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丨保障性住房建設該怎麼做

2023-12-26     中國經濟時報

原標題:熱點丨保障性住房建設該怎麼做

圖片來源/攝圖網授權

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周雪松

前不久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加快推進保障性住房建設、「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城中村改造等「三大工程」。近日召開的全國住房城鄉建設工作會議也強調,實施好「三大工程」建設,加快解決新市民、青年人、農民工住房問題。眼下,住房保障工作仍然任重道遠,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採訪的專家建議,可以學習借鑑日本經驗,大力建設公職人員宿舍型保障房;同時還可以複製「1998年房改」經驗模式,這樣就可以快速地創造中國新一代中產階級。

中國人民銀行原研究員宋鴻鈞最近在日本考察發現,日本公務員宿舍的租金很便宜,這種宿舍屬於政府產權,租金僅約10000日元/月。宋鴻鈞近日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按照匯率粗略計算,10000日元可兌換人民幣470元左右,考慮到日本工資收入水平和中國的差距,10000日元/月左右的房租在中國相當於100元/月左右,租金非常便宜。

宋鴻鈞告訴記者,日本的公務員宿舍除了只是象徵性地收取租金,公務員可以長期居住,當然這種宿舍只有使用權,沒法繼承,不過如果家庭沒有經濟能力,孩子可以繼續住,但是孫子不可以住。這可能是制度設計上的一種考慮,防範公務員宿舍被長期非法占用。

宋鴻鈞表示,目前日本房地產在泡沫破滅後還在恢復當中,其住房保障模式特別是公務員宿舍這種制度設計很好,值得中國借鑑。

在宋鴻鈞看來,中國現在有大量的房子賣不出去,就像銀行有大量的資金不敢貸出去一樣,並不是沒有需求,而是供需矛盾沒有解決好,保障房的需求還是很大的,可以把賣不掉的房子轉為保障性住房,資源充分整合是政府的職責。

由於房地產市場低迷,近來土地市場也明顯降溫,對土地財政依賴較大的地方政府壓力較大。廈門大學教授趙燕菁最近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當前,商品房供地的收縮勢必導致固定資產投資下降、居民居住成本上升。如何補上這一缺口?在趙燕菁看來,應該由大規模的保障房建設來擔當。

趙燕菁對記者表示,保障房建設的規模要儘可能大、儘可能快。如果新建5000萬套保障房,一套50平方米,平均造價5000元/平方米(含基準地價),拉動固定資產投資就是12.5萬億元。由於有穩定的租金,這部分投資的質量要遠好於邊際收益遞減的「鐵公基」和「新基建」。

大規模的保障房建設不僅是投資,由此帶來的家電、家具和裝修的巨大消費,足以彌補商品房下降的需求缺口。通過保障房建設,可以直接拉動居民消費,為市場快速注入新的動能。

趙燕菁告訴記者,新加坡「少量高價商品房+大量低價組屋」的住房結構,證明「商品房」和「保障房」兩條腿交替並行,可實現「平穩健康可持續」的房地產市場發展。中國「1998年房改」是一次被嚴重低估的偉大創新。事實證明,中國的房改比新加坡效率更高,不僅直接打開了地方政府直接融資的大門,而且創造了中國第一代中產階級。

他說,可以考慮用「1998年房改」的辦法,將所有城市人口變為擁有商品住房資產的有產階級。通過限定資格(無房、有穩定就業)、限定價格(以成本為基準)、限定標準(每套面積)加上較長的解禁期,就能實現政策性住房與商品房市場的有效區隔。而穩定租金和到期可以進入商品房市場,使保障房自身就可以成為合格融資的抵押品,從而徹底解決保障房融資難題。房改後的保障房如同解禁的期權,會通過房價上升分享城市公共服務提升的溢價,有的家庭就可能以較快的速度致富。

「好的政策不是沒有瑕疵的政策,而是能夠平衡短期危機與長期利益的政策,是能夠識別出戰略優先的政策。」趙燕菁強調。

本公眾號版權歸中國經濟時報所有。如轉載或引用本文內容須經許可,並註明轉自中國經濟時報。

熱點連結

民生論談丨用標準讓基本公共服務惠及全民

解讀丨新動能不斷釋放城市新活力

劉世錦:現階段更需要理解保護弘揚企業家精神

專訪丨余國:能源體系建設已進入韌性時代

總 監 制丨王輝

監 制丨李丕光 王彧 劉衛民

主 編丨毛晶慧 編 輯丨陳姝含

【中國經濟時報--中國經濟新聞網 http://www.cet.com.cn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678ea9c7e9875a694f5e915cf874f86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