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旱不秋旱,就看處暑節」,應該怎麼看?今秋雨水少嗎?早了解

2022-08-22     彩尋美食

原標題:「秋旱不秋旱,就看處暑節」,應該怎麼看?今秋雨水少嗎?早了解

導讀:「秋旱不秋旱,就看處暑節」,應該怎麼看?今秋雨水少嗎?早了解

今年你家鄉的旱情嚴重嗎?在我的家鄉這邊,因為持續的高溫、晴朗天氣,導致我家鄉現在受旱還是比較嚴重的。

不光是菜地里的好些蔬菜都被旱死了,農田裡也缺水,就連山上的一些果樹也因為高溫少雨,現在樹葉子都給曬得枯黃了。現在最為迫切的就是希望能儘快來一場大的降雨,尤其是能澆透土壤的那種大雨。

這不在23日就要迎來處暑節氣了,很多的農民現在關注的就是什麼時候能降雨,並且在接下來的秋季降雨多不多,會不會出現秋旱呢?而村裡會看天氣的老農就說了「秋旱不秋旱,就看處暑節」了,它說的又是什麼意思,應該如何看呢?

「秋旱不秋旱,就看處暑節」啥意思?

這句農諺的字面意思很簡單,它說的是在秋季的時候會不會出現旱情,一般從處暑節氣當天的天氣就可以進行大致的預測了。

也就是提醒我們,通過處暑節氣當天的天氣來預測,然後能提前做好準備,從而能減少損失。其實這樣的諺語在民間還是有不少的,它們多數都是古人長期經驗的總結。

比如在我的家鄉從小就聽大人說「七月十五定旱澇,八月十五定收成」,這裡的七月十五是指農曆,而它就正好是在處暑節氣前後。

它的意思是說在農曆七月十五的時候,是洪是澇已經基本清楚了。而到了農曆八月十五日,一年糧食的收成好壞,也已經成了定局了,大家心裡也有數了。

如何從處暑看秋季雨水多和少?

那到底如何通過處暑節氣的天氣來看秋季雨水多和少呢?其實這也是有方法的,並且古人還把它們總結成為了諺語,讓我們一起來簡單了解一下吧。

立秋下雨人歡樂,處暑下雨萬人愁。

字面的意思是說在立秋節氣這天下雨了,這是值得高興的事情,農民都會敲鑼打鼓地慶祝。可是如果到了處暑節氣的時候才下雨,那農民就要發愁了。

至於原因,那是因為立秋的時候,下雨了稱之為「順秋」,雨水不光是緩解旱情,對農作物生長有利,同時降雨還會帶來降溫,自然老百姓就高興了。

可是在處暑節氣的時候,如果還下了大雨,那就未必是好事情了。尤其是立秋下雨了,處暑節氣還下雨,就對於農作物的生長不利,因為這個期間農作物都快要成熟了,不再需要雨水了。

何況這個時候下雨,對秋收也不利,這也就是農諺所說的「立秋下雨件件收,處暑下雨件件收丟」。不過今年的情況有點特殊,整個三伏天雨水少,而立秋後也沒有下雨,如果處暑能下點雨,還是很有必要的,這也是農民所期待的。

處暑有雨十八江、處暑無雨干斷江。

它的意思是說,在處暑節氣當天如果下了大雨,那麼後面的雨水偏多,江河湖泊都會漲水。而如果在處暑節氣的時候沒有下雨,當天是一個大晴天,那麼預示著在後面的雨水很少,並且較長時間不會下雨,這樣就會導致江河乾涸。

今年三伏天期間,就是因為多個地方一直沒有下雨,一些河流水溫下降明顯,導致一些之前被水淹沒的建築都給露出來了。其實不只是在國內如此,在國外很多國家今年的雨水也偏少。

而古人就發現了,處暑節氣的時候下雨了,一般預示著後面的雨水充足。而如果處暑節氣沒有下雨,尤其是整個處暑期間都是少雨的,那整個秋季的雨水也不多。

在民間類似的農諺還有很多,比如「處暑出大日,秋旱曬死魚」、「處暑下雨爛谷蘿」等,它們的意思都在說「處暑落了雨、秋季雨水多」。

處暑有雨一冬淹,處暑無雨一冬干。

在民間有些地方甚至還有通過處暑節氣的天氣,來預測冬季的雨水。

它的意思是說處暑節氣當天下雨了,或者是處暑節氣雨水較多,那麼不光是秋季的雨水較多,甚至在整個冬季也是以雨雪天氣為主。

而相反,處暑節氣一滴雨沒有下,預示著秋季的雨水少,甚至連冬季也是以晴暖為主,降雨雪的天氣較少。

編後語

在現在的年輕人看來,僅僅通過某一天的天氣來預測後面多日的雨水多少,這是毫無依據的,甚至是有點不切實際。

但在古代的時候,古人就是靠這些來預測天氣的,因為這些是古人長期觀察之後經驗的總結,雖然缺乏科學依據,但卻是經驗之談,多數的年份還是較為準確的,要不然也不會一直流傳下來。

其實到了處暑節氣以後,一般降雨就會有所增多了。而如果在處暑節氣的時候降雨了,也預示著這一年秋雨的提前到來了。正所謂「一場秋雨一場寒,十場秋雨要穿棉」,一旦秋雨來了,就是一場接一場地下,幾場雨以後就要入秋了。

馬上就要迎來今年秋季的第二個節氣——處暑了,如果想要提前預測一下秋季雨水多不多,會不會出現旱情,不妨先從處暑節氣的天氣進行了解一下吧。當然了,具體還是要以天氣預報為主。

我倒是希望處暑節氣的時候能下點雨,因為現在的農作物實在是太需要雨水了。不下雨,現在好多的作物播種都給推遲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6526867e23c9348cda16908c0a351b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