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富懷念煤老闆

2023-12-16   老斯基財經

原標題:首富懷念煤老闆

但願煤老闆不是最後的底牌。

2016年1月,當年的國民公公王首富用不超過230億人民幣買下了美國傳奇影業。

據說這是當時中國公司在海外張羅的最大一起文化併購。

這一年,土豪們在海外買買買的規模達到了2210億美元。這個數字,超過了前四年他們在海外剁手的總和。

而且剁手最狠的不是國企,而是咱們的民企老闆。

他們這一年在海外達成的交易額是上一年的3倍,有51筆交易的交易額超過10億美元。

只是在山西、陝西一些地方,土豪們的日子就沒有那麼好過了。那裡的很多煤老闆連回家過年都難,因為背著一身債。

幾年前,他們在煤炭行情好的時候貸了款買礦挖煤,希望一舉實現財務自由,沒想到被套得結結實實。

上一年11月,全國90家大型煤企的利潤減少了500億元,同比下降91%,整個行業的虧損面達到了95%。

這種情況下,有關部門張羅著讓大煤礦吃下小煤礦,而小煤礦大多數屬於民企老闆。吃完這一波,剩下的就真是——

最後的煤老闆了。

上一次大夥這麼預判是在2012年。從當年5月3日至8月29日,三個多月里,渤海動力煤的綜合平均價格從每噸787元跌到627元。

山西一位煤老闆說:

現在的價格下,煤炭生產已經不賺錢了,很多煤企已經停工了,一部分處於減產狀態。

那幾年,也沒什麼人關心煤老闆的處境,大夥都在忙著創業、找投資。

沒了一個煤老闆,還有千千萬萬網際網路新貴。連煤老闆們都希望發現幾個網際網路新貴,為手裡的錢找個好歸宿。

煤老闆曾創造一個時代的傳奇,但不是經濟傳奇,而是故事傳奇。

其中一個傳奇是山西的那些豪車。在2005年左右,那裡私人擁有賓利、悍馬、勞斯萊斯等頂級豪華車的數量已經不止100輛。

在山西有個很拉轟的傳說,那裡的煤老闆們一次集體買進了20輛悍馬,孝義的煤老闆一下子就接了15輛,其餘被古交的煤老闆接走。

而在太原,一位老闆一人就擁有3輛不同顏色的勞斯萊斯。

當年,只要操著山西口音的人去買車,賣車的都會很熱情。

上世紀90年代,這些煤礦老闆,只要有一個人買奔馳,其他人就一窩蜂地跟著買。他們的買車原則是:

你買啥車,咱也買啥車。

當時的媒體批評煤老闆們盲目攀比,吐槽他們對車的性能與認識幾乎沒有,有的只是一種對品牌的麻木追求。

媒體的話不能說不中肯,但其實斯基也想要這種麻木的追求。

還有一個段子說,山西煤老闆上世紀90年代到京城掃樓,不講究商圈、交通那一套。

他們直接拿個圓規,以天安門為中心畫圈,找最接近圓弧邊邊的樓盤。

段子中的煤老闆在京城掃樓都是這麼掃的:

從1樓到41樓,所有朝陽面的房子全部拿下。

他們也不買別墅,別墅都在順義、懷柔郊區,對他們來說屬於有錢都沒處花的地兒。

還是長安街好,一推開窗就能看見來來往往的車和人。

煤老闆創造過傳奇,也見識過傳奇人物。當時山西有個官員要錢,就要得很傳奇。

他的辦公桌上經常會放一疊報紙,找他辦事的人看報紙有多厚,就要放多少錢。

當地有個部門想蓋新辦公樓,苦於手頭沒有經費。他們也想出了一個略帶傳奇色彩的創收渠道。

將目標瞄準煤老闆,從他們身上揩油,內斂一點讓他們捐款或贊助,簡單粗暴一點的就讓交罰款或直接張口要錢。

當時很多部門都被分配到了這類創收任務,籌集到了超過億元的建設資金。

這事收尾收得也很傳奇,這個部門的家屬院裡突然出現了一個炸藥包,這事才迎來了大結局。

咱們的編劇要是缺乏寫作素材了,找幾個煤老闆聊聊,能一口氣寫上幾部《人民的名義》,情節還更豐富。

不過咱的劇荒倒不是因為沒有好素材、好編劇,主要還是因為旋律變了。

見識了太多傳奇的煤老闆,其實是很難融入普通人生活的。

曾經有個「顯眼包」煤老闆為了曬一下自己的能量,帶著記者來到一個住著很多公職人員的小區。

他打了一個電話,用命令的口氣讓對方馬上下樓來見他。

當時是晚上11點多,對方穿著睡衣就下樓了,等他到了,煤老闆再告訴他:

沒事了,你可以上樓了。

他甚至很驕傲地說:

我不害怕他們找我的事,我害怕的是他不來找我,因為他只要來找我,我就可以用錢搞定他。

錢是孫悟空手裡的金箍棒,也是他頭上的緊箍咒。

在煤老闆的巔峰時期,他們和澳門也屬於雙向奔赴。

煤老闆喜歡澳門,在那裡進出身後都會呼啦啦跟上七八個疊碼仔,他們會像供著財神爺一樣供著煤老闆,一呼百應。

而澳門對煤老闆的喜歡來得更直接和熱烈:

人傻,錢多,速來。

2008年左右,有人陪著煤老闆去澳門,當時他看見煤老闆賭博全用現金支付時驚呆了:

好幾皮箱的錢,估計怎麼也有幾百萬元。

不過,煤老闆在澳門贏錢的故事沒怎麼聽說,輸錢的傳說倒是有很多,而且一個比一個驚悚。

一開始的版本都是千萬級別的,後來就出現了幾億的版本,到後面幾十億的版本也不覺得稀奇了。

煤老闆的錢有些可能是真輸了,有些只是向外「輸出」了,各有各的歸宿。

煤老闆這個圈子還有一種比較普及的文化,就是二奶文化。

二奶和煤老闆之間真正做到了價值互動,一個提供了金錢價值,一個提供情緒價值。

哥們,要論活得通透,咱們都得學學煤老闆:

我知道那些年輕漂亮的女孩子為什麼跟我——因為我有錢。我就是再丑,她們也不在乎。我也不在乎她們花我的錢,她們花得越多,我就越高興,這樣就證明我有價值。

煤老闆是一個神秘又獨特的圈子,圈子外的人進不去,圈子裡的人也很難出來。

就像有些煤老闆怕賊或者綁匪惦記,給自己家圍了3米高的牆,還得加一層鐵絲網。

只是一旦他們離開了那個圈子,想要再闖蕩一番並不是容易的事,很多「消失」的煤老闆因為無所事事,只能一套一套地買房打發時間。

這裡面的邏輯也很簡單:

煤炭利潤太高,賺錢太快,過慣了這種日子,看不懂也看不上別的生意。

挖煤這門生意,本質上先有煤礦,再有煤老闆。但像網際網路很多生意,先有老闆才有某一種商業模式。

很多煤老闆也想做高級一點的生意,他們覺得自己是九死一生過來的,現在要站著把錢給花了,但就這一點念想也很難滿足。

煤老闆們玩歸玩,內心還是覺得錢花在澳門、二奶、房子身上,不夠高級。

他們中的一些老闆也玩過網際網路,但發現這門生意真不是一般人能玩的。

搞點煤生意,他在北京招一個助理、一個會計就搞定了。搞個網際網路還得拿一整層寫字樓出來,全國還得搞幾家分公司,員工動不動就上千人。

搞過網際網路的煤老闆最後的心得是:

搞煤賠了,還能留下些固定資產;網際網路玩輸了,除了一堆伺服器,啥都沒剩下。

所以煤老闆喜歡的生意無非是看著高級,玩著簡單,只要砸錢就能搞定,賠了還能留下固定資產那種。

這也是為什麼最近咱們老能看到煤老闆重出江湖,在這裡拿下頂級豪宅,在那裡拿下豪奢酒店的原因。

這最後的一批煤老闆從黑金堆里爬出來,沒有讓錢消失在紙醉金迷的澳門、五花八門的投資里,自然是精明、理性的狠角色。

他們看中的自然是稀缺的資源,稀缺的生意,但凡邏輯複雜一點,他們都不想碰。

之前,山西大學有位教授研製出一種筆,找了當地幾個老闆幫著對接這項技術,沒有企業感興趣。

後來,這項技術被浙江一家企業引進了,人家一年就出口了十幾個貨櫃。

煤老闆的世界很小,屬於他們的生意也很少。

這個社會有煤老闆可能不完全是壞事,畢竟他們的審美還是很過硬的。但如果只剩下煤老闆願意出手,一定不是好事。

希望最後一批煤老闆,不是最後一批白衣騎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