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的理念是仙道貴生,主張慈愛一切,不傷物命,因而強調"慈心於物"方面,對動植物予以較多的關注。
道教把動植物看作是有靈性的,就像對待人那樣去對待動植物。
《太上虛皇天尊四十九章經》說:"子欲學吾道,慎勿懷殺想。一切諸眾生,貪生悉懼死。我命即他命,慎勿輕於彼。口腹樂甘肥,殺戮充飲食。能懷惻隱心,想念彼驚懼。故當不忍食,以證慈悲行。"
道教認為,對待自然界的一切生命,都應當懷有對待人的生命所具有的那種惻隱之心。
一、《道藏》當中的放生經典
《道藏》所收《水鏡錄》中有《放生文》和《殺生七戒》兩篇,用極其感人的語言,勸人放生戒殺。
《放生文》說道:"蓋聞世間至重者,生命;天下最慘者,殺傷。是故逢擒則奔,蛆虱猶知避死;將雨而勇徙,縷蟻尚且貪生。何乃網于山、署於淵,多方掩取;曲而釣、直而矢,百計搜羅;使其膽落魄飛,母離子散;或囚籠檻,則如處圖圈;或被刀砧,則同臨剮戮。
憐兒之鹿,舌氏瘡痕而寸斷柔腸;畏死之猿,望弓影而雙垂悲淚。恃我強而凌彼弱,理恐非宜;食他肉而補己身,心將安忍?" (《道藏》 第 36 冊, P315)
《殺生七戒》講述了生日、生子、營生、宴客、祭先、祈攘和婚禮不宜殺生的道理,比如:
"宴客不宜殺生。良辰美景,賢主佳賓,蔬食菜羹,不妨清致。何須廣殺生命,窮極肥甘,笙歌膺鐵於杯盤,宰割冤號於砧幾。磋乎!有人心者,能不悲乎?若知盤中之物,從砧幾冤號中來,則以彼極苦,為我極歡,雖食,且不下咽矣。可不悲乎?"
又有:「婚禮不宜殺生。世間婚禮,自問名納采以至成婚,殺生不知其幾。夫婦者生人之始也,生之始而行殺,理既逆矣。又婚禮,吉禮也。吉日而用凶事,不亦慘乎?凡人結婚,必祝願夫婦偕老。爾願偕老,禽獸願先亡乎?嫁女之家,三日不息燭,思相離也。爾以相離為苦,禽獸以離為樂乎?"
正因為萬事萬物皆生於道,所以《放生文》和《殺生七戒》能夠將動物與人等同起來,並且把對人的情感投射到動物身上,真切地表現出對於動物的同情。應當說,道教提出要保護動物以及一切生命體,是帶著深厚感情的,帶有一種對於生命的普遍的慈悲和憐憫之心,並且要求以"慈心於物"的生命道德情懷去善待和關愛一切眾生,是為玄門道眾在日常生活當中的慈悲實踐。
二、放生的功德
殺生損功德,所以放生的真諦便是要勸告世人勿殺生,停止殺生,進而放生,以此來累積福報。
由於仙道貴生,所以諸功德中,放生第一。
而最根本的放生,就是戒殺,亦即食素,斷絕一切肉食。
但若是一時間未能做到完全吃素,平時就要多些放生,以積功德。
在放生的過程中,最大受益者還是放生的善信本身。因為在放生的行為中,善信不僅倘還了宿世的殺債,更為自己無形中創造了無數的福德因緣,福有悠歸!
在結婚生子、祝壽節慶的吉日切勿殺生以享肉食,因為本想延壽生子,而殺生只會招來短命多病的厄運,所以于吉日尤應盡力放生食素。
放生,是培養德行的善巧方法之一,是提升慈悲與神性的重要捷徑,也是培養道心的基礎方法之一。放生是慈悲、善行、義舉,能夠較為理想地抵消和清除歷史時空中,諸般殺業的歷史印記,是一種重要的清因化業的舉措。同時也能增添福德,增強福慧能量,改善人生際遇,康復難愈的疑難雜症。凡是具備一定能力者,都應當盡心施為,用善行清因化業,增添福德。
三、放生,戒存私心慾念
放生的目的是為了救生,以慈悲心和善行去救助其他眾生,並使之重新獲得生機,乃至還其自由,讓它們在相對良好和安全的環境中,完成其生命的正常過程。所以放生應當遵守一些基本的準則和要求進行。
放生不能以個人的私心慾念為指導進行,而應當真正樹立舍己為他的慈悲心,不可以走過場,隨大流,形式化。
因此,放生前應當施行一定的合理的方法,確保所要放生物命的健康。同時要設身處地的考慮放生後它們生存的環境,尋找和確定良好的放生地點,確保救生的義舉能夠成功有效。
有很多善信趕在初一、十五等一些固定的日子,大肆買放生靈,被一些別有用心的商販鑽了空子,不但專門捕來動物希望在這些天裡賣個好價錢,更加大了動物的死亡率,這種行為本來就是殺生的一部分。所以,道教不提倡盲目的大肆放生。
放生的本意,是將被捕捉的動物放回到其本來生存的大自然中,放生之後,要確保動物能夠生存,否則放生就成了「放死」,表面上看似善舉,其實卻賠了自己的功德。
來源:【萬法堂風水】公眾號、微博 微信作者:dyfs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