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品鋪子史上最大規模降價,貴价零食店撐不住了?

2023-12-05     VISTA看天下

原標題:良品鋪子史上最大規模降價,貴价零食店撐不住了?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三億世代

(id:Sanyishidai)

原標題 | 良品鋪子背水一戰

出品|虎嗅商業消費組

作者|齊敏倩

編輯 | 苗正卿

在經過了3個月以上的反覆斟酌後,創立17年的休閒零食企業良品鋪子,做出了創業以來最大的人事和經營策略調整。

11月27日,武漢東西湖區的良品大廈里,楊銀芬被選為良品鋪子董事長、總經理,負責日常經營事務。在這次履新前,楊銀芬擔任公司副董事長。隨著掌舵者更迭,原董事長、總經理楊紅春卸任,保留董事和戰略委員會委員職位。

楊銀芬和楊紅春,曾是在科龍電器一起工作的老同事、良品鋪子的創業合伙人,二人也都是良品鋪子的實際控制人。

楊銀芬上任CEO後,第一刀就砍向了價格。11月27日良品鋪子發布公告,宣布實施17年來首次最大規模降價,300款產品平均降價22%,最高降幅45%。虎嗅獲悉,在良品鋪子的核心團隊中,楊銀芬素來傾向於根據消費者的需求來進行業務的調整。在成為良品鋪子掌舵者後,他走出的第一步棋就暗合這一風格:先是順應消費者需求,在保證品質的基礎上降低價格;之後,再把改革主線向創新和提升內部效率上聚焦。

在良品鋪子內部,楊紅春被稱為「楊總」,楊銀芬被稱為「芬總」。其中,楊銀芬又因做事果斷,得了個 「楊一刀」的花名。在熟悉楊銀芬的人眼中,他更喜歡研究新技術、新趨勢,在十多年前良品鋪子往線上渠道轉型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良品鋪子的這次換帥、降價,也被解讀為良品鋪子在關鍵時刻,邁出的重要一步。

眼下,這家零食企業,正面臨著創業以來最艱難的時刻:線上銷量不振,線下渠道正遭遇著同行圍追堵截,今年前三季度,公司營收和凈利潤均出現了雙位數下滑。就像楊銀芬在上任後的公開信中說的:「已經不僅是活得困難的問題,而是活不活得下去的問題。」

表面上看,良品鋪子遇到的經營困境,和消費大環境以及零食行業這兩年的激烈動盪有關。消費者越發重視性價比,而主打性價比概念的量販零食店正在線下渠道攻城拔寨。但拋開競爭、價格戰這層外在因素,從良品鋪子自身看,公司內部也滋生出不少大企業病,碰到外界環境驟變,便出現了「大象難以轉身」的問題。

實際上,早在今年8月份良品鋪子周年大會上,時任副董事長的楊銀芬就第一次當著全體員工的面表示「公司目前遇到了生死考驗,需要全員求變。」他告訴虎嗅,在那次公開講話前,他花了兩周時間走市場、復盤公司這幾年走的彎路,思考下一步又該怎麼走。

01

「貴,變得不合時宜」

在11月初和虎嗅的交流中,楊銀芬把良品鋪子的「難」,歸因於「三浪疊加」:一是,消費大環境的變化;二是,行業內部量販零食店正在線下「圍攻」,三是,內部滋生了一些大企業病,對消費者需求變化反應太慢。

楊銀芬之所以強調「三浪疊加」,是因為,如果這三股浪單獨襲來,或許對良品鋪子這樣的體量來說,短期內都只是「皮外傷」。可現在,三股浪疊加在一起,讓良品鋪子有些措手不及。

這三股浪中,最來勢洶洶的,當屬今年整個消費行業都很關注的量販零食店。據第三方機構統計,目前整個量販零食店規模已經突破萬店。這些量販零食店,主打「低價心智」,在資本加持下,不僅迅速開店,還在行業內掀起了一場價格戰。11月中旬,趙一鳴零食和零食很忙合併,被業內視為量販零食店進一步規模化的信號。

量販零食店,對良品鋪子帶來了直接衝擊。「有的就貼著良品鋪子的店開,不僅節省了自己選址的時間,還可以把良品鋪子當成價格錨點。」一位零食行業的資深從業者評論道。

圖為:量販零食店

值得注意的是,這場來自量販零食店們的「突襲」,對良品鋪子而言並非「毫無預料」,但之前,零食老大哥面對「風吹草動」沒有及時做出改變。

楊銀芬告訴虎嗅,其實早在2019年,他們就關注到了量販零食店的業態,但當時完全沒想到這種業態能打開下沉市場的線下渠道。

甚至就是在這一年,良品鋪子毅然決然地走上一條與量販零食店不同的道路:發力高品質零食。楊銀芬說,他們當時地判斷是:「直接吃進肚子裡的東西,相信大家都想吃點好的。」

時至今日,楊銀芬也堅信這樣的戰略,他們更願意把過去描述為「戰略正確,但具體戰術值得復盤。」

楊銀芬告訴虎嗅,過去在追求品質這件事上,良品鋪子可能做了一些消費者不關心的創新和品質把控。他舉了一個例子:按照良品鋪子的產品要求,每日堅果裡面的核桃仁,必須是完整的二分之一顆,核桃外面的棕色表皮甚至不能有掉落。而在堅果的採購環節,良品鋪子要求供應商定向採購指定規格的原料。這些「要求」帶來的直接結果是:原料等級高,採購成本一直居高不下。

但一些生產成本的增加,並沒有直接讓消費者感知到價值感。

久而久之,這樣的產品多了,就變成了一個「陷阱」:一方面公司有對品質追求的基因;另一方面,這種追求並沒能如實傳遞給消費者。「就像《創新者的窘境》那本書提到的,領導品牌性能越來越高、價格也越來越高,也逐漸偏離消費者需求。」楊銀芬總結道。

甚至,在楊銀芬看來,之前良品鋪子在傳播端也沒向消費者傳達好產品的「高品質」,導致消費者對良品鋪子的產品品質,心智認知不夠,只覺得貴。

在這樣的情況下,隨著後疫情時代消費分層越發明顯,部分消費者開始對價格更為敏感,良品鋪子面前的局面就變複雜了。一位業內人士表示:「貴,在當下這個時代,尤其在量販零食店的映襯下,顯得很不合時宜。」

面對市場變化,據知情者透露,良品鋪子內部對要不要降價、要不要改變經營策略,討論、糾結過一段時間。但這個過程中發生了一件微妙的事,或許加速了良品鋪子內部的決策過程。

2023年年中,一家量販零食店在良品鋪子的大本營武漢開了店。在一位業內人士看來,這件事對良品鋪子的影響不小。

02

「楊一刀」砍出兩刀

就在這次「對手把店開到家門口」事件後不久,高層開始仔細復盤公司過去的產品、渠道策略,想辦法適應市場變化進行調整。

8月份開始,楊銀芬密集探店、並重新理順內外部關係,為降價以及業務調整做準備。但對於一家有著17年歷史的公司而言,降價這樣的關鍵決策顯然不能倉促定製。為了給出一個合理方案,良品鋪子的高管們經過了三個多月的研究,11月末確定了最終方案:復購率高的爆款,是良品鋪子本輪降價的主力。

楊銀芬向虎嗅坦承,自己思考的一個關鍵難題是:如何在利潤和價格之間找到平衡點。

雖然,良品鋪子和量販零食店都屬於渠道品牌,並不直接承擔生產環節,但從商業模式看,二者有著明顯差別:量販零食店是純渠道模式,只要做選貨的工作即可;但良品鋪子是渠道加產品的邏輯,會參與到上游供應鏈的產品研發、生產中去。良品鋪子和供應商的合作模式,決定了公司不能一味向供應商壓價,更不能隨意更換供應商。簡言之,在降價這件事上,良品鋪子要理順的利益關係更複雜。

楊銀芬也逐漸覺察到了自己的變化。他自認為,原來是個做生意大手大腳的人,之前他跟供應商做生意的思路是:「你先按照我想要的把產品做出來,價格好談。」現在,楊銀芬雖然時不時還跟供應商一起聚會,但會經常給供應商做心理按摩,讓供應商適應市場變化、意識到降價的必要性。

僅靠溝通是不夠的,良品鋪子把目光盯向供應鏈。為了給產品降價爭取空間,良品鋪子在供應鏈端開始做「擠水分」動作。對外,楊銀芬努力讓供應商變得規則化、市場化,「比如開心果,只要是美國當年的新貨,口感差異其實不大,我就會去市場比價,然後把供應鏈的水分擠出來。」

針對一些爆款產品,良品鋪子開始採用「先顧規模,後管利潤」的做法。紫皮腰果是良品鋪子今年的新品爆款。這種原料型產品,通過大宗原料直采,能大量降低原料成本。良品鋪子直接提供資金給供應商採購原料,供應商只賺加工費,這樣一來也就有了更大的降價空間。虎嗅獲悉,目前這款產品的價格,已經打到了低於市面上多數品牌。

「楊一刀」的第二刀,砍在了消費者感知不到的產品成本上。一位相關人士告訴虎嗅:「過去,消費者不像這兩年一樣,如此看重性價比,良品鋪子的日子也比較好過,所以很多類似沒有實際價值的成本,就被忽略掉了。」

今年,楊銀芬讓內部全部站在消費者的立場上,重新理解「品質」這件事,「公司花在品質上的每一分錢,都得能被消費者感知和認可。」過去幾個月,經常有各種背景的人被請到楊銀芬在良品大廈3樓的辦公室內,一起探討當下消費者是什麼樣的,喜歡怎樣的產品、品牌表達方式。

在執行層面,為了保證價格策略落地,楊銀芬給團隊劃了一道「毛利紅線」,只要產品毛利超過這條紅線,就得找他親自審批。除此之外,他還在讓技術部門研發一套針對終端銷售的系統,無論線上渠道還是線下門店,只要某款商品賣得太貴,系統就會阻止訂單支付。

03

要把組織「切小」

降價,雖然是良品鋪子當前階段最重要的工作,但在楊銀芬看來,僅靠價格並不能解決良品鋪子真正的問題。

「產業從不成熟走向成熟都要經歷價格戰」楊銀芬說道。價格戰的表象之下,更深層的原因是產業鏈上游產能過剩,短期來看,這也正是量販零食店的紅利所在。

一位零食行業的資深從業者表示,零食行業上游有大量小工廠,因為門檻低,一個人做了之後,身邊親戚朋友跟風做的很多。「需求往下走,上游直接就懵了,我們就遇到過訂單被撤了,產能閒置的廠子,要虧錢給我們供貨的。」

良品鋪子面前的環境正在變得更加複雜:上游,產能過剩;下游,消費者開始對價格更為敏感;競爭格局上,新舊對手正在讓競爭更為激烈。這意味著,良品鋪子需要通過一場進化,去適應這種更複雜的環境。

有零食領域分析人士認為,降價對於良品鋪子而言其實是短期的一劑猛藥,從長遠看良品鋪子需要從公司自身產品、渠道以及組織管理調整。「它需要變得更靈活、能夠針對不同消費者更快速、靈活、敏銳地響應。」該人士認為,很多大品牌正在為了更加靈活地適應不同需求,都在主動把產品矩陣、組織架構切「小」。

楊銀芬也同意這種做法,應對價格戰後,組織升級將會是他調整的方向之一。

現階段,楊銀芬把精力聚焦於產品和門店兩塊。他希望在這兩方面良品鋪子能夠有所創新並做得越來越「細」。

以產品為例,在楊銀芬的規劃中,良品鋪子今後會向其他品牌學習,把產品定位、價格段拉開,還會有金字塔端的產品,同時在保證品質基礎上,也會有更平價的產品來吸引年輕人。

在線下渠道側,近幾個月,楊銀芬花了大量時間實際看店,看自己品牌的門店,也看競爭對手的門店。楊銀芬希望良品鋪子之後在門店端做出差異化。

以湖北市場為例,良品鋪子的門店種類很多,包括社區店、商場店、交通樞紐店等等,過去這些店都是用一套標準,「裝修、陳列和產品組合都差不多」楊銀芬說道,接下來,他會重點做店鋪差異化,不同的門店,產品、裝修和大小都得不一樣。

圖為良品鋪子門店

比起產品、門店的創新,提升組織效率、對抗內部運作的慣性,被楊銀芬視為另一個關鍵考驗。

在上任後發的全員信中,楊銀芬直言不諱地談到了內部大企業病的問題:組織臃腫、追求流程細節的規範和嚴謹而喪失組織活力……

過去做管理的時候,楊銀芬喜歡通過「換人」解決問題,但他現在覺得,企業是個系統,換人解決不了長期的問題,得改變系統運行的要素、流程、文化氛圍等等。

內部管理方面,楊銀芬目前的策略是,先統一思想,通過反覆宣講讓公司上下統一思路;然後設定目標、用事實說話,結果導向。「沒有特別好的方法,因為改變人是很難的,成年人只有自己痛了才會主動求變。

目前,良品鋪子內部採用的是「KPI」加工作任務的考核機制,楊銀芬告訴虎嗅,明年在內部考核中會更強調經營主體的績效,強化末位淘汰的力度。組織架構方面,他不準備做很大變動,不過也會嘗試把組織調的更「小」。比如產品部門可能會按照品類切,把其中有機會的品類單獨拿出來,形成小的產品部門,這個部門的人可以直接和渠道等部門對接,為自己的產品銷量負責。

楊銀芬給自己定了一個「兩個半年」的目標:今年下半年,目標是先把公司從不斷下滑中穩住;明年上半年,一系列調整要在經營業績上看到成效。

「現在競爭這麼激烈,我們要先知道自己去的方向,然後必須適應外部的變化,要活著去到那個方向。」楊銀芬對虎嗅表示,他認為「革自己的命」是最痛的,但也只有這樣才能活下去。「不走這條路,就是死路」,楊銀芬意味深長地說道。

· 一 周 熱 點 回 顧 ·

降價自保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66ea90adb3a782be32e8e2ea35d7906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