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的主體性助推教育公平

2024-10-16   中國教育新聞網

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主題與領域,推進教育公平既事關教育質量的提高、師生的幸福成長,又事關社會公平的提升與人民美好生活的實現。長久以來,教育實踐者與研究者對教育公平進行了很多投入和研究,但從教育公平本身具有的理想性來說,對教育公平的現實投入與創新探索一直都是必要的。

在有關教育公平的公眾言論和學術探索中,教育公平內涵的去公共性和分解化現象特別值得注意,其帶來的風險需要重視與規避。在日常的教育公平言論中,一些談論者僅因自己在教育中的一些損失或與他人不同,就認定是教育不公平,這實際上就是一種去公共性的教育公平觀。同樣傾向的教育公平認識也會在一些研究中出現,這些研究對教育公平的判斷和思量也主要以「是否與他人一樣」為標準。此外,在日常社會輿論和一些教育研究中,教育公平的內涵也常出現被分解化的現象和傾向。這種認識方式常常直接把教育公平分解為起點、過程和結果三個維度,對教育公平的最終評判只是把這些維度的情況做累加或概括。可以說,教育公平內涵的去公共性和分解化傾向對教育公平的判斷與提升都具有風險,它們可能會從根本上瓦解教育公平的社會性與精神內核。去公共性的教育公平觀可能會讓教育公平滑向個人主觀立場或抱怨,而分解化的教育公平則可能讓教育公平發生形式主義的偏差。所以,當前對教育公平的實踐與探索特別需要從明確教育公平的基本立場和精神內涵出發。陳秀教授所著的《主體性視域下當代中國教育公平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就是這個方向上值得關注的一個特色探索。

主體性是這本著作最引人注目的一個關鍵詞,也代表著這本著作的中心視角和思維出發點。在對古今中外主體性理論進行廣泛關注和分析的基礎上,本書深入理解並概括了馬克思主義的主體性內涵,進一步明確「主體性是指人作為活動主體對活動客體的作用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自主性、能動性、創造性和自為性」。在這些基礎分析認識之後,本書構建了最為重要的觀點立場:「教育公平的主體是現實的人。」事實上,這個觀點立場對於深入理解和推動教育公平來說是至關重要的,這牽涉到推動教育公平的根本目標。

雖然教育公平本身一定會涉及個體層面之間的一致性和差異性增減問題,但教育公平更要涉及的另一方面則是教育的整體結構或整體狀況問題。從根本上說,只有特定的教育整體結構或狀況通過調節個體之間的一致性或差異性水平,從而保障所包含的每一個體的可能發展和提升,才是教育平等所指向的最高理想。可以說,單論教育整體結構或狀況不應是教育公平的全部所指,單論個體之間在整體中的一致性或差異性狀況也不是教育公平的全部所指。教育公平除了這兩個方面之外,還包括著最終要實現的教育活動所涉及的個體發展和提升,即教育中人的主體發展。

教育公平是教育中人的主體性提升的現實前提,也需要教育中人的主體性提升來保障和助推,是同時實現教育整體發展與教育中人的個體發展的基礎機制。本書提出「教育公平正是在人的主體性演進的過程中尋求其合理性和公正性的平衡點」,這是對教育公平和人的主體性之間關係的最集中表達之一。本書花了大量的筆墨分析教育主體問題,認為確立教師與學生的「雙主體」定位對教育公平實踐至關重要。這實質上就是看到教師和學生的主體性既是教育公平實踐的必要條件,又是教育公平實踐結果的核心衡量標準。

教育公平實踐是重要的社會實踐,明確其實現動力與方式是特別重要的推進思路,明確和推動基於主體性追求和發展的教育公平實踐機制是當下的重點。本書在全部的分析之後,明確提出了教育公平實踐的核心動力來自「教師和學生對教育解放和對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公共理性與社會公平」,實現方式主要有觀念引導、實施創新、創設環境和終身教育。這裡除了人們常能取得一致認識的方面之外,特別需要強調的是「公共理性與社會公平」因素,這個因素可以從邏輯上把教育相關的更多主體納入教育公平實踐的系統。事實上,教育作為一種開放環境下的社會活動和事業,本身牽涉著眾多主體,在教育發展的宏觀層面會存在明顯超出教師和學生角色的其他類型教育主體。對於本書而言,從邏輯上把這些主體及其存在層面作為「公共理性與社會公平」,是對邏輯嚴謹性的提升。

教育公平是教育發展的標準,也是教育人的美好理想,還是保障教育整體和教育中個體同時發展的現實機制,在推進教育公平實踐中聚焦教育中人的主體性狀態和水平是特別有價值的一種思維方式。

(作者系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副部長)

《中國教育報》2024年10月16日 第10版

作者:余清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