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都會遇到一種神秘的力量,讓我們對孩子的行為感到莫名其妙,分分鐘把我們逼瘋:
「睡前親親抱抱舉高高3次,一次都不能少,也不能多。」
「我家必須爸爸坐右邊,媽媽坐左邊,他坐中間,不然哭!」
「寶寶吃香蕉,吃著吃著,自己用力過猛,咔,香蕉斷了。娃那個哭啊,還好我機智,用牙籤插在中間接起來,寶寶沒事了,繼續吃,還知道避開牙籤不戳到嘴。」
「帶雙胞胎寶寶坐電梯,要去的樓層被別人按了,寶寶瞬間崩潰。怕影響別人,趕緊出去重新等電梯,終於等來了下一班電梯,可惜還是被按了。想著去地下停車場坐電梯,應該不會被按,可寶寶非要在原地等。於是,那天我們在電梯間進進出出半小時才按到一次······最崩潰的是雙胞胎,另一個也要求按一次,我的心哭暈在商場啊。」
「回家一定要他來開門,我自己進來了,必須讓我出去重新進;玩具必須固定放在一個位置;我吃個藥一定要先把藥給他,再由他來給我······」
看著各位爸媽控訴自家孩子的「惡行」,原諒科大大帶著一顆八卦的心,笑了足足一小時。
你家寶寶,也有類似這樣固執、胡鬧的要求嗎?
其實,這是秩序敏感期的力量:這個階段的孩子,堅持做事情必須按照一定的程序,或按自己的設計完成。
如果我們偏離了秩序,他們會固執地要求「重新來一遍」。
如果我們不了解孩子秩序敏感期的特殊心理和行為,會覺得孩子被慣壞了、無理取鬧,進而直接斥責、打擊孩子的情緒反應。
這樣反而阻撓了孩子對標準和完美的追求,扼殺了他們的自律感,造成不安全感,導致孩子出現情緒混亂,變得焦慮不安!
面對這麼有原則的寶寶,我們該如何引導呢?我們怎樣利用這種力量,不費吹灰之力,讓孩子養成好習慣呢?
1
了解:避免對孩子太粗暴
隨著寶寶的成長,秩序敏感期呈螺旋式上升,分為3個階段:
因秩序破壞而哭鬧,秩序一旦恢復,寶寶就立即停止哭鬧。
為了維護秩序,常常說「不」,自我意識開始萌芽。
經常執拗地維護秩序,一切要重新來。
在1-3歲階段:尊重他的執拗敏感期。物品擺放要有固定位置,做事(吃飯、出門、睡覺、讀書等)按著固定的順序進行。
在3-5歲階段:尊重他的完美敏感期。不要破壞他對完美的迷戀和追求,尊重孩子的要求和意願。
在這個階段,也儘量不更換看護人。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護習慣和遊戲互動方式,頻繁更換看護人會讓孩子處在不斷的適應和變化中,給孩子造成困擾和焦慮,影響孩子秩序感的發展。
2
接納:別怪孩子太講究
每個孩子都會經歷這個非常重要的階段。秩序就是他們的內在需求,秩序感的滿足就是獲得安全感和認同感的方式。
這種看似「強迫症」的行為,我們就陪小傢伙一起做吧!
如果不小心破壞了孩子的秩序,不要指責,要盡力彌補。
如果有些事不能彌補,就接納寶寶的情緒,允許孩子發泄他的不滿和怒氣。
如果是孩子的不良行為,第一次出現就要處理。反覆出現時給予懲罰,當然不是罵和打。
可以罰站並不許周圍人理睬,可以讓孩子單獨待在房間的角落,讓他體驗不被人理睬的孤獨滋味,但要提前講清楚為什麼罰他。
3
利用:從小自律,再也不用你嘮叨
要求孩子有正確的秩序
孩子面對秩序被打亂時的執拗和崩潰情緒,我們常常感到無奈。
但如果我們利用他們的較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是不是一件美滋滋的事情呢?
幼兒期要培養生活習慣和行為習慣:早晚刷牙、飯前便後洗手、不亂扔垃圾、不挑食、按時吃飯睡覺等。
舉個例子:
有的孩子必須要把鞋子放在特定的地方,我們就可以引導他學習家務整理。
當寶寶第一次吃飯就被要求使用餐巾紙、不端著碗走、收好自己的碗筷。
過馬路時,要求孩子即使綠燈亮了,也要左右看一下是否有車,才可以行走。
在秩序敏感期,我們對孩子第一次提出要求時,往往一兩句話就奏效。
要求我們自己建立秩序感
有序地擺放家裡的日常用品,使用後及時歸位,尤其是寶寶的東西,我們不要隨便改變它們的位置。
儘量有秩序地做事。比如,從外面回來,先洗手、更換家居衣服,然後進行其他活動;睡前講故事、洗漱、睡覺等日常活動儘量按著固定的秩序有序進行。
儘量不要對孩子的居住環境做太大的改變。有時候讓孩子在沙發上睡覺,有時候讓孩子在自己的床上睡覺,又有時候在爸媽的床上睡覺,這樣就是在破壞孩子的秩序感。
如果寶寶經常感受的是井然有序的家庭環境,整潔規則的周邊小區,那麼寶寶就容易形成追求文明和規則的美好心理。
如果寶寶一直生活在雜亂無章的環境中,即便以後我們嘮嘮叨叨也很難改變孩子的習慣。
不慌不忙面對孩子固執又較真的秩序敏感期,把家裡收拾收拾,儘早給孩子一個良好的環境,建立規律、自律的生活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6I0u-nABiuFnsJQVphJ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