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庫論道丨製造業發展新質生產力應緊抓智慧財產權質量這個關鍵

2024-08-26     中國經濟時報

王磊 張夢茹 王芳芳

國家知識產權局近期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我國國內發明專利有效量達到442.5萬件,發明專利數量增長勢頭強勁。不斷增長的發明專利積累對我國製造業創新發展發揮了有力的支撐作用,與此同時,發明專利「多而不優」「散而不精」的問題仍然突出,亟待以「質變」為發展新質生產力蓄勢賦能。

製造業發展新質生產力,智慧財產權亟待「質變」

未來產業領域面對新的勞動對象,亟待原創性發明等創新突破以占據產業發展的制高點。以量子信息領域為例,在全球量子信息產業專利申請中,我國的專利數量最多,但高質量發明專利40%以上卻集中分布在美國,我國的高質量專利數量不到美國的一半。從技術細分來看,我國在量子通信技術上專利優勢明顯,而在量子計算技術上難以與美國匹敵,在量子測量和量子應用領域,雙方則不分伯仲。

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面臨先進生產工具對外嚴重依賴風險,亟待掌握關鍵核心技術智慧財產權,加快實現高端設備、裝備等國產替代。發展新質生產力有賴於掌握先進生產工具。目前,我國部分重點領域先進生產工具缺乏,原因在於核心技術專利尚待突破。

例如,在半導體製造工藝不可或缺的生產工具——光刻機領域,EUV光刻技術全球專利申請超過25萬件,技術主要來源於日本、美國、韓國,中國大陸創新專利明顯不足,排在第四位。從創新主體的高質量專利儲備上來看,荷蘭的ASML無論是在全球還是中國的高質量專利數量均位居第一,而在全球排名前十的創新主體中,中國大陸僅有上海微電子裝備一家公司擠入第十名。從核心技術專利實力來看,EUV光源技術被美國的英特爾、AMD、IBM等形成的聯盟壟斷,掩膜技術主要由日企掌握,透鏡技術則掌握在ASML手中。

我國傳統產業領域亟待依靠自主智慧財產權創新成果實現技術改造,「舊貌換新顏」。作為現代化產業體系基底的傳統產業在製造業中占比超過80%,是培育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陣地。傳統產業發展新質生產力須以新技術實現改造提升,通過智能化、綠色化等自主智慧財產權技術優化工藝流程,提高產品附加值,煥發新的生機活力。這對工業軟體等「四基」領域掌握核心技術自主智慧財產權和產業化應用提出新挑戰。

我國優勢產業領域面臨已開發國家的追趕和遏制,迫切需要以突破性專利技術成果實現技術疊代升級,鞏固和擴大既有優勢。例如,在太陽能電池領域,關鍵性材料被美日韓壟斷,三者專利申請量合計占比達總量的54.73%,導致POE膠膜離子等部分環節仍未擺脫對外依賴。在鋰電池領域,我國專利申請總量位居榜首,但日韓海外布局積極,在單體、隔膜、電解液領域構建關鍵核心技術專利壁壘,中國鋰電池企業出海過程中仍面臨智慧財產權訴訟風險。此外,我國新能源汽車專利數量規模優勢明顯,但與車載晶片、雷射雷達、域控制器等「三智」「三電」相關的關鍵核心技術專利亟待補齊。

創新性配置生產要素,實現智慧財產權由「量變」向「質變」躍遷

當前,製造業面對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新要求和國際產業競爭新形勢,應依靠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以高質量智慧財產權賦能產品和技術升級、占據科技變革和產業競爭的制高點。實現智慧財產權由「量變」向「質變」躍遷應變革生產關係,消除制約創新資源有效配置的障礙,圍繞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創新性配置生產要素等方面,營造有利於高質量智慧財產權不斷湧現的生態環境。

鼓勵支持領軍企業積極投向需求驅動的基礎研究領域,完善基礎研究投入機制。擴大科技資源投入渠道,鼓勵支持有實力的企業投向需求驅動的基礎研究,對於投入基礎研究的大企業給予加大加計扣除稅收優惠力度。完善大企業參與國家科學基金項目的機制,支持大企業獲取更多國家資助的科研經費。鼓勵大企業積極設立海外研發中心、參加國際科技組織或國際科技論壇等,加強國際科研合作交流,與全球科技創新前沿保持同步。

堅持市場導向、發揮智慧財產權的紐帶作用,完善產學研緊密結合的應用研究機制。根據我國製造業發展實際,合理優化研發投入結構,在強調基礎研究「補課」的同時,引導企業、科研機構、科研人員從單純的追求專利數量,向市場需要的高質量智慧財產權創造轉變,進一步提高創新產出質量。鼓勵「鏈主」企業承擔重大產業化示範項目,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圍繞產業鏈打造創新鏈,產生更多符合市場需求的高質量智慧財產權。推動大中小企業智慧財產權協同發展,利用智慧財產權增強供應鏈韌性、優化產業鏈關鍵環節布局,保障對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把控力,掌握行業發展的主導權。

強化市場評價科技成果導向,優化科技成果評價機制,形成「創新—智慧財產權—智慧財產權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智慧財產權價值實現—創新」的良性循環。堅持分類評價,根據評估對象的性質,圍繞科技成果質量合理設定評價指標。借鑑美國、德國的經驗,對於應用研究科研成果、產業共性技術研究成果,側重經濟影響評估,主要考核成果項目承擔、經費使用及產業效益,以國際、國內權威刊物的認可度評價基礎研究成果。鼓勵智慧財產權運營,加大智慧財產權如專利運用在整個評價體系中的權重。鼓勵和支持科技評價中介公司建設,引入外部獨立評價機構,促進科技評價機構專業化建設。

聚焦產業創新需求,完善高端科技人才培養機制建設,為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產出高質量智慧財產權提供持續驅動力。瞄準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等新質生產力重點發力領域,持續實施國內人才培養計劃,壯大高層次創新型人才隊伍;打造由國家製造業創新中心、產學研共建實驗室等新型創新載體協同育才模式,促進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深度融合;積極吸引人工智慧、量子通信、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製藥等重點領域科技人才,集聚國外高端智力資源;擴大科技人才對外開放和交流,與國際權威創新機構、科研院所、知名高校等加強創新合作,瞄準世界科技前沿不斷提高自主智慧財產權創新成果的產出質量和效率。

[作者單位: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賽迪研究院)]

圖片來源:新華社

總 監製丨王 輝車海剛

監製丨李丕光王彧 劉衛民

主 編丨毛晶慧 編 輯丨曹 陽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6560d66074da1bedf32fa0fd1f3aaba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