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長行原創丨我們都是曠野赤子(散文)

2023-11-12     真言貞語

原標題:周長行原創丨我們都是曠野赤子(散文)

我們都是曠野赤子

文/周長行

去年11月,筆者近郊遊時偶遇一株新鮮可愛的野花,順手拍攝下來,遂寫了篇小文《荒草叢中遇到她》,發到公眾號上分享。沒想到卻引來一場爭辯,至少有幾十個讀者參與進來。

其爭辯聚焦在那株野花的名字上。有人說它是蒲公英,有人說它是中草藥小薊,還有人說它是「鬼格子針」。但是,沒有一個人能夠拿出頗有說服力的說法,大家似乎也沒多大興趣在這方面窮根究底。

是的,充其量不過是一株小野花而已,看過了,拍過了,寫過了,議論(爭論)一番也就過去。

我也想放下它,然而,「遇見」卻不肯放過我。今年四五月份那次39天的旅遊,7月中旬的杭州游,其間我們似乎總是碰到關於一株花一棵樹一片草的爭辯。有時是我討教於別人,有時是別人詢問我,有時大家問在一起,索性吵吵嚷嚷,嘁嘁喳喳,於是就又掀起一場場辯識和爭論,好不熱鬧矣。

這樣爭辯一下不是壞事,起碼能幫助我們認識一些花草樹木,我還動了要給教育部寫信的念頭,建議他們強化一門課程:《植物學》。如今我們對花草樹木太孤陋寡聞了。好像大家剛剛才醒悟:生活不能離開《植物學》,我們不能總是在門外邊嚷嚷。

很多年來,我一向對花花草草不大關心,甚至視而不見,乃至於對它們姓甚名誰持無所謂的態度。然而,如今退休了,閒下來了,老了,才覺得花草樹木格外可親可愛可依靠。尤其是在家裡伺弄了幾盆花草後,有了切實地接觸;外出機會多了,遇到的花草樹木多了,各種見識積累在一起,這才萌生出「我們都是曠野赤子」的感嘆,我們應該情同手足,親如一家呀。

我不僅想知道它們的名字,而且還想進一步了解它們的習性、癖好和成長規律等等更多的東西,比如「草木文化」之類,比如《詩經》里的植物,比如《紅樓夢》里的花草樹木擬人化的描寫,誰是松?誰是竹?誰是芍藥?誰是玫瑰?在那個年代,是多麼開放的意態情懷啊。我還買來一本《中國古典文學中的植物世界》來讀。多麼富有趣味啊!讓我大開眼界。一花一世界,一樹一菩提的感覺和神往與日俱增。

於是,在花草樹木面前,潛移默化,不知不覺,我就變成了一個勤學好問的小學生。

我常常去遛彎的濟寧「市民公園」和太白湖公園裡的一草一木,都成了我的好朋友。什麼雞爪槭啦、烏桕樹啦、垂絲海棠啦,雞油樹、合歡樹、亂子粉黛草啦等等上百種花草樹木,我不僅能夠直呼其名,而且對於它們的身世淵源,也能夠侃出一二哩。

就說烏桕樹吧:落葉喬木矣,種子外面有白蠟層,可用來制肥皂、蠟燭等。種子可榨油,樹皮和葉子均可入藥。初冬時節,它的葉子嫣紅得與紅葉楓有一拼。因此,我還給它弄出來兩句詩曬到了網上尋開心:紅紅的葉,白白的豆,它的美名叫烏桕……

註:寫於11月12日。插圖一:初冬時的主色調,尚根發拍攝;插圖二:藍天下的紅葉之吟,尚根發拍攝;插圖三:迎冬開放的野花小薊,周瀟湘拍攝。

【作者簡介】周長行(男),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高級記者、詩人。著有長篇紀實文學《鵾鵬騰飛的地方》《大山的呼喚》《大京九解說詞》《趙忠祥寫真》《喬羽戀歌》《不醉不說喬羽的大河之戀》《大國詞人喬羽傳》《偉大的我們》《大浪淘金》;中篇報告文學《岩石歲月》《悠悠玉蘭情》《巷道雪洞》。詩集《句子的隊伍》。作品曾獲《解放軍文藝》大獎,全國五個一工程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65d30d1552bb5a00965a1e8dc60d589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