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的鱘埔村,鱘埔女、蚵殼厝,滿足你的一切好奇心

2020-02-04     懶游的故事

分享一下我的泉州之行。泉州旅遊資源豐富,雖不如近鄰廈門知名度高,但泉州「世界宗教博物館」的城市名片,也足夠亮眼。除此,鱘埔村也是極有特色的一個景區,一定要去看看。

​鱘埔社區隸屬泉州市豐澤區東海街道,位於晉江下游岀海口北岸,背依鷓鴣山,三面臨海。鱘埔與2007年6月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重點試驗基地之一,2008年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走進鱘埔村,就看到鱘埔路上的海鮮市場,鱘鋪女在辛苦勞作中。鱘埔女與湄洲女、惠安女並列為福建三大漁女。鱘埔的男人一般出海捕魚或跑遠洋商貿船,鱘埔女不論寒冬暑月身背「卡仔」(魚簍),捲起褲筒或穿著「當仔」,戴著斗笠或「紅帆巾」,挑著竹籮,赤著雙腳行走在"蚵株」間,養海蠣、種海蟶或文蛤、捕紅蟹等;鱘埔女性個個精於心算、善於經營,她們或進城做販賣海鮮的生意,挑擔遊走於泉州的大街小巷和各大市場,市民們都稱:「沒有鱘埔女就沒有泉州的海鮮市場。」

​鱘埔村裡有眾多可以參觀的小景點,慢慢遊玩也需要一上午的時間。這條鱘埔路的盡頭就是鱘埔碼頭。

​鱘埔碼頭位於晉江入海口北岸豐海路鱘埔港,是刺桐古港的一部分。海岸線長為1.4平方公里,專供鱘埔漁船停靠,以及鱘埔村民的商貿運輸船停泊的傳統碼頭。

​碼頭上有眾多漁船停靠。

​沒想到的是,鱘鋪村還有旅行團來訪。其實,到鱘鋪村感受獨特民風民俗很方便,市中心就有1路公交車直達,鱘埔村是免費景區,自己來慢慢逛逛遊玩,不是挺好的嗎?

​鱘埔碼頭遇到幾個騎行的遊客,這才是遊玩鱘埔村的正確方式。

​找到這座鱘埔順濟宮可是不容易,走在鱘鋪村星羅棋布的小巷子裡,很容易迷路,打開手機地圖,明明看到順濟宮就在前方不遠處,可就是無路可走。我這暴脾氣,血往頭上涌,直接從一個破敗的無人居住的小院子裡,深一腳淺一腳地穿了過去,繞過一面石頭砌築的矮牆,眼前豁然開朗,順濟宮就在眼前。

​鱘埔順濟宮始建於明萬曆年間(1573~1620年),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加以擴建,民國二十年(1931年)重修。該宮坐北向南,現存為兩進,中有拜亭,外有拜埕,還有旗杆夾石及百年古榕樹數棵。宮建築面積約1500平方米。

​宮主祀海神媽祖,大殿面闊五間,進深四間,為硬山式。祀有大媽、二媽、三媽,配祀觀音。據傳施琅平台時曾蒞宮求籤靈應,平台後敬奉一匾「靖海清光」。左款:大清康熙二十四年。右款:提督,靖海將軍靖海侯施琅敬立,歲次庚午重修。現木匾為近年重立。

​順濟宮前的大榕樹。順濟宮建於明萬曆年間,宮前及周邊共栽了9棵大榕樹,後來隨人口不斷增加,順濟宮下面的村民居住區逐漸地向宮上遷移。在民國和新中國成立後,大榕樹被陸續連根拔起建房,至今只保留住這棵順濟宮右側的古榕樹。此樹年代久遠,又遭蟻害,又因西側有一樓房,許多樹枝被截去,樹幹只能往東長,整棵樹就成了「半邊樹」。

​順濟宮下面的這幢建築牆上,掛滿了大大小小的牌子,走進觀瞧,這裡原來是鱘埔村的文創攝影基地。一整面牆都是介紹鱘鋪村的歷史民俗和攝影作品。

​來鱘鋪村,一定要找幾家蚵殼厝好好參觀一下,至今完整的蚵殼厝鱘埔村還有十幾處。古代,鱘埔人以海上的大蚵殼當建築材料,建成獨特的蚵殼厝,由此成就一種建築奇蹟。砌蚵殼牆級講究技藝。這種蚵殼厝外型美觀,又具有冬暖夏涼之功效。

​鱘埔女箸花圍頭飾十分獨特,鱘埔女將秀髮盤於腦後,繫上紅頭繩,梳成圓髻,然後再穿上一支「骨髻」,另用鮮花的花苞或花蕾串成花環,少則一、二環,多則四、五環,再以髮髻為園心,圈戴在腦後。接著在髻新周圍、左右對稱插上幾支大紅、桃紅艷麗的髻花、絹花或鮮花,再插上金或銀製成的雙腳髮釵或梳子。使整個頭上,打扮得猶如一座春意盎然的小花壇,美麗芬芳。這就是被稱為「頭上花園」的「簪花圍」。來鱘鋪村,一定要注意觀察鱘鋪女的頭飾,很有意思。

​鱘埔村裡的關帝廟。

​鱘埔花米文化館。

​院內有著精彩的民俗展示,但這裡實際上經營著小茶館的生意,如果有人入內參觀拍照的話,不妨坐下來點上一杯清茶,慢慢欣賞。

​鱘埔村裡,充滿著節日的歡樂,幾位鱘埔婆婆身著盛裝在打牌消遣。鱘埔村有豐富多彩的民間傳說故事、歌謠、漁諺等民間文學,有南音、什音等傳統音樂,有火鼎公婆等傳統舞蹈,最為隆重的是每年農曆二十九媽祖的出巡活動,鱘埔女都身著特色的「大支衫」,頭上戴滿漂亮的鮮花手舉大香和旗子迎接媽祖的生日。

這個免費的景點很有趣味,下文開始咱們仔細逛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6KLXDXAB3uTiws8KcnJ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