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出兵營州:28位將領被契丹俘虜,李唐皇室得以復興

2022-07-05     歷史新視角

原標題:武則天出兵營州:28位將領被契丹俘虜,李唐皇室得以復興

651年,李治決定將李世民的妃子武則天從感業寺弄出來,此時武則天已經懷有身孕,不進入宮廷也說不過去。入宮後不久,武則天生下長子李弘,唐高宗李治非常高興,便冊封她為昭儀。此後,武則天地位一路飆升,不但當了皇后,還成為中國史上第一位女皇帝,在歷史上留下很深的足跡。

武則天登基稱帝,唐朝宗室不服,結果大多被處死、流放。武則天晚年,她打算將皇位傳給武三思,並將武氏家族的成員安插在重要崗位上。如此,唐朝江山危在旦夕,一旦皇位給了「武氏」,李唐皇室將會迎來新的災難。幸運的是,營州之戰爆發,28位將領被契丹俘虜,武氏家族表現太差;武則天大失所望,她決定讓兒子李顯復位,中興唐朝。

營州,位於今天遼寧省,東夷都護府的治所,是唐朝管轄東北各少數民族的戰略重鎮。趙文翽,東夷都護府大都督,為人殘暴、貪婪。對於轄區內的契丹、突厥、奚人、渤海人採取高壓政策,任意凌辱各部落首領,結果引起兵變。

契丹首領李盡忠、孫萬榮對趙文翽不滿。696年,營州鬧雪災,契丹各部落的牛羊、人口被凍死不少。按道理,東夷都護府應該進行賑濟,給災民送去溫暖,但趙文翽倒行逆施,強迫契丹人繳納土特產,終於引起兵變。

李盡忠、孫萬榮忍無可忍,於是出兵攻擊營州,殺死都督趙文翽,並將城內財物劫掠一空。此時,李盡忠、孫萬榮是唐朝官吏,都曾接受武則天冊封,如今卻倒戈相向,故而稱之為「營州兵變」。從此,中原王朝與東北游牧民族長達200餘年的大戰拉開了序幕。

區區契丹,居然敢挑戰大唐帝國權威,武則天怒不可遏,她決定出兵討伐,一舉消滅李盡忠、孫萬榮。那麼,派誰挂帥最合適呢?答案是,武則天理想的繼承人梁王武三思,武則天授予他榆關道安撫大使一職,督率各路兵馬討伐契丹。

為了給武三思「鍍金」,摘取勝利果實,武則天出動曹仁師、張玄遇、麻仁節、李多祚等28位將領,5萬大軍,浩浩蕩蕩殺向營州。其中,李多祚戰鬥力最強悍,是大軍的開路先鋒。武則天如此布局,目的是快速消滅契丹,然後將頭等功勞給武三思,樹立武氏家族在軍中的威望。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殘酷,武三思表現實在太差了。張玄遇、李多祚等率兵追擊契丹,一路所向披靡,如入無人之境,但危險也悄悄來臨。曹仁師輕易冒進,被契丹假情報誤導,結果遭遇埋伏,全軍覆沒。

唐軍出征,李盡忠、孫萬榮將營州俘虜釋放出來,並向俘虜訴苦。李盡忠說自己本沒有造反的打算,只是都督趙文翽欺人太甚,自己不得已而為之,只要官軍到來,自己立刻率部投降。為迷惑唐軍,李盡忠還將契丹部落中的老者、瘦弱牛羊等放到外面,任由唐軍劫掠。

看到契丹遍地是瘦弱的牛羊,從營州回來的俘虜又告知契丹軍情,曹仁師認為契丹部落還沒有從雪災中恢復元氣。曹仁師決定快速進兵,對契丹窮追猛打。唐軍追擊,契丹早就嚴陣以待。進入黃獐谷時,契丹萬箭齊射,伏兵從兩側殺出,唐軍被「包餃子」,全軍覆沒。

接著,李盡忠用繳獲軍印,詐為牒書,令張玄遇署名,傳給唐軍後續部隊,告知前鋒「獲勝」,讓他們快速跟上。後軍沒有懷疑,結果再次遭遇埋伏,又一次全軍覆沒。

唐軍戰敗,包括曹仁師在內的28位將領成為俘虜。武三思聞知前方戰敗,直接逃回長安,連契丹的影子都沒看到。武三思回到長安,武則天非常惱火,卻也無可奈何。但是,武則天還是沒放棄讓武氏子弟「鍍金」的機會,她決定繼續征伐契丹,並讓武攸宜節制各路兵馬。

考慮到契丹軍隊勇猛,武則天這次讓一位重量級人物出征。王孝傑,武則天時代最能打的悍將,曾收復安西四鎮,對戰突厥、契丹、吐蕃時也是經常追著對方吊打,武力值沒得說。論軍事能力,李盡忠、孫萬榮不是王孝傑對手。況且,王孝傑出征時,李盡忠已經病逝,契丹少了主帥,軍心不穩。

誰知,由於蘇宏暉畏懼契丹,沒能及時增援王孝傑,導致唐軍再一次戰敗。王孝傑殺出峽谷後,與契丹騎兵在懸崖邊交戰,蘇宏暉居然按兵不動,不敢衝過峽谷增援。王孝傑率2000精銳廝殺,契丹軍隊3萬,兵力對比過於懸殊,王孝傑在戰鬥時墜落山崖身亡。

王孝傑陣亡沙場,武攸宜自然不敢繼續留在前線,又灰溜溜逃回來,武則天是有苦說不出。武三思、武攸宜都不給力,武則天還是不死心。這一次,她決定派武懿宗出征,節制婁師德、張九傑、楊玄基等悍將以及20萬兵馬。誰知,結果更慘,武懿宗還沒見到契丹就跑了。

武懿宗抵達趙州時,聞知契丹數千兵馬來犯,直接撤兵回相州,導致趙州遭契丹劫掠。幸運的是,婁師德、張九傑、楊玄基等奮力拚殺,阻止了大潰敗,否則唐軍下場不妙。武懿宗不給力,但婁師德用兵有方,孫萬榮也沒撈到好處,雙方呈相持狀態。

契丹與唐軍相持,老對手突厥乘機偷襲契丹大本營,俘虜孫萬榮一家老小。大本營被偷襲,契丹軍心大亂,孫萬榮只好火速回援,半路被楊玄基埋伏,幾乎全軍覆沒。孫萬榮走投無路,在大樹下被家奴砍下腦袋,首級送往長安。至此,營州之亂結束。

營州之戰,武則天前後出動40萬大軍,武三思、武攸宜、武懿宗相繼成為大軍名義上的統帥。結果呢?武氏子弟一個比一個差勁,還沒見到契丹就跑了。本想給武氏子弟鍍金,誰知卻沒一個可用的。武則天對武氏家族失去信心,認為他們搞不定複雜的局勢,不適合做帝國的主宰。

再則,朝廷招兵時,民眾聽說是武氏挂帥出征,都沒人願意應募。後來,武則天用廬陵王李顯名義招兵,天下雲集響應,紛紛表示願意參軍報國。《舊唐書》記載:「初募兵,無有應者,聞太子行,北郊山頭皆兵滿,無容人處。」

人心所向,大勢所趨,武則天也無法阻止李唐皇室復興。營州之戰次年,武則天讓李顯、韋後回長安,做好登基準備。705年,張柬之發動「神龍政變」,武則天退位讓賢,李顯復位。

參考書目:《舊唐書》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6bc184c3743f9c9aa8e538ded6f6ea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