鑑賞摹制漢唐壁畫 西北大學學生在特色課程中感悟歷史文化魅力

2024-06-11     北青網

一塊泥板,幾支畫筆,在鑑賞與摹制中,漢唐壁畫靜默地訴說著跨越千年的沉澱……西北大學藝術學院美術學專業開設了社會實踐必修課程《漢唐壁畫鑑賞與摹制》,課程老師王江鵬和他的一屆屆學生們,讓古老的藝術在現代社會煥發新的光彩。

「對經典繪畫作品或繪畫主題的複製或再創作是中國藝術史發展的重要現象之一,也是延續發揚中國藝術精神的重要路徑。通過這門課程,同學們熟練掌握漢唐時期壁畫的繪製技法,感悟其風格特色,是對漢唐藝術審美層面的學習和延展;對壁畫作品本身的摹制,可謂是一種『物質層面的延續』,對保護傳承古代藝術遺產有所裨益。」王江鵬介紹,融合了陝西省地域特色和西北大學的學科優勢,這門長在「歷史地層」中的特色課「破土而出」。

西北大學藝術學院美術學專業開設的社會實踐必修課程《漢唐壁畫鑑賞與摹制》

準備、過稿、勾線、上色、做舊是唐墓葬畫的五步複製過程。用赭石粉餅或色線進行構圖,界定位置,勾出簡練的輪廓;再用淡墨線勾勒形體輪廓並開始關注局部的造型;接著進行設色,有單色平塗、暈染、點染、隨線描彩等技法,最後用墨線勾定,這是最見功夫的關鍵工序。

在摹制過程中,王江鵬鼓勵學生對不同時段、不同地域壁畫地仗層以及顏料層的特徵進行細緻的研究分析,從而採用適宜的方法復原壁畫藝術,力求達到原作的風神面貌。

「沒有一個墓葬的風格是完全一致的,每一位個性鮮明、技法各異的藝術家組合起來就構成了漢唐藝術史中繪畫的豐富性。」王江鵬表示,摹制工作並非對古代繪畫簡單刻板的臨摹,如何發揮創造性想像力並與古代繪畫匠師碰撞出靈感的火花是同學們個人功力與藝術修養的體現。

西北大學藝術學院美術學專業開設的社會實踐必修課程《漢唐壁畫鑑賞與摹制》

據介紹,這是一門鑑賞理論課,同時也是一門動手實踐課。多元學科的交融性質對學習這門課程的同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理論部分,王江鵬詳細闡述了漢唐壁畫的發展歷史、風格特徵和優秀案例;實踐部分,他帶著學生走出課堂,實地考察,近距離觀摩壁畫原作。

「近距離研究觀察非常重要,因為線條的生動程度不是隔著螢幕就能完全感受到的。」王江鵬說,隨著數位技術的高速發展,大眾能夠十分便捷地看到壁畫作品的數字成像,甚至能放大很多倍實現微觀欣賞。但是對於從事藝術創作和研究修復的工作者而言,欣賞原作仍然是不可替代的一步。

通過點和面的結合,同學們既了解了漢唐時期壁畫,也了解了中國傳統壁畫的發展史,看到不同時段壁畫在博物館中的呈現,感受不同時期不同地區匠師的繪製手法,就像穿梭千年與他們對話交流。

先修課程《傳統壁畫技法》也為《漢唐壁畫鑑賞與摹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教學過程中,王江鵬注重線條和勾塗上色技法的訓練,強調個性化指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技能。

西北大學藝術學院美術學專業開設的社會實踐必修課程《漢唐壁畫鑑賞與摹制》

課程自2012年起開設,隨著實驗室條件的改善和材料的不斷改進,課程質量有了顯著提升。在材料方面,王江鵬學習業內專家經驗,改進了材料製作方法,使移動更方便;在顏料選擇上,儘可能使用礦物顏料,以接近壁畫原本狀態。課程也請到了部分專家進行現場指導。

此外,王江鵬還引入了數字復原技術,對殘損壁畫進行學術性復原,推進了漢唐壁畫鑑賞與摹制的學術發展。

在學習這門課程時,同學們不僅得到了專業技法上的提高,也提升了自己的審美鑑賞水平。「這門課程更堅定了我未來從事美術品鑑賞與修復工作的想法,文物修復是需要不斷深耕的行業,希望能結合自己的專業知識進行博物館文物的宣傳講解,讓更多人了解文物、保護文物。」喬蔚然同學說。

「我們也將引進中古時期壁畫藝術史領域的學者來校做講座,提升同學們對這一時期壁畫的理解。還將邀請在文博領域比較知名的技師或者老師傅來教授壁畫地仗層的製作。」談到對課程的未來展望,王江鵬表示,將構建起壁畫技法訓練、西安周邊博物館考察、絲綢之路調研等「一條龍」的多元教學內容設置,打造完整的課程鏈和課程群,讓同學們精進好「摹制基本功」,也趕得上「技術熱潮」。

文/阿琳娜 趙欣悅

編輯/朱葳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69b046cdf5c8fa808799ae97bdc072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