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有很多魔幻的事情,迪士尼的《花木蘭》就名列其中。
從影片的主角到配角,浩浩蕩蕩的國際巨星團,吸引著大眾的眼球,吊足了人們的胃口。
但真正上映時,不僅海報做得讓人眼瞎,服裝、妝容、場景、劇情、主題通通都是詬病。
豆瓣的網友們,也是集體打出了4.7的低分。
一部中西文化碰撞的經典樣本,為什麼22年前的動畫版,就能取得成功?
而如今,滿屏大咖的真人電影卻在中國全線崩盤了。
或許迪士尼的電影《花木蘭》沒變,變的是我們。
20年前的《花木蘭》與我們
1998年、2004年,迪士尼拿著中國家喻戶曉的《木蘭辭》,分別改編成了動畫電影《花木蘭》、《花木蘭2》。
兩部電影,取得了口碑與市場的雙豐收,賺了3.2億美元的票房。
《木蘭辭》中,木蘭其實只是中國文學中虛構出了人物,她是一個替父從軍的孝女,也是一個身經百戰、建立赫赫功勳的巾幗英雄。
她的故事,最早出現在南北朝的一首敘事詩中,歷經千年,在明清時期,依然被改編、傳頌。
一個中國文學的故事中的女性,千百年來,備受中國人的尊敬。
花木蘭的身上,始終體現著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忠孝與保家衛國」的思想觀念。
在動畫片中,迪士尼將這一精神內核做了改動。
經過好萊塢的精心加工和包裝,花木蘭被塑造成了一位具有個人英雄主義的女性形象,符合了商業電影的要求。
動畫片中的花木蘭,在經歷了自我認同的危機後,最終做了認識了自己,實現了價值,獲得了成長。
一個中國的經典形象,經過一番改造,變成了迪士尼的公主。
當時,作為步入新時代的中國來說,動畫片《花木蘭》的成功,是在將中國的文化擴散出去。
那時的中國,需要更多的國家了解,認識,知道我們的文化。
不管當時的動畫,在服裝、故事、史實上是否考究,還是說改變了根本的精神內核,我們都不是很在乎。
畢竟,先走出去,才是我們比較關心的事情。
2020年的《花木蘭》與我們
2020年的《花木蘭》,是在動畫的基礎上,不僅加入了個人主義英雄,也加入了女權主義,想充分張揚女性的價值。
電影里,花木蘭需要誠實地面對自己的性別、並認可自己作為女性的力量,才能施展「氣」。
而鞏俐飾演的女巫仙娘,則和花木蘭形成對照,她是男權的受害者,無奈屈服於男權,花木蘭則選擇反抗,並證明自己的價值。
仙娘的加入,是在展現當下主流的女性思想及女性進步的縮影。就是造型真的雷到了。
比起老版的動畫,真人版的《花木蘭》看似更加小心謹慎地揣度中國觀眾的心理。
比如去掉了當年非議的木須龍、蟋蟀、祖宗的魂魄、活潑的祖母。
迪士尼還去掉了經典的歌舞橋段,也是因為導演不希望歌舞破壞了電影史詩級的感覺。
然而,時代在變,世界在變,中國也在變。
真人版的《花木蘭》,從妝容到服裝,從道具到場景,既不還原歷史,也不還原動畫,每一樣都能讓中國觀眾吐槽一番。
從誇張戲謔的鵝黃麵粉妝,到不分國家和朝代的東南亞服裝;
從很有「網感」的媒婆家對聯;到地理穿越的福建土樓;
從嬪妃宮女閒庭信步的議政大殿,到邪魅狂狷的皇帝形象;
集中西方風格於一體的服飾、盔甲、武器……
比起20幾年前的,現在的中國已經在影視上開始成長、成熟了。
這幾年的國產影視劇,在很多方面根本不輸好萊塢,迪士尼的場景特效,我們一點也不稀奇。
論中國古裝的水平,更是完全趕不上國產劇的水準。更何況,他們也不願意從服裝道具上下功夫。
假若迪士尼對中國市場有充分的調研,對中國觀眾的審美和口味有更多的了解和尊重,電影或許不會出現「橘生淮北則為枳」的錯位和尷尬。
對應國外市場,《花木蘭》的歐美影評得到了一定的好評。
這並不奇怪,某種意義上,這部電影實際是藉助了中國的元素,講述了一個西方觀眾愛看的故事。
迪士尼或許認為,有了中國元素,就能吸引中國觀眾,但審美上,卻依舊按照西方觀眾的口味。
這些年來,迪士尼一向習慣了文化挪用,他們把世界上經典的文學作品,以童話和傳說轉化為動畫片,《阿拉丁》、《風中奇緣》、《花木蘭》都是這樣產生的。
文化挪用沒什麼不好,但通過通過視覺的轉化後,是否考慮一下文化的正向輸出呢?
迪士尼的討好,更多的是對市場的討巧,他們在文化上並沒有真正的了解。
難道西方視角就不能講好一個中國故事了嗎?
能。
但前提是,要讓西方的視角嵌合中國的眼光,讀懂真正的東方文化。
文 / YiYi
圖片來源 / 網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6AsdnHQBd8y1i3sJWpT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