節生動感人,催人淚下,人物形象性格鮮明。該劇具有鮮明的時代氣息,是一部難得的經典力作。

本劇色懸念設計:張梅朵要去「援藏」,尋找父親犧牲的地方,尋訪父親的「援藏」足跡,得到男友劉西援的支持,卻得到了母親歐陽蘭的極力阻撓。同時張梅朵見到了前來大學報道的藏族學生卓瑪。看到母親虛弱的身體和對自己極力的阻撓,張梅朵在母親面前屈服了,決定放棄「援藏」,照顧母親。為了滿足自己對西藏的感情,決定請母親幫忙,自己和卓瑪照一張合影。歐陽蘭在拍照時看到卓瑪的脖子上帶有一串念珠,下面掛著一塊玉墜,瞬間大吃一驚,陷入深深的懷念之中。

這裡的懸念有兩點,為什麼母親極力阻擾女兒的「援藏」心愿?為什麼母親見到玉墜陷入了吃驚和深思?「想不到二十年後又想見,睹物思人親情牽」兩句唱腔推動了劇情的繼續發展。

故事情節的推進:歐陽蘭詢問玉墜的來源,卓瑪講述全家救命恩人漢族叔叔的故事,二十年前,畫家張大民「援藏」,他不但教孩子們畫畫,還幫助藏民解決生活中的困難,對孤老病殘家庭噓寒問暖,一次一場大風雪把卓瑪一家掩蓋在下面,危急時刻張大民挺身而出,解救了卓瑪一家,自己卻「雪谷長眠人未還」。冰雪融化後卓瑪父母在張大民犧牲的地方撿到這塊玉墜,並把它掛著念珠上,每日為恩人祈禱,也為其家人祈禱安康。父母把掛著玉墜的念珠交給卓瑪,為的是讓她牢記恩人,並報考恩人所在大學讀書,以便尋找恩人的家屬,報答救命之恩。這塊玉墜正是歐陽蘭和張大民的定情之物,「睹物思人」歐陽蘭陷入了思念丈夫的痛苦之中。一串念珠引發了一段動人的「漢藏」故事,一串念珠的意義遠遠超過了它本身的價值,它是漢藏人民情同手足的連心鎖,它是漢藏人民親如一家的見證,這就是中華各民族間無私的愛。

劇情的高潮:當卓瑪知道面前的一家人就是恩人的家屬時,又驚又喜,驚的是自己到學校報道卻意外遇到到了張大民的家屬,喜的是自己多年的願望實現了。為了報答歐陽蘭一家的恩情,卓瑪把念珠掛著歐陽蘭的脖子上,雙漆下跪認歐陽蘭做母親。這一跪,跪出了漢藏的真摯友情,跪出了「漢藏一家親」的真情,其意義的升華就在於此,中華大地,各民族間的血肉之情,在這裡體現的淋漓盡致,感人至深動人至情。

劇中歐陽蘭的心地善良,大愛無疆。卓瑪的天真無邪,成熟的心態,都表現的活靈活現,栩栩如生。以真情實感深化了主題,升華了故事所表現的現實意義。具有強烈的時代節奏。

劇情的結局:毋庸置疑,歐陽蘭滿足了女兒「援藏」的心愿,張梅朵將奔赴西藏尋找她可愛的「藏族媽媽」.........

小戲不小, 五臟俱全。《一串念珠》切題新穎獨特,人物形象完美可信。該劇的開端、發展、高潮、結局都體現在新穎別致上,以特有的視角,講述了一個「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民族大團結」的故事,細膩的人物刻畫,豐滿的人物思想內涵,構成了劇本特定的表達主題。由張莉英、索冬菊、魏雪莉,盧曉龍擔綱演出該劇,贏得了業內外人士的一致好評, 獲評首屆全國小戲小品展演優秀作品。

北方戲曲傳媒主編李天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6bdd9476c6ce34c167b03994aa770738.html

















喜結金頂!

2024-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