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開始看「老友記」的時候,我還在每月雷打不動的買「最小說」。
我穿著土到家的校服,每天一邊琢磨著怎麼能把領子弄低一點兒再低一點兒,一邊字字句句閱讀著雜誌里淡淡的懵懂的愛情故事。
我迷戀那些朦朦朧朧的小火花一樣的感情,也因為「小時代」這樣的故事動心——那裡有所有能讓我著迷的元素:
高速旋轉的大城市,眼花繚亂的名牌和奢侈品,刻薄的所向披靡的軟弱的孤獨的主角們。
老友記
其實不應該把老友記和小時代放在一起比。
但所有長不大的人可能都會感慨。成人的世界真無趣啊,變成大人怎麼這麼難呢?
看老友記十年,翻來覆去,從VCD到iPad——我都長大到了一個打字打VCD會有系統糾錯的紅色波浪線出現的時代,六個人的故事好像離我很遠。
那是九十年代的紐約,我想,我還是個小孩子呢。
直到這一次我看到他們的對話里出現了手機電腦電子郵件,也出現了二零零幾年,我有點恐慌,說好的不會變老呢。
第十季太無趣了,結婚,孩子,搬家,去法國,我討厭每一個改變。
討厭被嘲笑過的丑裸男,討人厭的樓下老頭死了之後,竟然連每天夾著煙的Joey的經紀人也死了。
討厭甘瑟和Rachel表白,討厭Janice就這麼消失,討厭每一個人都沿著自己的生活軌跡,雖然留戀卻也還是不回頭的走下去。
我討厭最後空空的公寓。
我討厭,這個故事最後變得和生活一樣狼藉。
記得看過一個很病嬌的結尾,說是最後的鏡頭是Phoebe一個人走掉,每個人的名字都出現。
要麼是一棟建築,要麼是一個廣告牌。
沒有一個人是真實存在的,他們都是那個從小混在街頭的怪女孩Phoebe的幻想,像是賣火柴的小女孩點燃的火柴。她沒有工作沒有朋友,沒有結婚也沒有地方住,她沒有找到自己的弟弟也沒有一個雙胞胎姐妹。
我之前覺得編這個結尾的人簡直心理陰暗,但我看到最後,竟然都不知道哪一個更讓我感到不適了。
是這個故事根本沒有存在過,還是這個故事的結局就是我們就此別過。
明明在生活中想讓自己瀟洒不在乎的人啊,心裡卻越來越放不下這些瑣碎的細小的暖意。
所有的一切都太倉促了,Monica抱回來了寶寶,Rachel從去巴黎的飛機上跑回來,Phoebe變成了Mrs. Hanigen,我控住不住的因為感動而流淚,卻討厭自己這麼輕易就被收買。
年輕多好,年輕是坐在咖啡館裡無所事事,年輕有一千億個可能性。
Monica當上了主廚,Rachel在Ralph Lauren工作,Ross拿到了終身教職,Chandler進了廣告業,Joey演了一部又一部戲,Phoebe遇到了Mike——Mike能理解她的全部的怪想法也能好好愛她。
這個結局看起來毫無差錯甚至令人欣喜,但是你們都往前走了,真的讓人留戀和遺憾。
和人生一模一樣啊。
可是我們再也無法看到披著婚紗的Rachel冒冒失失的跑進來了。
房子空了,故事也該散場了。
我說好的會在你一轉身的地方,抱歉,失約了。
小時代
其實政治正確的情況下,我應該說我真討厭郭敬明啊。
他虛榮傲慢自以為是,滿腦子都是商人的小算盤,一部小說連載到最關鍵的時候停載發單行本賺二次錢。
但我也真佩服郭敬明啊,他一步步往上爬爬到了自己想到的地方,終於挺直了腰板站在了自己仰望過的山頂。
如果沒記錯的話,「小時代」第一部副標題叫「摺紙時代」,四個主角還在校園裡。
從一開始,我最喜歡的角色就是顧里,她有我嚮往的一切特質,刻薄,精明,處理事情乾淨利落,能在任何極端情況下迅速在大腦中計算出方案一二三,也能在方案一二三都不可行之時在懸崖邊上計劃好一個備用方案。
可惜那時的我,又完全沒有可能成為顧里。那時的我更像唯唯諾諾的林蕭,我試圖讓身邊的人都喜歡我。
我認認真真按部就班,我有一天撿到坐我後面的男生掉地的筆記本,看他寫西方文學,寫無法面對和逃避的自己,就因為「文筆好」三個字開始默默喜歡他。
我也真是閒啊,閒的跟林蕭似的,迷迷糊糊去上學,玩一整天,迷迷糊糊放學,偶爾想起來我還有個喜歡的人,於是翻開日記本寫兩筆,轉眼又為別的隨便什麼事情吸引了注意力。
摺紙時代。我看著借來的單行本灰色封面上的副標題,翻開雜誌連載結束的那一章節,接著看下去。
我忘記第二部叫什麼名字了。
是管朋友借來的。因為每天嘰嘰喳喳找人講話影響別人學習,所以被特批不用上夜自習。
我拿了書回家,墊在作業下面從晚上八點開始看——因為當中奇怪的比喻和隨處可見的黃腔玩笑而笑得不可自抑,又因為怕被發現沒有在做作業而拚命忍笑。
好多次把在客廳看電視的我爸招來,他以為我在房間裡默默的哭(……)。
看到十點的時候,終於看完了,作業一點兒都沒寫。
第二天的早上破天荒準時到了學校補作業。
那時我在文科班,還在看「最小說」,談了幾段莫名其妙的純到連手也沒拉過的虎頭蛇尾的戀愛,每天沒心沒肺。
我想,我永遠成不了顧里啊,我想,我好喜歡好羨慕顧里啊。
後來身邊的人昏天暗地的斗小三、互相騙、勾心鬥角步步為營的時候,我歪著頭在一旁看熱鬧,就差嘴裡含著個棒棒糖了。
我拉著朋友說「你看他們好像小時代哦」,我想,當林蕭就很好了吧,能看到能記錄,可是千萬不要被卷進去啊。
於是我看他們因為要背著原配上床而早上遲到;
於是我看他們為了留住情人而假裝懷孕;
於是我看他們在我身邊互扇耳光糾纏中扯斷了脖子上的項鍊摔壞了手機;
於是我看她聯合原配騙男人再翻過來被原配聯合男人整;
於是我看她他他他她一群人因為亂七八糟的糾葛把感情摔得稀碎四分五裂。
我笑嘻嘻的看著看著,想著「呀,真好玩兒呀。」
不看「最小說」之後,我似乎忘記了這群活生生的人,顧里,林蕭,南湘,唐宛如,有的時候我覺得她們應該是活生生的生活在這個世界裡,只是我沒有去看而已。
可是,我似乎沒有忘記想要成為顧里的夢想。
那個像林蕭一樣動不動就哭哭啼啼往別人身後躲的自己似乎越來越遠。
我學顧里放狠話、在對方最脆弱的時候狠心掉頭就走、刻薄、惡毒……哦,對了,還有別人說的任性。
我永遠記得在第一部《小時代》里,顧里在和顧源分手後整理了所有他送她的東西。
一件一件開好清單,放在紙袋子裡還給他,一句多餘的話也沒有,一個留戀的表情也沒有。隨後顧里冷著臉走掉,戴上墨鏡在汽車後排坐的筆直,剩顧源在汽車的尾氣里紅了眼眶。
我好喜歡這個情節。
隨後車窗緩緩關上,顧里放聲大哭。我好真的喜歡這個情節。
翻開那本灰灰的摺紙時代的時候,想成為顧里的時候,努力的成為顧里的時候,我從來不知道演好刻薄的劇情那麼耗費心力。我更不知道車窗緩緩關上後面的情節,要比演好把紙袋子扔在對方腳下的劇情更耗盡一切。
看到第三部的時候,身邊已經沒有傻乎乎會為小四的書花錢的人了,可是誰知道呀誰知道,我們人類此時擁有了ipad。
看結尾的時候我真的有被羞辱和被欺騙的感覺,為什麼一個見證了她們的和我的幾年的故事,就被這麼潦草的結尾了呢。
為什麼在讀這部小說的幾年中,我的所有的故事,都被這麼潦草的結尾了呢。
我一直認定,寫作的要件一定要包括情節、情懷、和文筆。
但不得不承認,「小時代」並不是符合我審美的一部小說。
講情節,它故弄玄虛大驚小怪起承轉合牽強怪異;
講情懷,雖然名牌和虛榮和錢都是我中意的東西,可是我固執的認為在純粹的寫作中它們不應被外化至那麼明目張胆;
講文筆,對於小四,我真不想講什麼文筆。
可是不得不承認,它的投影里有這個時代,有這個時代空洞的靈魂與故作堅強的人。
它矯情而時而顧影自憐,它感情飽滿又有點兒濃的發膩,可是啊可是,它看著我從林蕭長成了顧里,它看著每一個顧里的身體里,都住著一個笨手笨腳的林蕭。
我想這個結尾雖然潦草又漫不經心,可是,哪個結尾不是這樣呢。
快要結尾的時候有這樣一句話,原句我忘了,大意是說:借來的衣服,總是要還的,借來的人生,也是一樣。
她們站在光怪陸離的世界裡,往往覺得這一切都不是屬於自己的。
總是要還的。
我沒變成顧里,我放了狠話不知如何收場,我冷著臉轉了身回家就哭。我在簡訊輸入欄里打了惡毒的句子點了發送,我把看也沒看的郵件直接刪除,卻發現其實沒人在乎我說了什麼接受什麼。
顧里像是我借來的一件衣服。
我好喜歡的一件衣服。
今天舉例的只是在我青春里曾給我帶來感動和難忘的兩部作品。
這些你原本以為會一直連載的小說和影集都結束了,每一個人都困在自己的小小世界裡禹禹獨行,無數個想要尖叫的時刻,無數次洶湧至眼眶的情緒,無數條沒有出口的道路。
它們鬱結在時光的盡頭。
而我們究竟需要一個如何強大的內心,才能在這個世界上安然的度過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