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兩大命題,生存與生活。生存幾乎耗盡眾生氣力,而生活則可以帶來難得的樂趣,不管是生存還是生活,與之息息相關的美食都是讓其熠熠生輝的寶貴調味劑。近期,在優酷熱播的《江湖菜館》第四季(以下簡稱《江湖菜館4》)正是以此概念為基礎製作的美食紀錄片。
江湖,人海浮沉。白日紛紛擾擾,夜晚尋一處江湖菜館,推杯換盞,一醉方休。走入街頭巷陌,深入吃貨腹地,《江湖菜館4》上演了6座城市美食江湖的風雲故事。每座城市地標級的江湖菜館中,均隱藏著解讀城市性格與人生百味的特殊密碼。
基於前三季累積的良好口碑,《江湖菜館4》熱度指數不斷攀升。它用極具「戲劇化」的形式完美融合人文風情,傳遞中國飲食文化,詮釋著最撫慰人心的人間煙火。
一首美食、地域和人的協奏曲
說到美食紀錄片,大抵可分為兩個門派:一派是以《舌尖上的中國》系列紀錄片為代表的「名門正宗」,文風娓娓道來,畫風精雕細琢,呈現出「穩、雅、正」的風格基調;另一派則是以《江湖菜館》系列紀錄片為代表的「江湖流派」,只探尋街邊小店,不進家門也不進大飯店,傳遞給觀眾的是濃濃的市井風味。
藏在市井裡的美食才是城市的靈魂。《江湖菜館4》通過極具誘惑力的鏡頭語言揭秘江湖大廚的烹飪秘訣,帶觀眾探尋一座城市的夜間底味。其不僅把目光放在長沙、西安等特色網紅城市,還在東南西北各地域整體搜尋,探訪了和田、樂山、柳州、瀋陽四座城市,展示了不同地域的差異化美食和人文風光。
解說配音上,《江湖菜館4》有意避免了字正腔圓的播音腔,選擇接地氣又幽默的解說方式,更貼近年輕人的口味。一句「有那種味道了」的旁白,像是和朋友們分享剛探到的寶藏小館,第一人稱敘事極富代入感,以同感共鳴挑撥著觀眾的情緒。每集結束時,用作「劇情交代」的旁白,也以「總結」的敘事方式將故事內容進行了延展與感情留白。
對話中不時傳出「大姨」「四嗲」,這些帶著地方特色和人情味的稱呼,即刻拉近了人物和觀眾的距離,使觀眾不再是看客,而是仿佛置身店裡,正翹首企盼著心心念念的菜肴趕緊上桌。
當然最終還是要回歸到人物上面。每個小店的店主,都是美食的締造者,也是城市風格的組成者。有的是親近隨和的阿嬤大叔,有的則個性十足不走尋常路,但他們都是隱藏在江湖裡的「俠客」,以手藝帶給食客們味蕾的享受、心靈的慰藉,也帶給家人平淡富足的生活。正如片中所說,「歲月最大的溫柔是親人在側,生活值得」。
除了延續前三季頗有網感的「江湖氣」解說風格外,《江湖菜館4》還融入了「懷舊復古風」,通過港漫元素中的波點、線條等風格,讓觀眾感受到獨特的夜市風情。每集結尾的90年代流行金曲,更是為夜市江湖的探訪之旅畫下獨特句號,讓觀眾陷入無窮的回味之中。
《江湖菜館4》以城市為線索,用市井滋味,撫慰都市人疲倦的內心,品美食、逛夜市、見人情,帶領觀眾體驗屬於中國人的深夜食堂。
用夜市美食打開城市B面
白天匆忙於工作,夜晚才是生活的開始。《江湖菜館4》聚焦「夜市」這一小切口,在最具人氣的夜間美食地標和最有特色的夜間美食文化里,找到治癒生活的解藥,與熒幕前的觀眾一起邂逅「食之有味」的美好歲月。
「在這裡,無敵隨性的烹調手法,收割掉無數吃貨的終極味蕾;縈繞著濃烈煙火焦香的街頭館子,倔守著各自的性格,組成了這片草莽江湖;犄角旮旯里的江湖氣息,才是這座城市的底味……」
一條湘江,兩種生活。《江湖菜館4》第一集直奔長沙。年輕人愛光臨的菜館,總洋溢著一股火熱而奇妙的氛圍。凌晨三點的解放西,是長沙美食的制霸時間,何為「美食不夜城」?只因它有自己的一套「夜市哲學」。預熱場、上半場、下半場、晚晚場,每一個場次都有一層看不見的「秩序」,被夜晚的饕餮們乖乖遵守。每當天空披上暮色的外衣,所有的情緒將得以酣暢釋放,所有的時間才都屬於自己。
當然,這裡也屬於中老年人。隔著一條江,長沙的包容彰顯得淋漓盡致。江這邊岸上是DJ,是網紅美食街,是熱郁潑辣、肆意揮灑的年輕人;江那邊是廣場交際舞、是涼茶搖扇盤腿坐的老年組。兩種完全不同的風格,同時出現在湘江兩岸,卻能融洽和諧又生機勃勃。這就是長沙的夜。
每道招牌菜的背後,都有一份溫情脈脈。辣塔粉店的歐陽叔總是在深夜,陪伴女兒女婿收工。他節儉到別人說「吝嗇」的程度——下班回家只願坐免費的地鐵。就是這樣一個貌不驚人的大叔,用這個小店為女兒攢出一套房,女兒也不放心老父親獨自回家,於是貼心的為爸爸打車護送。天底下也許只有父母子女之間,才會有這樣的「雙向奔赴」。
對長沙人來說,凌晨三點也可以好好享受生活——他們能與親友相伴,吃最地道的美味,聊最隱秘的心事,收穫最盡興的快樂。透過夜市的擁擠人潮,可以窺見他們對生活的熱情與期許。夜晚的一頓美食、一點消遣,足以點綴平淡無奇的日子。這是一份樂觀與豁達,也是夜市存在的核心意義。
美食之外,把生活講「活」
《江湖菜館4》用熱氣騰騰的地方菜,溫暖著中國人的胃與心。作為優酷紀錄片中的一個垂直品類,其立足於平凡人生活,以市井飲食文化為切面,對中國社會予以觀察。
「起於市井,奔往生活」。該紀錄片雖把鏡頭對準市井地道風味,但其更想講述的,是「食之有味」的日常生活。昆明大學城的「辣蟹女神」陸家燕,認真處理著高山小米辣與緬甸蟹,下課鈴響、學生湧來,相似的青春記憶也撲面而來;苗魚館內,龍婆婆在灶前把控全場,田公公氣定神閒地穩住外圍;延邊的崔英姬姐妹在後廚,邊腌辣白菜邊話家常;成都的柳師傅帶著親人闖蕩成都,憑藉猛火爆炒的脆爽魚肚、毫無腥騷的江湖兔腰,吸粉無數。市井後廚的忙碌日常,食客的談笑風生、來來往往,皆是生活的滋味。
其實夜宵本就是生活的解藥。網友們看完前幾期節目表示有被治癒到,紛紛留言「白天拼搏,夜晚享受生活,這就是夜宵的意義吧」「愛吃夜宵不是病,不開心才是」。「不同於其他美食紀錄片,最喜歡江湖菜館的煙火氣,在平凡的人身上看到對生活的熱愛」,該紀錄片在講述市井美食的同時,傳達的更是中國人豪爽且樂觀的生活態度。片中的每個普通人,都在真摯、努力、熱烈地生活。
再乏善可陳的一天也要熱氣騰騰。夜市為晚歸人提供了美食,也為江湖大廚提供了賴以生存的生活來源。夜市經濟蓬勃發展的背後,是無數人努力生活嚮往明天的積極態度。
《江湖菜館4》中有微觀的食物肌理、烹飪技法,也有宏觀的社會生活、城市性格;有美味誕生背後的趣味知識、科學原理,也有外表熱辣直爽、內里細膩溫柔的個體故事。該紀錄片用特寫放大食物細節,用廣角放大人物情緒,通過感官與情感的碰撞,勾勒出活色生香的「辣味江湖」。
把人文風情注入美食紀錄片,為觀眾提供觀察現實生活的新角度,《江湖菜館4》不僅致力於要把美食拍好,還要把生活講「活」。隨著近幾年網生紀錄片的蓬勃發展,優酷紀錄片頻道也持續發力。2022年特別提出「酷活」這一賽道,以年輕觀眾為核心受眾,圍繞衣食住行和生活方式,進行細分領域的內容疊代和視聽語言的品質升級。
在《江湖菜館4》中,可以看到優酷平台憑藉頭部製作實力,實現了對網絡紀錄片的品質補給。同樣是單集片長較短的一部片子,其呈現給觀眾的卻是精品化之後的內容,與其說它是一部紀錄片,不如說它是一部近似於紀錄片的美食節目。
以美食為軸,縱觀多城夜市;以人文為卷,描摹煙火歲月。該紀錄片一集雖短,卻令人看著很愉悅。每座城市都藏匿著治癒心靈的味道,每一座城市,每一種食物,都有他們不同的故事,城市、食物和人之間,所有微妙的關係,就這樣斑駁在城市的角落。
江湖菜是「民間智慧」的產物,飽含人生的酸甜苦辣,治癒著每一個穿梭於此的食客。而一間間江湖菜館,則承載著一段段歲月記憶,成為當地文化的縮影。行在江湖,吃在江湖,江湖菜館撫慰著食客們的內心,在氤氤氳氳中組成了我們的生活,畢竟江湖菜館裡,是不打烊的人間煙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