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女去世要瞞著老人嗎?看了朋友的經歷,我才知道,原來瞞不住!

2023-12-20     掌柜講歷史

原標題:兒女去世要瞞著老人嗎?看了朋友的經歷,我才知道,原來瞞不住!

作家龍應台在散文集《目送》里,寫過這樣一段話!

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了。

2003年,初次讀到龍先生這段文字,只是停留在被文字的細膩而感染。

對父母與子女那份深沉厚重的愛,並未有所觸及。

年齡漸長,我已從少不更事的少年,長成有兒有女的北方漢子。

再讀這句話時,慢慢地有了更多的感悟。

父母與子女是一場相遇,這場相遇既是揪心的,也是走心的。

從呱呱墜地到蹣跚起步,牙牙學語,十年寒窗,外出求學,成家立業,此中包含父母無數的心血和付出,更注入父母所有的期望和願景。

小時候,總是覺得時間很長,父母很年輕。長大後,才知道自己與父母的相聚時光屈指可數。

在時光的軸線上,兒女與父母從來都是背向運動,兒女往右,父母往左,越走越遠。

兒女一天天在變大,變強;父母一天天在變小,變弱。

最終,濃縮成一個消失不見地點,為這場相遇畫上句號。

作家余華說,我們會來到這個世界,是不得不來;我們最終會離開這個世界,是不得不離開。

人生就是如此,生不是自己能夠左右,死亦非人願所能控制。

猶記得,2019年有一部非常精品的電影叫《天長地久》,它講述的是「失獨家庭」的故事。

這部獲得豆瓣評分8分的口碑電影,曾經引起無數人的共鳴。一位網友的評論戳中無數人的淚點。

友誼不是地久天長的,親情也未必是地久天長的,只有失去至愛的痛苦,才是地久天長的。

故事的主人公是劉耀軍和王麗雲夫婦,他們一生經歷兩次喪子之痛。

第一次是親兒子劉星,因為與玩伴到水庫玩耍,不小心跌入水中,一個幼小的生命說沒就沒了。

為了實現做父母的夙願,劉耀軍和王麗雲決定再生一個。結果因為種種原因,尚未出生的孩子流掉了,王麗雲也因此失去生育能力,再沒有做母親的機會。

每當看到別的父母夏天帶著孩子有說有笑乘涼時,每當春節看到別的父母陪伴孩子燃放煙花時,每當看到別的父母用充滿希望的眼神看孩子時。

他們只能落寞地坐在冷清的家中,聽著別人兒孫滿堂的幸福歡聲。

原來,喪子是他們人生歡樂地結束,也是他們人生悲劇的開始。

此前,在社交平台看到這樣一則話題。

父母將要「遠走」時,兒女都要趕著回來見最後一面。

如果兒女突然離開人世,到底要不要告訴老人。

的確,這是一個很殘酷的話題。因為在中國人的心裡有三大悲苦「少年喪父,中年喪偶,老年喪子」,人生之悲苦莫過於此。

評論區里,有位網友說了一句話,分享了一段親身經歷,我看哭了!他說:

父母和子女真的有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羈絆吧。

16年末,爸爸因為腦溢血突發住院,家裡瞞著年事已高的爺爺,害怕老爺子年紀大了,承受不了打擊。

好多天過後,爺爺突然嚴肅地問我,你爸嗎?

我說,年底了,他忙著四處要帳過年。

爺爺用嚴肅又帶有哀求的眼神看著我,緩緩地說,最近兩天做夢經常夢到你爸,他告訴我生病了。他不會真有什麼事吧。

我吱吱嗚嗚搪塞半天,感覺實在瞞不下去了,就跟他說了實情。

得知真相後,爺爺要我趕緊帶他去醫院。

他走到尚在昏迷的爸爸跟前,握著爸爸的手不停地揉搓。

嘴裡還念叨說,你好好看病,等病好了出院了,我給你買酥糖吃。我說怎麼最近老夢到小時候的你跟我要酥糖吃。在夢裡,我也沒給你買,主要是怕你吃了牙疼。你把病看好了,回家我再買給你。

說來也奇怪,爺爺平時自己住。他都已經80多歲,身體依然很健朗,一般也不怎麼出門,天氣不好時,躲在屋裡取暖,天氣好時,到院子曬太陽看書。

爸爸得了腦溢血,全家人在他面前沒有絲毫表現,但他依然能夠感受到有些不對勁。

如果非要有一種解釋的話,只能說因為血緣的存在,父母與兒女心靈上有一股莫名的羈絆。

這種羈絆看不見摸不著,但它又實實在在地存在著。

人都說,活到八十,有娘好。

無論兒女多大歲數,10歲、30歲、50歲,乃至老得不像樣子了,他在父母眼中永遠都是孩子。

後來,爸爸恢復得很快,不久就出院了,全家皆大歡喜。

有一次,我問爺爺你是怎麼感覺到我爸爸身體生病了。

爺爺說,平時他最多兩三天會來看我一次,這次間隔的時間有點長,我總是感覺坐立不安,冥冥中老是感覺你爸爸肯定出事了。

這種事,真的瞞不住。

身邊的人不對老人說,但他們能夠感覺到,只是他們不願意往最壞的方面去想。

也有人說,明知道不應該瞞著老人,但是現實中,依然會選擇瞞著老人。

老家有位王奶奶,已經90多歲的高齡,身體狀況也不是很好。

去年,她69歲的小女兒突發意外去世了。

因為擔心老人扛不住打擊,家人選擇瞞著她。同年,王奶奶也重病不起,眼看有一天沒一天了,所有兒女都來守著,唯有小女兒沒有來。

她臨走前一天,「憤恨」地對周圍人說,我都快要死了,小妮怎麼不來看我,我到底哪裡得罪她了,沒想到她最不孝順,都不來讓我一眼,我死了也合不上眼……

忽然想起韓劇《我最愛的朋友》里,有句台詞說「父母與孩子之間真正的和好,只會是在臨死之前」。

告訴老人,擔心其傷心過度,於心不忍。

不告訴她,或許可以延長生命,但讓她帶著深深的恨意離開人世,這何嘗不是另一種於心不忍!

一切都源自於晚輩認為,讓老人多活一天就是好的,但是從來沒有人考慮,這是否是老人的意願。

我們自認為對老人好的方式去對待老人,殊不知從來沒有設身處地為他們著想過。

我們對待孩子也是如此,總是自以為是地為了孩子好,把自己的意願強加於孩子身上,忽略孩子的感受是一樣的道理。

所以,我們的人生總是充滿各種矛盾,布滿諸多遺憾,害怕道別。

害怕經此一別,再無相見。

這種懼怕,說到底是因為還有很多事沒有來得及做。

為什麼不能在活著的時候,多用行動去表達「我愛你」,一家人和和睦睦地生活。

縱使有一天不得不道別時,也可以輕鬆坦然地去面對。

金庸先生在神鵰俠侶中,有句人生感悟:你看天上雲,聚了又散,散了又聚,人生離合,亦復如斯。

電視劇《那年花開月正圓》里,周老四對周瑩說,其實我們所有人都是過客!

夫妻、父女、君臣早晚都得散,只不過是早幾天和晚幾天罷了。

因為早晚都要散,所以相聚的時候,要鉚足了勁地開心。等到散的時候,誰也別惦記誰,各自往各自的下一站奔去。

再找,新的開心。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6490535f84ca1ce6b0fe25706af001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