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出去買菜,看到水果店裡一位媽媽正在大聲訓斥孩子:
「你買這零食一會兒就吃完了,還那麼貴,放回去,別買了!」
孩子盯著手裡的零食,呆站在那裡,媽媽見他沒有反應便又提高了音量:
「我給你說話聽不見?耳朵聾了?趕快放回去」
「每次都是因為你超出預算,多花錢」
這一幕是不是似曾相識?
用「大吼大叫」的方式解決帶娃問題的媽媽,不占少數。
看起來能在短時間內迅速震懾住孩子,實際上滋生著孩子情緒、心理上眾多的負面感受。
甚至有一些孩子,在長大後就變成父母的樣子,
一遇到棘手或不滿意的狀況,情緒就變得十分激動,說起話來吹鬍子瞪眼,音量倍增。
溝通這門藝術,不止體現於成年人與成年人之間,還在家庭教育里。
好好說,慢慢說,低聲的教育遠比高聲的壓制更有用。
為什麼父母總是會莫名其妙的大發脾氣?
甚至事情本身沒有那麼嚴重,但憤怒的程度卻遠遠超過。
在心理學上,這種處理方式,是一種心理防禦機制。
用來掩蓋自己的不安、心虛。
每一位喜歡用大吼大叫解決問題的父母,都有著連自己都不願意直面的「弱點」。
動畫短片《飄》里的父親,就是這樣。
某次外出遊玩時,他意外發現兒子與其它小朋友的不同,他的孩子會飛。
看到的人對此議論紛紛,這位父親無法承受周圍鄰居異樣的眼光,於是禁止孩子出門。
隨著兒子年齡越來越大,對外面的世界越來越好奇。
此時,父親已經不能再現從前那樣就能輕易把他關在家中。
為了防止兒子在公共場合再飛起來,他會在兒子的書包中裝進一塊大大的石頭,
或是拿根繩子,將兒子和他綁起來。
可看到外面精彩的世界,兒子把先前父親準備好的一切忘得一乾二淨。
進入遊樂場後,他感受到興奮,也感受到了自由,身體卻不由自主的又飄了起來。
眾目睽睽之下,有人驚訝,有人害怕。
父親看到後,立馬跑過去拽著孩子的衣服走出了遊樂場。
男孩一邊氣憤一邊掙扎,他的力氣很大,不再是小時候的樣子了。
突然,父親的崩潰和憤怒從眼睛裡噴涌而出:
「你就不能正常點嗎!?」
孩子被父親的樣子嚇到了,他用衣服上的帽子嚴嚴的裹住自己的頭,閉上眼睛沉默不語。
讓這位父親最直接的憤怒原因,是因為他無法再像從前那樣掌控孩子的無力感。
他和孩子的關係,不能再由他掌握主動。
面目猙獰的大吼,是對自己無能的宣洩。
就像文章開始說的那位媽媽一樣,
她的爆發,是因為孩子對她下發的命令毫無反應,
在那一刻,「權威」失效,才激起了她新的解決方式:高聲壓制。
高聲壓制真的有用嗎?
這兩位被爸爸媽媽使用過此技能的孩子,幾乎都出現了相同的現象:不說話、情緒低落。
並沒有解決實質性的問題,反而又反覆影響了孩子的心情。
美國著名兒童學家阿黛爾·法伯說過:「永遠都不要低估你的話對孩子一生的影響力。」
對於孩子來講,正面的話語是無形的鼓勵,負面的話語則像潑頭而來的涼水。
我剛生完孩子的朋友分享過,
孩子四個多月時,她抱著娃跟老公吵了幾句嘴,聲音很大。
本來孩子看看這裡看看那裡的小眼珠,突然定住不動了。
後來提起她特別後悔:
「一定不要在孩子面前大聲吵架,再小的孩子也是能感受到的。大吼大叫對於孩子來說,也是語言暴力的一種。」
語言的傷害比體罰更讓人印象深刻,世界衛生組織曾呼籲抵制任何語言相關的過激行為:
語言過激雖然從表面上不具備暴力的特徵,但是它對幼齡兒童的人格發展、心理發展所造成的負面影響是長期的,不可估量的,甚至是不可彌補的,帶來的反噬傷害甚至會潛伏至成年後。
有位網友在小時候經常受到父母的大吼大叫,
父母總會反駁她:「小孩還是得用打罵教育,才有效果。好好說話根本不行。」
她脫離家庭,去到其它城市上大學、工作後,
發現自己總是在人際交往中處於弱勢的那一方,和同學發生衝突時,她都是贏不了的那個。
只要對方一大聲說話,她就不敢吭氣了:
「那種感覺就是很多話衝到嘴邊,就是說不出來。害怕反擊之後,會更加難以收場。」
「總能感到和小時候相似的心情,別人聲音一大,我就自動默認錯的就是自己。」
有理不在聲高,更不在語言犀利。
父母在傳遞信息前,請先學會說事情本身,而不是用情緒傳遞。
有一種教育方式,叫低聲教育:
指當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不要大吼大叫,學會降低聲音,和孩子好好說話。低聲調,可以使人理智一些、情緒平和一些,也可使孩子牴觸、逆反的心理有所鬆弛。
把低聲教育運用到日常生活種,一定要注意下面幾點:
一、教育孩子時減少命令批評語氣
孩子犯錯時,不要進行人身攻擊,比如:
「這都不會,你是豬嗎?」
「我跟你說好幾遍了,你耳朵聾了嗎?」
「還聽不懂?你腦子有問題吧?」
這些話不但沒用,還會讓孩子有貶低和抗拒的心理。
當下如果十分憤怒,可以說:「你XXX沒做好,我真的很生氣,很傷心,因為之前我已經告訴過你了,可見你沒有把媽媽的話放在心上。」
孩子會覺得在做錯事時,父母不是嫌棄他/她,而是在乎他/她。
二、提前制定好規矩,犯錯受到對應懲罰
很多父母總抱怨,跟他們好好說話,從來沒有聽過,迫不得已才用極端方式的。
聽起來父母十分冤枉,但有此表現的孩子,往往是在以前犯錯時,沒有及時懲罰才養成的壞習慣。
養娃很像遊戲通關,想一路順利晉級,不節外生枝,就要在最初制定好規矩。
什麼事能做,什麼事不能做。一旦犯規,必須受到約定好的懲罰,不能以任何理由推脫或者取消。
尊重懲罰,才能在孩子心中樹立真正的威嚴感。
在後續孩子犯錯時,才能教育的不費勁。
三、遇事不要先宣洩情緒,而是好好表達事件信息
孩子有不對的地方,父母在教育前要學會如何平息自己的情緒,
很多父母在跟外人、同事或朋友相處時,都能做好情緒管理,唯有對待孩子時,放飛自我。
教育孩子,要學會表達情緒,而不是用情緒表達。
幫助孩子指出他在某件事上,哪些做法是錯誤的,為什麼錯了,正確的做法是什麼樣子的。
每個大人都做過小孩,在我們小的時候,也不喜歡父母用極端的方式對待自己。
不要用一時的情緒,去撕破孩子的自尊心。
在突髮狀況時,哪怕是一點點溫柔平靜的對待,都能讓孩子擁有十分的安全感。
願每位父母,都能像水一樣,平靜但有力。
慢慢說,好好說。