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公孫奴圖
廈門漳州跨海大橋廈門、金門和海門合起來,古代也稱「三重門」,但是,與韓寒沒半毛錢關係。
2:看好地圖,以免迷路。
說來奇怪,在閩南玩過廈門和金門的朋友,大多沒玩過海門島。因為,此島仿佛剛剛為世人所知。摯友和為貴一家盛邀,公孫奴攜全家海門島玩了一回。此線路絕佳,可沿著漳州港海邊的系列玩下去。
3:
漳廈相連八十年代初,海門還是前線時,俺就到過海門。舊地重遊自然深有感觸,有話要說。也想為親們導個游提個醒。其實,此地古早兵家必爭之地。「三重門」配套成龍互為倚角不可分割,是不可或缺的三道關。誰想從九龍江出海揮師進軍,必須依次經過海門,廈門和金門。反過來,想進犯漳州,也得過此三關。
圖4:填海之處,連成一體。
海門島四周處於九龍江淡水與海水之間,是一座神奇之島,風水寶地。自然景觀與生態絕然不同,水質不咸不淡正合適,產生的魚類、貝類和藻類,自然與純海水生產的品味不同。古代,海門與廈門同為漁村時,半斤八兩,廈門位置還排在後面,原名叫下門,現在呢?甩漳州幾條街。
圖5:海水鹹淡間,融合史無前。
口通商後,廈門名揚於世。解放後,漳州的許多商品出口,都得掛上廈門商標。接著廈門修了海堤,鐵路通車,變成了實際上的半島,再下來成了特區,有了機場空港。而海門仍然困鎖在海中無人知,與廈門比已經天壤之別,拉開了千年距離。一直到廈漳大橋通過,世外桃源般的海門才略為人知。如今,旅客到廈門,玩的是現代特區;到金門,看看地道、品品高粱、憶憶炮擊;而來到海門,就衝著原始海島、飽受海鮮剌激。
圖6:舊木船,狀依然。
換個說法是:玩廈門高大上,玩金門憶打戰,玩海門吃個暢。總之,海門之珍貴,就是保留了廈門、金門所沒有的東西。海門之難得,就是好在原生態和未開發!可見,不折騰,好處也多多。
圖7:漁舟唱晚,打魚海灣。
一個脫離了城市的喧囂與浮躁,保留了古早味的島嶼就在眼前。到海門,通俗點可參觀民居,欣賞礁石,海灘拾貝,山坡燒烤;雅致些可觀海聽濤,坐船賞紅樹林,拍攝白鷺等鳥類,泡洗濃淡相宜之海水浴。最經典的,就是品嘗第一時間的現捕上來的海鮮美味,感受一派純正宗的海島漁家風味。
圖8:海鮮,擋不住的誘惑…
海堤小船海門島位置特殊,但她不歸廈門,屬於福建漳州龍海浮宮鎮行政區。閩台一體時,共同威鎮海疆。與廈門、金門島遙相對望,三扇大門拱衛九龍江的入海口,直對台灣海峽。閩台對峙年代,海門絕對是前線。
圖9:原汁原味…
島東漁業村三門三家管轄,三個婆婆分屬漳州、廈門和台灣三地。當年如闖關東一樣的下南洋,都是從海門坐船起始,飄洋過海。中國倡導的一帶一路,某種意義上說,海門也是閩南海上絲路之起點。
圖10:吃起,停不下來了。
近為漳州、中為海門,遠為廈門廈門漳州跨海大橋開通之後,當了大橋墩的海門島名氣開始遠播,遊客順著隱橋而下,踏進島中,不禁驚嘆世上還真有世外桃源般的仙島,風光如畫。
圖11:鳳凰涅槃(攝影:志遠天下行)
島東是純凈沙灘,礁石嶙峋,千奇百怪。其中一塊上尖下寬,形同母雞抱窩狀的礁石,被島民稱為「雞母岩「。現在,已經讓攝影大師拍成作品,升華為《鳳凰涅槃》,據說還得了獎。說起《鳳凰涅槃》,大學同窗們、還記得郭老先生此詩中的句子「是你在歡暢,是我在歡暢。歡暢!歡暢!歡暢!」否?
圖12:上帝之門(攝影:志遠天下行)
不過,漁民不太認可《鳳凰涅槃》為名,說是「烏雞變成彩鳳凰」還差不多。另一塊巨大的、本地人叫「文蛤石」的礁,也讓攝影師變成了《上帝之門》或《生命之門》。可見,大俗大雅都是特色。攝影發燒友一傳播,上島的遊客就越來越多。不過,朋友若自駕來得小心,標誌不明,容易走錯路的。
13:文蛤石(攝影:志遠天下行)
退潮漁船。俺感覺,與八十年代一樣,除了新房多了些,小島總體保持昔時安靜。步入沙灘,海水會排撩您腳丫爽癢;潮起潮落,潮聲會引您淺唱低吟,天水相連,海景會讓您流連忘返;清新空氣,海風會催您煩惱盡消。
圖15:島上採摘(攝影:一品天涯)
島上人工的東西少,生物平衡維持,林中仍然可以看到白鷺、灰鷺、八哥、蒼鷺、翠鳥等多種鳥類。紅樹林依然成片支撐活著,頑強生長,守望著「地球之腎」—海島濕地。但是,島上基本建設差,暫無好酒店,只有七閩通漁家樂民宿。
圖:白鷺飛翔(攝影:志遠天下行)
值得一提的是島上盛產「土筍」,個頭比外面肥大。這一種海灘生物,它在海門一年四季都可挖掘。「土筍」味道鮮美,營養豐富,是製作成美味佳肴「土筍凍」主要原料。
圖:美味土筍凍
歷來招待國家級領導和外賓來閩,這道閩南名小吃「土筍凍」必定是海門產。因為正宗地道,物美價廉,絕不違規。任何地方發展,都離不開天時地利人和。以前礙於交通,地理等因素,海門藏在海中無人識。如今廈漳跨海大橋途經的海門島,給海門發展帶來機遇。原來,歷史的海門真不簡單,原本是三個緊挨著的島嶼,來了個「桃園三結義」。
圖:紅樹林之蟹,一蟹勝過一蟹…
在毛澤東時代,海門人戰天鬥地,硬是通過人工圍墾,把三島連成一片,形成山地丘陵和海灘平原並存奇觀。現在,漳州方面得發力了,如操作得法,海門就會變成超強版的漳州鼓浪嶼。目前,島上新房不少,卻顯雜亂。有新房,無新村,如今要的可是新農村喲!
圖:親口嘗嘗才知味…
驅車經廈漳跨海大橋駛向海門島,就可俯瞰小島。島上有兩個村,約六千之眾。西側海山村務農為主,東側海平村漁業為主。全島面積3.8平方公里,地勢西高東低,相當是鼓浪嶼的兩倍。真是條件上佳,萬事俱備,只欠東風。鼓浪嶼旅遊年年爆滿,還要擺渡,人擠不進。
現在好了,海門運來。雙休日的廈門人、漳州人、廣東人,都懂得往此好去處。但是顯然,在整體性的規劃整治和搶機迎客這一點,感覺有關部門下手慢,無大作為。也許,兩地不同主人真不方便。乾脆,海門、包括漳州都劃歸廈門算了?
當地的海鮮為何火爆搶眼入嘴?公孫奴總結原因只有一條:漁民長年在船、生活簡單配料少,煮海鮮都是用醬油水或清蒸的方式。豈不知這原始的做法,是能最大限度的將海鮮的鮮味兒保留住。所以食客一來品嘗,味蕾全開,美得不知所云。新鮮上等的海鮮加上最傳統的漁家煮法,成就了最出名的海門獨家海鮮美食。
海門該是傍晚最美。夕陽西下紅滿天,漁舟唱晚山水連。海面上泛動著閃閃波光,點點漁船遠方而歸。成片天然的紅樹林露出水面,它們擋風阻浪、甘當屏障,護衛海堤。成群的白鷺自由盤翔,直飛眼前,毛羽閃亮。此情此景,您會懷疑是身在仙山神島,或是在海外蓬來!
海門沒有廈門的絢麗奢華,沒有金門的聲名遠播,她只是一個安靜如洗的港灣,一位素麵朝天的少女,一片本色原味的凈土而已。生活在水泥叢林中的國人,倍受壓力的上班族們,能留步漁島,品嘗原味,自由呼吸,領略寧靜,絕對是一種人生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