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9%受訪者覺得零食過度包裝現象普遍

2024-10-24     中國青年網

86.6%受訪者期待對過度包裝問題加強監管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品芝

當下,一些商家為吸引顧客,用過多過大的包裝營造「量多」的感覺,消費者打開包裝後發現包裝和分量不對等,為無用空間買了單。

近日,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wenjuan.com),對1333名受訪家長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80.9%的受訪者覺得零食過度包裝現象普遍,86.6%的受訪者期待對過度包裝問題加強監管。杜絕過度包裝現象,65.3%的受訪者建議要求廠商在包裝上明確標註實際零食體積或重量,62.9%的受訪者建議開展專項整治,對不符合標準的產品進行處罰。

80.9%受訪者覺得零食過度包裝現象普遍

杭州的自由職業者王秋中秋節買了一盒月餅,「一大盒裡面一共九枚,大盒裡面還有小盒子,單裝盒子裡面還有一個塑料的殼子,一個月餅,三個盒子來裝。看著很精緻,但是其實只有幾個,每個也都不大,味道也很一般」。

武漢某公立醫院護士陳昕感覺,平時買東西總能遇到包裝過度的情況。比如一箱蘋果,裡面一共就10個,本身占不了多大地方,但加上箱子裡面的隔斷和墊子,就顯得整個箱子很大。

調查中,80.9%的受訪者覺得零食過度包裝現象普遍,其中30.8%的受訪者覺得非常普遍。

王秋覺得,商品過度包裝有愈演愈烈的趨勢。在她看來,如果是怕擠壓的商品,單獨包裝還能理解,但有些不怕擠壓的商品也這樣包裝售賣,就很沒必要了。「我之前買過一盒牛奶,看包裝以為有24瓶,計算了一下單瓶價格,感覺很划算。但到家之後發現只有12瓶,包裝盒裡有一半都是空的,那平均下來每瓶的價格就很貴了。雖然在外包裝不顯眼的位置標明了12瓶,但有時候買東西不會看那麼細的」。

哪些產品過度包裝的現象比較常見?調查中,排在前幾位的依次是膨化食品(59.2%)、網紅零食(53.7%)、兒童零食(46.0%)、牛奶堅果(34.9%),其他還有:巧克力糖果(32.3%)、餅乾飲料(31.4%)、茶葉酒類(24.2%)、化妝品(19.6%)、果蔬等生鮮食用農產品(15.8%)、生活用品(12.5%)等。

陳昕感覺,膨化零食裡面充的空氣比較多,看起來都是一大包,牛奶、堅果、糖果這些產品也往往會被過度包裝。「我買的化妝品往往是很小一瓶,但經常會有一個很大的包裝盒子,有的盒子還做得很精緻,甚至有小機關和小巧思,但其實根本用不著,還不如多送幾個樣品」。

中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學研究會副秘書長李偉民說,零食公攤擴大,其實是廠商獲利的一種方式。所謂零食公攤面積,是指零食的空間被無用的包裝所占據。目前在市場上,部分零食「公攤面積」越來越大,越來越多。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現象,李偉民分析說,還有一個原因可能是因為這樣會凸顯零食內外包裝設計的複雜性和多樣性,從包裝上吸引消費者,但他指出,這樣做忽視了消費者的利益,損害了廣大消費者的知情權、選擇權、公平交易權等合法權益,有些甚至還構成欺詐行為。

過度包裝會帶來哪些不良影響?調查中,61.1%的受訪者認為這樣缺斤少兩,涉嫌虛假宣傳,60.8%的受訪者認為會增加廢棄物,污染環境,58.4%的受訪者覺得是利用包裝誤導消費者,侵害消費者權益,49.3%的受訪者指出會導致浪費資源,24.0%的受訪者認為長期看會損害品牌形象。

「一個很小的東西,先用塑料包裹,再用紙盒包一層,本來可以包兩三個的材料,只用來包了一個產品,很浪費,也加重了環境污染。」王秋認為,一些零食存在無用的「公攤面積」,有欺騙消費者的嫌疑,因為很多人購買時不會仔細看產品重量或者個數,估摸看著包裝買,就容易上當。而且過度包裝之後,價格往往還會上提。

北京的80後寶媽黃欣覺得過度包裝完全是商家的「面子工程」,不僅會污染環境,還會誤導消費者。當消費者打開精美的包裝,但卻發現商品不及預期的時候,會更加失望。「這樣做最終損害的是商家的信譽,不利於企業的持續發展」。

86.6%受訪者期待對過度包裝問題加強監管

2023年9月,《限制商品過度包裝要求 食品和化妝品》強制性國家標準正式實施。標準中,對食品和化妝品的包裝空隙率、包裝層數、包裝成本等方面作出了規定。調查中,86.6%的受訪者期待對過度包裝問題加強監管。

王秋覺得,包裝只要保證食品不受潮,不變質,稍微美觀一點,讓食品看上去有食慾就可以,不需要里三層外三層,華而不實的東西要少一點。

杜絕過度包裝現象,65.3%的受訪者建議要求廠商在包裝上明確標註實際零食體積或重量,62.9%的受訪者建議開展專項整治,對不符合標準的產品進行處罰,47.6%的受訪者建議嚴懲虛假宣傳和欺詐行為,46.8%的受訪者建議加大監管力度,傳遞嚴管信號。

王秋認為應該要完善監督舉報機制,從源頭上杜絕這種現象,同時引導商家不能只考慮從外包裝上吸引消費者,真正做出大家喜歡的產品才是最重要的。

此外,32.8%的受訪者建議評選相關標杆企業,形成示範效應,32.6%的受訪者建議呼籲企業從消費者本位出發,精簡設計,19.6%的受訪者建議暢通消費者舉報監督渠道。

陳昕感覺,要加強監督執法,嚴格處理,倒逼商家做出改變,同時也要提醒消費者購物時多看看包裝上的信息,儘量避免受騙。

李偉民提醒廣大消費者,首先,購物時要認真檢查識別商品的質量和標準。根據新國標的規定,包裝層數不得超過三層,包裝成本不得超過產品銷售價格的20%,不同類別的食品設置了10%至25%的包裝空隙率上限。其次,發現所購買物品不符合上述規定或者外包裝不符合規定要求時,要保留證據並向有關部門舉報,嚴重的也可依法投訴或起訴。第三,要構建誠信體系,有關部門也要加強監督檢查力度,加大處罰比例,依法凈化市場環境,維護廣大消費者合法權益。

「現在消費者更加理性,更加注重產品本身的性價比。」黃欣認為,生產廠商應該轉變思維,減少浪費,專注於提升產品品質。「尊重消費者,不能讓產品『看起來』划算,要真正划算,才能最終贏得消費者的喜愛和信任」。

受訪者中,00後占16.2%,90後占46.7%,80後占29.4%,70後占6.4%,60後占1.3%。

(包鋆麗對此文亦有貢獻,應受訪者要求,王秋、陳昕為化名)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6ab53bd224dc50e53e5e22bc869537b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