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寶林:山東平度人,1942年生。1962年考入浙江美術學院,由潘天壽、陸維釗、陸儼少、顧坤伯親授。1979年考入中央美術學院山水研究生班,是李可染的研究生。現為中國藝術研究院博士生導師、中國國家畫院院委、研究員,李可染畫院副院長。
獲獎:
獲「1992第26屆蒙特卡洛現代繪畫世界大獎賽」大獎——大公政府獎;
獲1999年美國佛爾蒙特國際藝術創作中心富瑞曼國際藝術基金會藝術創作一等獎;
2017年瓷板畫作品《東方之韻》獲英國劍橋大學徐志摩詩歌藝術節大獎—「銀柳葉獎」;
獲第九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銀獎。
他生在蓬萊長在青島,長期在南方學習和工作,兼有北方人憨厚和南方人機敏的性格。更使他在藝術上受益的,是他既得到60年代在浙江美術學院(現中國美術學院)潘天壽、陸儼少、陸維釗等先生強調筆墨和寫意精神的教育,又在改革開放初期在中央美術學院攻讀研究生班時,接受了李可染先生重視造型和「寫生—創作」的訓練。
他兼善山水、花鳥,虔誠地向古人學習,向自然求教,還以廣闊的胸襟吸納當代中外藝術創作的經驗,為我所用。總之,他帶著強烈的創作慾望和革新志向,投入自己的繪畫勞動。他邊嚴肅思考,邊在體察自然和客觀對象中汲取靈感,邊在實踐中認真探索。
姜寶林出道較早,70年代初便初露鋒芒,有大幅山水畫作品問世,受到人們的關注。但是他的繪畫真正在畫壇上產生影響,是在80年代。早期的山水、花鳥,注意全面繼承傳統的技巧,顯示出深厚的藝術功力。
從80年代中期起,加快了創新的步伐,他逐漸意識到,文人畫的山水、花鳥傳統既要繼承,更要適應時代的變化加以大膽的變化和革新。而變化和革新的基礎,一是從真切的生活感受出發,二是保持傳統筆墨的寫意精神。
在他最近二十多年的藝術生涯中,有兩方面的創作鮮明地體現了他個人的藝術追求和革新成果,這就是他獨樹一幟的「白描山水」和近些年的《走近榧鄉》的山水花鳥系列。
姜寶林產生「白描山水」的創作興趣,源於受古代繪畫大師中以線勾勒為主、少用皴擦的山水樣式的啟發。他說,他對歷代大師的這種類型的作品「特別敏感,情有獨鍾,每每見之,總是激動不已」;他也從民間版畫尚未套色的半成品的黑白版和豐富的民間藝術形式中得到教益,從中借鑑其構圖飽滿、整體感強和有平面意味的形式美感;他還從外國現代藝術的創新成果中吸收營養。他借用「白描人物」的名稱,把這種山水樣式稱為「白描山水」,為水墨山水畫增添了一個新詞彙。
對姜寶林來說,最初「白描山水」僅是一種理念,是他追求的一種表現方式,它要能成為現代山水畫的一種有生命力的形式和引起人們的欣賞興趣,必須遵從「以情動人」的藝術原理。
姜寶林在觀察大自然中,獲得了可貴的感情體驗。很少植被的、荒寂的賀蘭山及西部的山石,受強烈陽光的照射,幾乎沒有墨的塊面感,顯示出線的力度與美,他的一幅幅用不等邊三角形平面分割符號創作的賀蘭山及西部山水畫,便在理念的驅使和感情的激勵下創造出來。
另一種借用木刻版畫平面化、規則化語言,由披麻皴轉換而來表現江南水鄉的山水畫,也相繼問世。這是新的筆墨符號,是中國山水畫中的陌生形式,它不僅與傳統用線與皴擦相結合的山水不同,更與當前流行的中西融合體的山水畫拉開了距離,還與古代以線勾勒為主要手段的山水有別。
它充分發揮了傳統繪畫中墨線的作用,重視用筆墨創造意境,同時吸收了西方繪畫重視形式構成、強調節奏變化,以及它追求的形式單純性與整體性的方法。
他創造的「白描山水」,則是以線勾勒為主的藝術手段的強化與誇張,創造了一種形式簡約而內涵豐富的現代山水畫樣式,具有不凡的品位和閃耀著創意光芒的智慧,反映了他打破常規的勇氣和獨特的審美選擇,是這一類型傳統山水畫的創造性繼承與發揚。
姜寶林創造了人們陌生的繪畫形式,而這種「陌生感」,恰恰是藝術標新立異的重要標誌。創新的藝術往往不是僅僅為了適應大眾的審美趣味和為大眾喜聞樂見,而是要用新穎的語言征服大眾,提升大眾的審美水平,激發包括藝術家在內的人們的想像力和創造性。
事實證明,姜寶林的現代白描山水,經過人們的品評和檢驗,已得到藝術界的普遍認可和讚揚。它不僅是一種藝術創造成果,同時也是推動傳統山水畫走向現代的一份精神財富。
早在九十年代初,被譽為既有民族性,又有現代性,又具個性的白描現代山水就跨出國門,走向世界,受到廣泛高度評價。並獲得摩納哥1992——「蒙特卡洛現代繪畫世界大獎賽」大獎——「大公政府獎」;美國福爾蒙特國際藝術中心福瑞曼藝術基金會創作一等獎。
《走近榧鄉》的花鳥山水系列,是姜寶林另一項具有創意性的重要藝術之舉。在這一系列中,有用滿懷豪情的筆墨描寫的號稱「香榧王」的千年古樹,題為《榧王等我一千年》。茂密、豐厚的樹冠鋪陳於畫面主要部位,用濃墨潑寫,團團塊塊,密中透氣,筆墨酣暢淋漓,寫出了老樹的壯實雄健和瀟洒多姿。
其他描寫獨株或多株香榧樹和各種瓜果以及江南山水的畫幅,均構圖巧妙,匠心獨運,筆墨揮灑自如,反映了他的自信而自由的創作心境。
姜寶林的藝術創作為傳統山水和花鳥畫貢獻了新篇章。但他並不滿足,他表示要認真回顧自己的藝術歷程,進一步完善自己的藝術觀念和表現語言。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