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語獨食記(七十三)吃一粒好吃的包子怎麼那麼難?

2019-11-27     吃遍福州馬語

馬語將不定期的推出獨食系列,所謂的獨食是指馬語一人覓食,覓的食都是馬友在帳號里推薦的,可能是燉罐,可能是蓋澆飯,可能是撈化也可能是牛滑等等,總之,是適合一個人去吃,且還想回頭吃的。

眾人眾口味,每位馬友精心推薦的獨食可能不適合你也不適合我,馬語也僅從個人喜好做個介紹,權作參考。

最近東部食堂的包子火了,可並不是每位市民都可以吃得到,於是很多馬友就諮詢我,福州哪有好吃的肉包嗎?我的答案是曾經岳峰村的晶晶有味和江厝路的楊記包子算好吃,可時間到了今天,岳峰村晶晶有味已經拆遷了,老楊的包子在我知道一些故事後(和包子質量無關)已經覺得不去也罷,那在碩大福州城難道就沒有好吃的包子?

包子是全中國人民的普遍性早餐,不論在天涯海角哪個犄角旮旯的鄉村城鎮,幾乎都能找到包子身影,頂多就是餡料的區別,但都統稱包子。福州做為幾百萬人口的省會城市,自然是遍地包子鋪,你從來不用為吃不到包子而擔心,但總為吃不到心目中的好吃包子而惆悵。

一粒好吃的包子應該啥樣?

首先,包子要大,不要小看這個,大小是第一外觀,尤其你吃過大包子後再看小包子,心裡就會嘀咕,這老闆肯定偷工減料,這包子不咋的。包子普遍2.5元起,但還是抵消不了物價上漲,包子老闆不能一直漲價,只好在大小上做文章,也情有可原。

其次,麵皮要鬆軟。很多包子鋪不知道是何原因,包子有一層風乾的外皮,抓在手上像一粒麵包,像這樣的包子是可以砸死人毫無胃口,更多的是包子皮沒有發好,硬邦邦,毫無生氣。好的包子皮要發的均勻,一口下去,皮有彈性,適當粘牙,充滿面香。

最關鍵的自然是包子餡,一分錢一分貨,老楊包子一粒3.5元,好吃就好吃在那比別家貴1元的餡上。現在許多的包子大家都感覺沒有原來的好吃,小時候吃包子滿口油滿手油,吃完那個嘴唇油光發亮幾里外都能瞧見,嘴巴里傳出誘人的肉香不說都知道你剛剛吃了一個包子,可驕傲啦,可現在的包子,哪有肉香,又有幾家可以堅持鮮肉做餡,用冰鮮或者冰凍還算好,就擔心用肉攤上剔下來的邊角料甚至淋巴肉,一想起這些就覺得不吃也罷。

一粒好吃的包子應該像下圖一樣,肉餡飽滿,肉汁豐富,一口下去見肉,不小心油會淌出流到手掌甚至沾了前襟,這個時候最好要一碗清湯麵,然後把肉汁從包子咬口中倒到面里,一舉兩得;肉餡要有肉味,吃起來要有嚼頭,肉絲有粘連,不能是類似泥狀不明物質,有肉有油的包子就是好吃包子,可這麼簡單的事情為何包子鋪們都難以做到,不理解。

說了這麼多,勉強推薦一家,位於東水路的晶晶有味,福州晶晶友味遍地開花,但也是居多搖頭,據岳峰村總店老闆介紹,這家是親戚開的,最接近總店味道,我吃過兩次,確有。

吃晶晶友味肉包,打包回家自然可以,但再加熱就差了許多,要剛剛出籠,正燙著,要幾粒大肉包或筍肉包,立馬在附近找一家沙縣小吃,要一碗清湯麵,如上文所述著吃;或者就蹲在路邊,這時也顧不了路邊行人目光,先吃再說,這包子,過十分鐘都差許多滋味。

吃了十家能寫一家多不錯,現在的小店經營成本非常高,你就甭指望什麼高湯什麼綠色,味精少放一點就覺得這家很不錯了,但哪有那麼多家值得寫值得推,下次我要去義序,據說那邊有鍋邊店和煎包不錯。

入群請加馬語微信號:fuzhoumayuzhe,暗號:馬友吃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6B_auG4BMH2_cNUglco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