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毒合作,中美多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2024-09-14     環球時報新媒體

本報記者 郭媛丹 趙瑜莎

編者的話:中國外交部官方發布的消息顯示,8月底中美兩國在北京舉行新一輪戰略溝通,雙方同意繼續開展禁毒、執法和非法移民遣返等領域合作。國家禁毒辦、公安部禁毒局二級巡視員于海斌8月29日接受《環球時報》專訪時表示,中美兩國禁毒合作在多個方面取得重要進展,未來雙方還會繼續溝通交流。

兩國在禁毒方面溝通頻繁

開展禁毒合作是中美元首舊金山會晤達成的重要共識之一,此後,中美兩國禁毒合作在多個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首先,兩國在禁毒合作上溝通頻繁,釋放出積極合作的信息。據于海斌介紹,中美相關部門在2024年互動積極。1月30日,中美禁毒合作工作組在北京舉行首次會議。國務委員、國家禁毒委員會主任王小洪在今年上半年先後三次與美國國土安全部部長馬約卡斯舉行線下和線上會晤,雙方同意就禁毒和執法合作問題繼續保持溝通。此外,4月份和6月份王小洪在京分別會見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和白宮國家禁毒政策辦公室主任古普塔。7月31日,中美禁毒合作工作組首次高官會議在美舉行,中美跨部門聯合禁毒代表團參加會議。「此次會議取得了很大成功,中國代表團得到了美方高規格接待,中美禁毒合作的實際進展和成果也得到了包括美國白宮、國務院、司法部、國土安全部等多部門的認可和積極評價。」于海斌表示。

其次,雙方合作取得的成果特別體現在物質列管方面。于海斌介紹,中方是言必行,行必果。7月1日起,我們列管了46種新精神活性物質,是近年來品種最全、數量最多的一次。增列後中國列管的新精神活性物質達到234種。8月初,我們又會同相關部委發布公告,對包括3種可用於製造芬太尼的前體化學品在內的7種化學品實行列管。對此,美國務院官網發布新聞稿稱,「這是向前邁出的重要一步。」

不僅如此,雙方在情報交流、案件合作等領域取得務實進展。6月19日,中美兩國執法部門同時公布一起案件,遼寧省公安機關對美方通報的佟某某涉毒洗錢線索開展工作,依法以涉嫌非法經營(外匯)犯罪對其立案偵查。該案是中美禁毒成功合作的又一典型案例。新加坡《聯合早報》稱,這是兩國今年1月重啟禁毒合作以來,中國首次公開展示合作的具體成果。

于海斌長期深度參與中美禁毒合作,在他看來,中美禁毒合作一直以來都是中美執法合作的優勢亮點。他表示,中美雙方同意在「相互尊重、管控分歧、互利合作」基礎上,進一步加強禁毒領域對話溝通,共同推進中美禁毒合作深入開展,攜手應對全球毒品問題。

中方對美方訴求給予積極支持

美媒報道稱,芬太尼是一種合成阿片類藥物,用於快速緩解疼痛,其效力據說是嗎啡的100倍、海洛因的50倍。由於其成本相對較低,而且成癮性極強,現在在美國已經泛濫成災。

「2015年是一個重要時間節點。」于海斌介紹,由於美國吸毒致死人數在當年達到了一個新紀錄,從而形成了公共衛生危機。而根據美國國家藥物濫用統計中心公布調查數據顯示,以芬太尼類物質為代表的合成阿片類藥物致死率高達50%。「在這一年,美國執法部門向中方提出,希望中方關注芬太尼類物質的非法製造與走私。」于海斌說,「當時確實有案件顯示美國查獲來自於中國的芬太尼類物質,雖然數量不大,但中方對美方的訴求給予了積極支持,也是出於未雨綢繆、防患於未然的考慮,防止此類物質在國內形成濫用危害。2015年,我們出台了《非藥用類麻醉藥品和精神藥品管理辦法》,通過開展評估、專家論證,一次性列管包括6種芬太尼類物質在內的116種新精神活性物質;2017年,增列卡芬太尼等4種在美濫用問題突出的芬太尼類物質;2018年,又增列2種芬太尼類物質。」

2018年,美國提出希望中國對芬太尼類物質實施整類列管,中美兩國禁毒合作從執法合作上升到外交層面。「2019年5月1日,公安部等三部門聯合發布公告,宣布從5月1日起將對芬太尼類物質實施整類列管。此舉不僅在國內是創新舉措,還使中國成為全球首個對芬太尼類物質實施整類列管的國家。相較而言,迄今為止美國都沒有對芬太尼類物質實施永久性整類列管。」于海斌補充說,自此之後,美國執法部門向中國通報再未查獲來自中國的芬太尼類物質,美方對中國的努力也做出了高度評價。

于海斌講述了中國對美方在禁毒方面的全力支持的「初心」:中國歷史上曾深受毒品危害,「鴉片戰爭」給中華民族帶來百年屈辱,中國人民對毒品問題有切膚之痛。「我們對美國人民遭受的毒品危害感同身受。儘管美國芬太尼問題不是中國製造的,而且芬太尼濫用也不是中國的問題,但從保護國際社會免受毒品危害和幫助美國人民擺脫芬太尼危機角度考慮,從防止毒品蔓延危害我人民身心健康、踐行『以人民為中心』『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禁毒理念出發,中國願意根據國際公約和本國法律,在互相尊重、平等互利的基礎上,全力與美國等國加強禁毒合作,積極參與全球毒品共治。」

採訪過程中於海斌不斷談及「互相尊重,平等互利」等字眼,毫無疑問這是中美禁毒合作的重要基礎。2020年之後,美國對中方提出了新的訴求,主要是「圍繞化學品監管」,涉及跨國交易的化學品監測、單一編碼以及相關信息的分享等。于海斌進一步闡述說,美方提出這一訴求的邏輯基礎是:雖然沒再發現從中國到美國的芬太尼類物質,但從墨西哥或其他地區進入美國的芬太尼類物質不斷增加,於是他們認為墨西哥生產芬太尼類物質的化學品來自中國,因為中國是全球第一大化學品生產國、消費國及貿易國。但事實上,美國的這種邏輯是完全不通的。首先,化學品是有兩面性的,其可能被不法分子拿來用於製造毒品,但更多的是用於工業生產生活。人類的日常生活離不開化學品。「目前,可用於制毒的化學品分已列管的易制毒化學品和非列管化學品,對於易制毒化學品,美方的訴求是合理的,也可以提升我們管制化學品的監管水平。針對易制毒化學品,我們不但有單一的海關編碼,還建立了從生產、經營、進出口、運輸、購買、倉儲等全流程可追溯的閉環監管體系。」于海斌表示,「對於易制毒化學品,我們的理念與美方的要求是契合的,但我們反對美方將適用於易制毒化學品的要求擴大化,用於非列管化學品。對於非列管化學品,無論是世界貿易組織還是國際海關組織都沒有分享信息的機制和條件,任何國家都無法對海量的化學品進行單一編碼,對其實施全流程的監測,更無法做到信息分享。而美國所關注的用於製作芬太尼類物質的化學品世界上絕大部分國家都沒有實施管制,美國自身也僅僅對個別化學品進行管制。」

「這就比如一場戰爭,因為立場不同,我們能夠理解利益相關方可以制裁武器供應商,乃至制裁鋼鐵供應商,但最後制裁到鐵礦石的供應商可謂不可理喻。」于海斌表明,美方號稱要打擊全球毒品和全球合成阿片類毒品的產業鏈,但他們恰恰忽略了所謂的產業鏈既可能是毒品的產業鏈,同時也可能是醫藥生物化工產業鏈。

「錢德勒」之死暴露美國芬太尼危機的真實源頭

熱播長達十年的美劇《老友記》錢德勒·賓的扮演者馬修·派瑞於去年10月被發現溺亡於家中浴缸,在當時被視為一場意外。近日,美國檢方召開新聞發布會公開最新調查進展稱,儘管知道會給派瑞帶來極大危險,一個「龐大的地下犯罪網絡」仍然利用他藥物成癮一事來牟取暴利。「錢德勒」之死揭開了一場美國式的「慢性毒殺」,而這件事恰好反映了美國芬太尼危機的根源之一。1997年,派瑞在一次事故中受傷,當時醫生給他開了大量鎮痛藥奧施康定(阿片類鎮痛藥)。

「這種由美國普渡製藥公司研製出的阿片類藥物上市於1996年,該類藥物有非常明顯的成癮性,但普渡製藥公司故意隱瞞阿片類藥物的危害性,大肆推廣造成多達700萬美國人的藥物依賴。」于海斌表示。

短暫的止痛造成了長期的藥癮,派瑞被推入一場藥物濫用的漩渦,派瑞的遭遇是美國上千萬藥物濫用者的縮影。這一事件足以證明:「美國的芬太尼問題不是中國製造的,中國不是美國芬太尼問題的根源。」于海斌說,「美國應對阿片危機委員會2022年發布的報告顯示,美國芬太尼危機的初始是源於處方藥的濫用。」

根據于海斌介紹,除了製藥公司故意隱瞞、醫生濫開處方,還有美國監管不力以及禁毒政策失衡等多方面綜合因素,導致了阿片類物質在美國大行其道。當美國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後,加強了處方藥的管制,但為時已晚,在處方藥獲得難度加大的情況下,不少濫用者開始將目標轉向更為危險的地下加工廠非法生產的阿片類物質。在此背景下,販毒集團直接通過化學合成即可生產的芬太尼類物質受到歡迎,芬太尼類物質等新精神活性物質的毒性是嗎啡的幾十倍、上百倍,一旦濫用者購買到含量超過安全限量的芬太尼類物質,吸食後極易導致死亡。也因此,芬太尼致死問題在美國國內是一個兩黨都不可忽視的重大問題,也是兩黨重大關切。

2022年8月,針對時任美國國會眾議院議長佩洛西不顧中方強烈反對和嚴正交涉執意竄訪台灣,中國外交部宣布包括暫停中美禁毒合作在內的八項反制措施。在此期間,針對毒品濫用,美國為了向國內民眾有所交代,不斷向中國政府施壓和甩鍋,甚至操弄將美國國內毒品危機國際化。2022年8月後,美司法部、財政部以涉芬太尼問題為由起訴、制裁我國31家企業、39名個人;2023年9月,美總統拜登向國會提交並發布年度《國際禁毒戰略報告》,將中國認定為所謂的「主要毒品來源國」;2024年4月,美國會眾議院「中國特設委員會」誣稱中國政府補貼芬太尼企業出口退稅等等。這些抹黑攻擊純屬無中生有,混淆是非、顛倒黑白。

于海斌強調說,中美禁毒合作與兩國外交關係發展的總體態勢密切相關,不可能孤立存在。「在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贏的基礎上,我們願意和美國政府積極開展禁毒合作,但若美方一邊無視中方的誠意和努力,一邊還在各領域對我遏制打壓,甚至侵犯我底線,我們也不得不做出應有反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6a850b1d40c31115a24c8a6c6f81322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